将喜欢鸡汤的你拉入凛冽的现实世界

2015-09-10 18:37朱白
南都周刊 2015年23期
关键词:沃霍尔安迪现实主义

朱白

强烈对比的黑白照片,人物诡异身份不一,周围的场景千奇百怪,自然瞬间的行为而非摆拍,嬉笑与凝重并存,见证了社会的斑杂和动荡,也描述了人类历史的某个阶段的心灵颜色……这些都可以用来形容安迪·沃霍尔在1985年出版的这本《美国》。作为一本摄影作品和随笔交错出现的书,与其说它隐藏了多少当时美国社会现状和这位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对于人类社会有过哪些呈现和描述,不如说它在30年后的今天来看,已经完全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障碍,成了一部解读人类社会生活局部的现实主义之书。

称一位波普艺术的大师为现实主义,这是要冒很大风险的。但是如果你翻看这本《美国》又会被里面的现实感轻易震撼到,那种无需寻找就会扑面而来的现实是不容分说的,拉着哪怕是平时喜欢浪漫、装作有情调、喜欢抒情鸡汤的你,瞬间进入凛冽感的现实世界。

安迪·沃霍尔的诸多头衔中,“摄影师”总是被相当隆重地放在第一位,但其实他的艺术成就和影响力更多来自观念。他的美术作品和观念艺术更加深入人心地影响着他身后的世界。但摄影其实是安迪·沃霍尔生命最后十几年最为体贴的一种伴随,常见的一张他的照片也是随身挂着一部相机的造型,随时随地,想拍就拍,相机对于他来说,犹如今天人们的手机,没有限制,随心所欲。

这些作品即便硬性被归类,也很难发现其中的诸如风格和题材上的一致性。它们被随意排列,形成内容与形式的某种暗合,它们是因为美国这个奇异社会景象而形成的,而它们的形式感和模样,也刚好可以作为这种奇异社会的一个元素。

摔跤明星,政客,街头艺人,著名艺人,公园里的情侣,沙滩上的游客,更衣间的明星,游行的人……这些人以自身相互矛盾的姿态出现在安迪·沃霍尔的镜头中时,你看不出有任何的防备,或者他们是基于信任,或者是安迪·沃霍尔已经乔装将自己隐形于他所拍摄的那个世界。这些古怪、身份各异的人,未曾经过我们今天熟悉的PS技术呈现在印刷作品上时,已经变成了一种可以见证历史和社会变迁的呈堂证据,他们个个都变成了明媚的角色,在一本本被印刷装订成册的书籍中熠熠生辉。

安迪·沃霍尔还会在他那些一篇篇简短的文字中发出对现实困境细节的感慨,他说:“除非你想离开纽约,搬到比较便宜的地方去住,可这样的地方在城里是越来越难找了。所以,刚到纽约闯荡的年轻人因为付不起好区的租金,只好住在危险地段。”这样的文字跟他的电影作品、美术作品全然不同,在这里他甚至愿意将他缔造的那些流行符号,变成一桩桩跟每一个人有关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很难想象,那个把玛丽莲·梦露复制成一种大众视觉艺术的艺术家,轻巧转了身就会跟你聊这些现实主义的问题。

这本书中所有的场景和文字都是用来描绘安迪·沃霍尔自己所理解的美国的,美国不仅是作为一个国家而存在,她更是一个图腾一般的精神力量存在于全世界的精神版图中。不管是将镜头对着贫穷的城市底层,还是对着那些宫廷里的官员打开闪光灯;不管是让城市公园里的情侣出现在画面中,还是将镜头深深地伸向那个时代最为浮华的舞台中间,只能将安迪·沃霍尔的这些种种拍摄理解为“爱”。是的,他对于他身处的那个时代的美国的爱,是这本书中时不时就会跳跃出来的字眼,尽管他很少写到这个字,但无疑“爱”是他去描述和构建他所理解的美国的关键词。

安迪·沃霍尔自然可以被我们当成另外一种街拍艺术大师,他自己就是一部移动在街头、宫廷、舞台、城市角落和农场等等环境中间的照相机。透过那些唐突的,甚至是扭曲的场景和人物,仍然可以被你十分肯定地发现的是,他对于时代和伟大国家的爱。那些未经PS技术处理的场景和人物,正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那种瞬间定格的画面没有因为诸如虚焦而产生不真实感,反而成了我们如今对照着审视自身和对上一个跨越时空的时代的凝视。

猜你喜欢
沃霍尔安迪现实主义
安迪·沃霍尔:超新星
安迪·沃霍尔的个人艺术史“成为安迪·沃霍尔”
Jay-Z的沃霍尔情怀
现实主义与现实题材创作
机器人安迪
看电影
手机不通
第一次,在中国端详安迪·沃霍尔
兔兔自杀手册
新现实主义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