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有着自信的译本

2015-09-10 07:22兆霖
书屋 2015年2期
关键词:译著巴特柏拉图

兆霖

近十年来,当今人文社科界学术翻译里“洋八股”风猛刮,只要是西方人写的东西,统统拿来翻译,也不看写得如何,究竟有无学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在翻译的过程中,中国的译者时常用一些让人难以理解的术语与句法结构,使人读来犹如云里雾里,佶屈聱牙。这样的翻译,实现不了信息的传播,中国人看不懂,外国人更看不懂。

可怕的是,“洋八股”不但在翻译领域大行其道,在本应属于原创性的学术研究领域也影响不小。笔者在大学里吃了多年的粉笔灰,每年的本科、硕士乃至博士论文都过眼不少,这些年轻学子本应用最美丽的中文,将一些学术问题说个一二三四。但是,在他们的论文里却找不到这种中文的优雅,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莫名其妙的名词与句法结构。如果问起来,他们还会理直气壮地告诉你:西方学者就是这么写的。

且不论西方学者是否对错,我只想问一句:西方学者真是这么写的吗?

上个月,在学生的推荐下,我在图书馆终于找到了澳大利亚学者理查德·哈兰德的《从柏拉图到巴特:西方文艺思想史》(下文简称《柏拉图到巴特》,韩晗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出版)。事实上,这类书在国内翻译界出版不少,但好的译本并不多。从事文艺理论研究的人都知道,西方文艺理论史是最难翻译的著述之一,它涉及的人名、理论、流派众多,尤其是经院哲学、后结构主义哲学等领域,简直使人有“不知从何处说起”之感。

但让我感到意外的是,这本《柏拉图到巴特》却另辟蹊径,采取了大多数中国人都能读懂的“科普”译法,将绵延几千年的西方文艺思想娓娓道来。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苦心地借鉴了许多中国人常用的成语,如“缘木求鱼”、“自相矛盾”、“买椟还珠”等等,甚至在节译美国、英国的诗歌时,还用了对偶、押韵等中国诗歌的文法,这大大增加了这本书的可读性。而且,纵观全书,我找不到一处故作高深的卖弄,也找不到一处令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怪僻名词。这除了反映了译者娴熟的中英文功底之外,也表明了译者本身对于中文的热爱,也反映出了译者的“三个自信”:理论自信、立场自信与话语自信。

首先是理论自信。反对“洋八股”是我们当下理论界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当务之急就是“理论自信”。我曾经有过一个比喻,不少中国学者,一旦拿到西方的原著的时候,就有一种“恐栗如儿恒状”的神圣感,仿佛手里捧着的不是一本书,而是宗教的教义、祖上的传家宝。这种想法使得这些学者在翻译西方理论作品时担惊受怕,生怕让“洋大人”不满意,于是将有些相当好懂的名词,却直接像“电子词典”一样“机械翻译”,所以才有了像“话语漩涡”、“境域隐匿”、“言说祛魅”等一些违背汉语原则,但却在当下学界流毒甚广的“专有名词”。

毋庸讳言,西方的文艺理论归根结底也是人写的,而且也是服务于读者的。因此,我们先前生冷怪僻的“专有名词”,并非是西方学者的本意,而是我们译者的故弄玄虚。在《柏拉图到巴特》中,这些“专有名词”统统不见了,放眼全书,只有“文学”、“作者”、“逻辑”等大家最耳熟能详的名词,译者用中国人最熟悉的表达方式翻译了西方的理论,使其可以在中国读者里辩证地传播,这难道不是“理论自信”的具体表现吗?

其次是立场自信。翻译理论告诉我们:所谓汉译,就是把一种外语的著述,转换成中文,让读不懂外语的中国人,可以有机会了解外国人的想法与观点。从严复《天演论》中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到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资本主义的丧钟敲响了”,再到江枫汉译《西风颂》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等等,这些名言名句影响了几代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既是世界思想史的瑰宝,也是现代中国文化中的珍藏。

但反观现在汗牛充栋的许多译著,能流传下来的却是寥寥。因为译者立场的不自信,使得一些本来应有影响力的书,却丧失了经典的生命力与影响力。许多译著莫说老百姓读不懂了,就连我这个教授外国文学的老师,也读不懂。连中国人都读不懂,算什么翻译?这样的译作又是给谁看的呢?

《柏拉图到巴特》是一本许多人都能读懂的书。推荐给我这本书的,是一名刚刚进入大学的大一新生。她怯生生地问我:“老师,这本书好像看起来很浅,和‘别的书’不太一样,有人说它这么翻译不对,您能看看吗?”正是在她这句话的引导下,我用了两个晚上读完了这本书,就我个人而言,我根本没有任何读不懂之处。“很浅”恰反映了作者坚定、自信的立场——这本书并不是象牙塔里的暗语,也不是属于少数人的密码,而是给大多数中国人看的一本普及读物。这样的立场,在当代中国的翻译界殊非易得。

话语自信,则是这本译著最为出彩的一面。我们常讲“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要让柏拉图、马克思和巴尔扎克说“中国话”。因此,任何舶来的理论、思想,要想在中国生根、发芽,服务于中国的发展,则必须要适应中国的国情,让外国理论说“中国话”,这既是“话语自信”的一个方面,也是翻译者必须具备的出发点与情怀。

当然,这本《柏拉图到巴特》仍非尽善尽美之作。譬如在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翻译时,出现了几处误译、漏译,作为严谨的译著来说,这是不应该的。而且在涉及一些现代哲学的名词时,受制于学科的差异,作者难免有点词不达意。好的一本译著,必须要经历多次磨砺润色,因此,笔者期待这本书的修订本出现。毕竟,二十九岁的译者还很年轻。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是译者大学期间所完成的译著,能够达到这样的水准,并被国内最权威的中央编译出版社相中,这已经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我相信,假以时日,韩晗一定能在学界脱颖而出,成为一代学人的代表,这一切的前提,则是他必须长期坚持“三个自信”这一基本原则,这也是每一个中国学人都务必遵守的治学之标准。

猜你喜欢
译著巴特柏拉图
曹谁译著《透明的时间》获俄罗斯金骑士奖
柏拉图之灵魂观
王古鲁译著《中国近世戏曲史》修订补充手稿辑录
为什么柏拉图强调“几何”
国内近二十年来柏拉图研究综述
晚清科技译著《测候丛谈》社会背景研究
柏拉图的民主思想及对现当代民主的反思
科学译著《测候丛谈》的名词术语翻译和传播
叶尼塞碑铭威巴特第九碑浅释
晨练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