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沈从文到孙机

2015-09-10 07:22汤锐
书屋 2015年12期
关键词:沈从文文物物质

汤锐

1934年,三十二岁的沈从文完成小说《边城》,名满天下。但1949年后,他却转向文物研究(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写下了《从文赏玉》、《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书。他的后半生心血都花在了“花花朵朵坛坛罐罐”上,而其小说衣钵反倒在弟子汪曾祺手中发扬光大。

八十年后的2014年,八十五岁的孙机出版了新书《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孙机是沈从文的弟子,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员。

正是受沈从文的影响,孙机才考取北大历史学系,以整理文物为一生志向。“遥想半个世纪前的那个正午,从绞缬、舆服一直说到历代文物,沈从文和他的小世界里风物殊胜,无疑对孙机产生了强烈且恒久的吸引”(李乐乐《物质文化,不止是放了个炮仗》)。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一书是中华书局出版的,布面精装,典雅大方。此书没有前言,直接进入主题。书末有作者一篇简短的“后记”,交代了写作缘起:“和一位年轻同学闲聊,谈起这方面。他说,我看古代没有什么不得了的,四大发明不就是放了个炮仗造了张纸吗?听到这话不禁心底一震。中国古代的物质文化成就是我们这个东方大国五千年辉煌历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基本国情;本应成为常识,本宜家喻户晓。对这位青年而言,无论用大专著或小册子替他补补课,似乎都是必要的。因此使我有勇气将这几篇不成熟的文字发表出来,聊供读史者格物之一助。”

中国人修史记事,历来偏重于大人物、大事件,又受重农轻商思想之影响,忽略生产技术、物质文化。《史记》有《食货志》和《货殖列传》,算是一大创举。然后来的子部书中,《茶经》、《梦溪笔谈》、《天工开物》、《农书》等有关科学技术、格物致知的专著仍是少数,他书多围绕《诗经》、《楚辞》中描述的植物、动物进行研究,有点狭隘、局促。

虽说“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但记述研究“柴米油盐”的人反倒稀缺,或不屑,或不想,或觉无足轻重,文人们似乎更愿意“琴棋书画诗酒花”。清代朴学兴盛,稍有改观,然范围过于狭隘,且多迂腐之见。而现代第一部《中国科学技术史》还是英国人李约瑟编写的,在剑桥出版;中小学历史教材对此篇幅不多,到现在我只记住了四大发明和黄道婆织布。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上述缺憾。且与沈从文专著一本一主题不同,此书“已经初具通史的规模,横向分出农业、纺织、建筑、器具等十个章节,纵向展示五千年来文明变迁,内里五脏俱备、脉络完整,可以拿来作考古与文物学的入门书”。孙机的写作初衷达到了;不仅达到,还是上乘之作,无愧其师。“本来文物专家谈古事,内容不脱古雅、古趣,这些都是当行本色。而与‘古’字相异,‘物质文化’却是一个新晋词汇,它不同于‘文物’的具体、微观,更强调一器一物背后的文化场景与时代意义。……更能‘使考订之物事密切系连于历史的主线’,从而勾画出一幅骨架匀称、血肉丰满的历史画卷”。

如第一章“农业与膳食”,作者大处着笔:“世界上有三个农业起源的中心地,一个是两河流域,一个是中美洲,还有一个就是咱们中国。中国是粟和稻,也就是小米和大米的故乡。”接着再写农具、五谷(九谷)、蔬菜、果木、主食菜肴、烹调方法,娓娓道来,不蔓不枝,如撒沙作画,举手间轮廓即具,接着便有山高月小、春风杨柳之细景。

写古代文化之书,要么失之艰涩难读,要么失之浅薄空疏,《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却文质相兼,深入浅出,它既是一本优秀的普及读物,又是一部极具分量的学术论著。一方面孙机是专家,另一方面这本书的基本内容是他在国家博物馆讲座的讲稿,故既广征博引,言必有据,又行云流水,通俗易懂,引人入胜,读来轻松而有收获。本书没有附引用书目,不过所引之书当数百上千,经史百家,顺手拈来,可见作者知识之渊博、视野之开阔。

晚清以降,学者重视收集研究金石甲骨、简牍封泥,罗振玉、王国维等人更以实物资料与文献记载相互取证,被称为“二重证据法”。孙机最善用此法,而后出转精,视野也更开阔。

例如本书写杏:“杏也是我国古老的果蔬。《管子》说:‘五沃之土,其本宜杏。’《山海经》说:‘灵山之下,其木多杏。’湖北光化五座坟西汉墓曾出土杏核,这时杏已是常见的果类。从世界范围看,尽管出产野杏的地域很广,但我国最先栽培这种果蔬却已经得到公认。”

翻看本书,你还会知道,不少日常菜蔬都是从外国传入,如辣椒,明末才传入,西红柿十九世纪中叶才作为蔬菜栽培。若生在明初期,即便为湖南人,也不可能嗜辣如命。而白薯传入中国的故事更具传奇性。如此这般,都使人兴味盎然。

可贵的是,孙机偶尔也“跳”出来一下,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审视“古代物质”。例如第二章“酒、茶、糖、烟”最后一段说:“吸烟不利于健康,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一下子禁绝似乎很难做到。退而求其次,那就先控烟吧。然而现实情况是,控亦不易。中国控烟办公室主任杨功焕说:‘从做控烟以后,我觉得确实是非常难。’‘实际上就是有利益集团,会使它很难做。’此外,‘烟民’的心态也是一堵墙。曾定居纽约的美术家陈丹青说,‘我总被问到为什么回国,说句老实话,很简单:回国能抽烟’。所以,控归控,抽归抽;这两条平行线不知何时才能交叉起来,有前者把后者管住。”

正如李乐乐说的:“比较而言,孙机收拾起考古、文物,钟灵毓秀也许不及乃师,可贵却在更专注与平稳,从一粒纽扣拆解到九个香炉,都有他自家的一副神气,得其所归。尤其是针对学术上的谬见或误传,孙机更能保持一种拨乱反正的‘耿介’,甘心去做文物界的清道夫,或曰扫地僧,拂尽落叶见清秋。”

孙机厚积薄发,此书一出,洛阳纸贵,半年时间便加印两次至一点七万册,还是供不应求。一本偏学术的书能有如此大的市场反响,可见其质量之高。去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和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联合举办的“2014中国好书”推选活动落下帷幕,三十种书目入选,《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便居其一。推选理由是:“孙机先生以其渊博的知识底蕴、晓畅的文笔,系统总结并阐释了中国古代辉煌的物质文化成就,复原了五千年生活文明场景的变迁脉络。本书不仅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大众读者也有可贵的传统文化普及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孙机有位女弟子扬之水(原名赵丽雅),曾任《读书》杂志编辑,被称为“京城三大才女”之一,进入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后也转向研究文物考古,主要方向是先秦文学与古代名物研究,著有《脂麻通鉴》、《诗经名物新证》、《诗经别裁》、《古诗文名物新证》等书。她用的也是“二重证据法”——用考古学的成果来研究文学作品。

薪火相传,文化不灭。从沈从文到孙机,再到扬之水,花花朵朵越开越盛,坛坛罐罐越积越多……

猜你喜欢
沈从文文物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文物的栖息之地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丁玲 沈从文 从挚友到绝交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节选)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