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对先进文化创新发展的引领

2015-09-10 06:35范国华
人民论坛 2015年21期
关键词:先进文化引领作用文化创新

范国华

【摘要】随着科技空前迅猛的发展,高校引领先进文化创新发展的功能凸显出来。但是,高校在引领先进文化创新发展过程中存在责任意识不强、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和抵御不良文化倾向侵蚀能力较弱的问题。为此,高校要通过对教学观念、教学理念以及先进文化创新氛围的规制,及时解决高校引领先进文化创新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 先进文化 文化创新 引领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顺应社会发展规律,揭示社会发展方向,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文化。“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①。而高校是引领先进文化创新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阵地,在引领先进文化创新发展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高校在引领先进文化过程中产生了诸多问题,这极大地影响了先进文化的传播速度和创新水平,因此解决这些问题迫在眉睫。

高校引领先进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性

高校是向广大青年学生传播先进文化的主阵地。文化仅仅以理论成果的形式存在是不够的,武装广人民群众,指导和推动我国各项建设工作,才是其价值所在。如今,报纸、电视、互联网迅猛发展,日益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工具,但是这些方式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也或多或少散布着一些不利于传播先进文化的思想言论等。为此,高校作为向普通民众传播先进文化阵地的重要性凸显出来。因为相对于现代媒体、互联网等传播工具,高校传播先进文化更为系统化、理论化、科学化。高校教师深受先进文化的影响,将先进文化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以通俗的语言文字传递给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大学生。大学生接受先进文化的洗礼后,会进一步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到社会中,让更多的群众体会先进文化的重要作用,加深对先进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高校是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力军。高校的成果主要分学术和人才两类。高校云集了一大批专门从事先进文化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这些学者一直关注先进文化的理论成果,及时把握先进文化的理论动向,通过与国内外大学、科研机构、政府首脑等进行学术交流、文化论坛和理论演讲的渠道不断创新发展先进文化的理论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走向。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化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旺盛,迫切期待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校将培育的人才输送到社会的各个岗位,他们不仅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带入到工作岗位,还会将他们所接受的文化熏陶带入他们的日常工作,使得他们在所承担的文化事业中发挥骨干作用。此外,部分院校已经针对发展文化事业开设了相关的专业,培养了一批批文化发展的规划人才、创意人才、创作人才、管理人才等。可以说,高校为社会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高校是推动时代先进文化发展的孵化器。“大学和文化有天然的紧密联系,大学对文化的作用和人才培养一样,是大学与生俱来的功能。大学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影响了整个国家的未来发展和时代先进文化的发展走向。”②纵观中国近代史,不难看出,中国崛起离不开高校对国家未来发展和先进文化走向的推动作用。从近百年前北京大学等高校发起的“五四”运动及其文化启蒙,到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国学”的传承和创新;从“新文化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的出现;从传统学术文化体系的确立,到现代中外文化的交流等。③这些当代中国文化的先声,都率先在高校中出现,然后进一步蔓延到整个社会。

大学通过对传统文化批判式继承,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构,始终立足于社会发展的潮流,并且对中国未来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因为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先进文化要想体现时代性,一方面受到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引;另一方面需要高校知识分子的引领,高校可谓在时代先进文化走向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高校为知识分子从事学术研究、思想交流、理论创新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为知识分子提出具有时代性的先进文化理念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对于整个时代先进文化走向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

高校引领先进文化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作为教育和学术组织机构,在引领先进文化创新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这一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责任意识不强,抵御不良文化侵袭的能力较弱等问题,这些问题大大降低了先进文化的创新发展速度。

高校引领先进文化创新发展的责任意识不强。“文化引领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④文化创新直接关系到文化发展的全局,引领先进文化创新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高校单纯的认为其功能是培养人才、社会研究和社会服务,而忽视了引领先进文化创新发展的功能,对于引领先进文化创新发展的责任意识不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表明:人的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会把人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高校自身对于引领先进文化创新发展的认识不足,是导致高校引领先进文化创新发展的责任意识不强的主要原因。高校单纯以就业为目标来培养人才,对于一些冷门专业缩小招生比重,甚至关闭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不健全导致行业发展不平衡;高校没有将引领先进文化创新发展作为学校理念进行操作,只是简单地将其局限为学校的若干细小层面,间接影响到先进文化创新发展。部分教师关注的是职称评定、论文发表和课题申报,对于教书育人和引领先进文化创新发展缺乏热情。这些都不利于高校主动承担起引领先进文化创新发展的责任。

高校引领先进文化创新发展的能力有待提高。创新能力是一国所拥有的具有研发原创性和核心知识产权的科技能力,是社会进步、民族发展所赖以不断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力量,是一种社会在对国际竞争和民族发展充分认识的基础上,由自发行为转化为主动意识的过程。⑤要想发挥高校引领先进文化创新发展作用,单单依靠责任意识是不行的,还要凭借自身的能力。但当前,部分高校引领先进文化创新发展的能力还稍显不足,比如:在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上,培养创新人才的手段单一,对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视程度不够,仅仅停留在学习成绩的考察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考察;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部分高校的专业划分过细,教材内容陈旧,对学生的教学方法仅仅停留在灌输式而缺少情景式、问题式的教学方式;在学术研究上,缺乏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精神操守,追求科研数量而忽视科研质量,对于高校引领先进文化创新发展的研究短缺,普遍重视科学技术成果而忽视人文科学研究。

高校抵御不良文化倾向侵蚀的能力较弱。当前,中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市场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加之全球化浪潮的侵袭,使得各种文化不断交汇融合在一起。在这一背景下,高校受到各种文化的渗透,导致价值取向混乱,对于不良文化倾向的侵蚀能力减弱,使得高校理念走向偏狭,主要表现为文化批判精神的丧失和文化创造力下降,忽视了高校引领先进文化创新等重要理念。不考虑中国的实际状况和传统文化,一味推崇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奉行“拿来主义”,照搬西方,在这一过程中,高校的文化批判精神逐步丧失。

就文化创造力下降而言,当前我国高校主要体现在在办学行为上趋同现象严重,最明显的趋同行为就是在人才培养上缺乏创新理念,其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首先,高校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缺少差异性。无论是重点大学还是一般院校,其培养目标没有自身的特色和目标定位,缺乏区别于其他高校的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其次,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雷同。各个高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片面重视对于热门和普遍知识的传授,轻视自身专业技能的培养。最后,高校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学业评价、优势特色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不仅如此,市场经济的庸俗之风已经侵蚀到高校的机体,褪去了高校原有的高尚和儒雅,这些都极大削弱了高校抵御不良文化倾向侵蚀的能力。

高校引领先进文化创新发展的实现路径

第一,转变高校观念,强化高校引领文化创新发展的社会责任,提高引领先进文化创新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时代赋予了高校新的历史使命,引领先进文化创新发展逐步成为高校的社会责任。“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高校要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高校作为综合性的文化组织载体,为实现文化强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担负起重要的任务,这也是时代发展赋予高校的神圣职责。

首先,要充分认识坚持什么样的先进文化。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主要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以培养“四有”人才为目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高校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反对指导思想多元化,只有坚持先进文化并发挥先进文化的积极作用,才能够使高校主动地意识到先进文化的重要性,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其次,强化高校文化引领的责任意识,提升工作自觉性和主动性。高校引领先进文化功能发挥的主要依靠高校管理部门、教师和学生。只有当这几个方面将引领先进文化创新发展归结为自身的责任时,才有利于在开展工作、进行教学时向学生有意识的灌输创新思想,有利于整个校园的创新先进文化氛围的提升。因此,学校可以定期组织进行责任意识宣传教育,引导全校师生树立引领先进文化创新发展的责任理念。例如:学校单独成立高校引领先进文化创新发展监督委员会,委员由各学院除院级之外的领导担任,帮助教职员工树立引领先进文化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组织引领先进文化创新发展的各种活动,加大先进文化的宣讲传播等。

第二,营造先进文化创新氛围,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和创新激励机制。首先,要努力营造引领先进文化创新发展的氛围。学校可以充分运用校训、校歌、校旗、楼宇、景观等校园符号,营造先进文化的创新氛围。比如:将当前中国的先进文化,凝练为若干标语,张贴在校园中,让身处大学校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认识了解先进文化的基本内涵;将引领先进文化创新发展转变为校训的主要内容,让人们在诵读中潜移默化的意识到高校的引领作用。这些都是实现高校引领先进文化创新发展的前提。同时,学生会、团委、学工部等部门可以有更大作为,可以充分发挥与学生联系紧密的优势,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宣传先进文化、引领先进文化。

其次,还应该建立创新激励机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表明:人有五种需要即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和自我超越的需求。只有当一种需求满足之后才会追求更高的需求。为了促进先进文化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人的需要只有不断地持续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必须建立创新激励机制,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教师中对先进文化创新发展做出突出贡献或者有理论成果的应给予合理的物质奖励,把在创新发展过程中获得的利益一部分以奖金的形式发放回去。教师或者学生当中的优秀人才一般都渴望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要激励他们创新精神的发挥,必须适当地满足他们的发展要求,及时为他们搭建更大的平台,保证他们的才华充分发挥;鼓励教师对于先进文化的理论成果不断创新发展。

第三,更新高校理念,弘扬追求真理、崇尚自由的大学精神,抵制庸俗功利主义等不良文化的侵蚀。首先,要从学校组织机构开始转变,弘扬追求真理、崇尚自由的大学精神,去除其功利化色彩。高校组织机构去功利化主要从去行政化入手,去行政化是“追求真理崇尚自由”的保障。去行政化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方面,将学校的资源配置中心由学校的组织机构转移到学院。在引领先进文化创新发展的过程是落实到每一个高校主体的身上,以学院为单位能够更好地将其细化落实。在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当中,需要利用较多的资源,若每一项资源的利用都经过学校组织机构批准则会降低办事效率,大大降低引领先进文化创新发展的速度。另一方面,高校的组织机构重回“追求真理,崇尚自由”的大学精神。“追求真理,崇尚自由”并不是仅仅对大学教师或者学生的要求,更是对大学组织机构的要求。但实际上,高校的组织机构并没有意识到,认为自己属于行政机构,不从事学术和教学工作,而忽视了对大学精神的考量。因此在日常的行政工作,应当将这种大学精神与之融入在一起。

其次,高校教师应有意识地为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崇尚自由”的大学精神。应该淡化权威意识,勇于追求真理。洪堡曾经说过:“在科学中永无权威可言”。在真理、学术研究上任何人都是平等的,教师在从事科研工作过程中要勇于打破现有的理论成果和真理现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导师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应该敢抓敢放。“抓”即导师要对学生的学术成果反复核实,避免学术造假;“放”即导师要鼓励研究生站在前人的基础上,对知识和技术进行研究和创新,不断地打破权威,推动先进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最后,要营造推动高校引领文化的外部环境。高校作为一个学术单位,政府等行政部门在进行管理时应将它与其他社会组织区分开,适当的给予大学自主和独立权。“高校的举办者、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应按照政校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以章程明确界定与学校的关系,保障学校的办学自主权”。⑥高校本身获得了更多的独立权和自主权,这种社会氛围会逐步的渗透到大学校园内部,有利于高校内部追求自由、弘扬真理理念的树立。

(作者为天津工业大学人文与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本文系天津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E12057)

【注释】

①[德]恩格斯:《反杜林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8页。

②赵沁平:“发挥大学第四功能作用引领社会创新文化发展”,《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第15期。

③“文化建设当重视发挥大学的引领作用”,《中国教育报》,2012年4月20日。

④《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32页。

⑤肖放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约束因素及国家与社会责任”,《求索》,2010年第7期。

⑥徐飞,黄伟力:《文化的力量》,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35页。

责编/丰家卫(实习)

猜你喜欢
先进文化引领作用文化创新
浅述如何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传统文化
作为一名藏区小学教师要以师德教好学生
谈先进文化背景下群众文化艺术教育的完善
以文化创新为载体提升企业品牌
关于烟草商业企业管理创新的方法研究
“三国杀”背后的文化分析及启示
幼儿园教学管理人员在“园本教研”中的引领作用
引领要扎实发展更高效
发挥学生党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领作用
对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