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梅笙先生的一本文学史小著

2015-09-10 07:22李占京
书屋 2015年12期
关键词:康氏新文化运动思潮

李占京

因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得到一本蒋梅笙先生的《国文入门》(民国二十三年九月渝初版,三十六年二月沪一版)。很多人知道蒋梅笙,是因为他的女儿蒋碧薇。才子佳人当然会吸引很多人的目光,才子佳人的父亲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不过,这样的父辈大多饱读诗书,留下一些文史小书,却也能激起后学的一点考察欲。

这本旧书讲的是初级国学,实际上是中国文学简史。从先秦诸子到近代学术思想,从经史子集到魏晋玄学、清代考据,作者都有所论述。

作者用笔简洁雅驯。论述一个时代的文学现象时,常常两三句话就能标示出文学流变之轨迹与思潮激荡的时代背景。有纵横捭阖气,却又节制有方。读起来很有节奏感。

书中最有趣的部分在于作者对近现代文人的评价。如评价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疑古之思达于极端。然康氏所疑,多无证据。……尤昧事实。”“于是儒者,经术礼制之研求,一转而入立法议政之途。”作者以专业学者的眼光,敏锐地指出了康有为的“别有用心”处——借学术研究达到引荡思潮、干预政治的目的。问题在于,康氏没有先做好一个学者,就急匆匆地踏着“学者”的跳板去摘取社会声誉。康氏有时为迎合社会对新思潮的渴望,罔顾手段,丢失了学者的根基。

作者对康氏著述中蕴含的思想也独具慧眼,指出了康有为与世界主义、社会主义思潮之间的关系。“又为《大同书》,则与今世所谓世界主义、社会主义,多所契合”。现在回过头来看,“康梁”能够成为“新中国”历史教科书中的“先驱”,与康有为的“大同”思想、社会主义精神底色不无关系,这让我想起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这二位学者都具备开阔、明晰的历史意识,这样的史家在论述一个问题的时候,往往能够轻松地点出该问题与后来相关历史之间的隐约关联。草蛇灰线,经他们的指出之后,读者自有恍然大悟或小悟的体验。反观当下诸多历史著作,洋洋万言,论不清楚一个基本事实,真是令人心生感慨。

对于康氏带来的历史影响,作者有句精彩的点评:“自康氏倡种种新说后,天下靡然从风,于是数千年旧道德,旧礼教,既摧毁无余;而新道德,新伦理,又未易猝建,此国民所为彷徨歧路,至今罔所适从也!”旧道德中有太多不符合现代价值标准的内容,摧毁它们理所应当。但是,以“造假”起家的“新思潮”,想要建立起什么样的新道德呢?是不是为了某种目的就可以罔顾事实,“忽悠”群众呢?难道这就是所谓“新道德”吗?纵观近现代史,打着“启蒙”的旗号,利用社会风气、煽动民众情绪做短视之事,各派都没少做。高扬意图伦理,忽视责任伦理,由此酿成的苦果,影响了几代国人。时至今日,新道德也不能说完全建立起来了,责任伦理也不能说得到了普遍重视。国人还要彷徨到几时?

作者对鲁迅的小说史研究评价也很高,认为鲁迅的小说史比盐谷温的小说概论要好。“述中国小说史者,以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为佳。盐谷温之《中国小说概论》、蒋瑞藻之《小说考证》皆可参阅”。而章炳麟、胡适、梁启超的子学研究,“虽未免偏重主观,故入人罪,然首革清儒尊孔崇经之习,大启后学自由研究之思,其功亦未可没也”;“若胡适、顾颉刚、钱玄同等虽建设未遑,而破除成见,驳斥旧说,亦有裨于学者之精神”。鼓励打破盲目的的迷信与权威,为开启“自由研究”的时代而喝彩的,岂止是新文学旗手?诸多像作者这样的操持文言的学者,对待新文化运动,也不尽然都是全盘否定的,甚至在某些方面非常“开明”,只不过历史淡化了他们的身影,他们成了故旧书店角落里少人问津的白胡子老头。

作者似乎对胡适有着特别的注意。作者认为,在古代文学研究方面,以《诸子不出于王官论》为代表的胡适的子学研究,承继章太炎并列梁启超,“功不可没”;在古史研究领域,胡适和顾颉刚、钱玄同一起,“破除成见,驳斥旧说”,“亦有裨于学者之精神”;胡适第三次被提到,是和陈独秀一起提倡“文学革命”,介绍实验主义。数次提及,这种“忍不住的关怀”,也可见作者对胡适复杂而矛盾的态度。

作者对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有所反思。扫荡积弊,输入新知,科学、民主、实验主义,这些新文化运动的积极面向,作者并不否认。由于“一辈青年之误解新文化运动意义”,新文化运动后来从追求自由到放纵个性,从思想革新越来越多地走向实际的政治革命过激行为,这是作者所批评的。积极者,顺风而起;失意者,“则遁入于文艺之林,以浪漫颓废自遣”,由此殃及作者对新文学的评价:“甚至仅能译似通非通之小说,作有辞无声之新诗,即汰然字号为文学家。”作者能够对新文学家有所认同,更多的停留在新文学家研究古典文学有所成就的层面,鲁迅、胡适的新文学创作应该也不在作者的正面评价之中。在作者看来,新文化运动在“锐进之际”,“对于本国旧有文化思想道德,不免抨击过当”;而新旧之争,也不过是意气之争多于实质内容:“然争之烈,相矜以气,相胜以辞,于本体卒无裨益。”甚至全国学术思想的沉闷堕落,也是新文化运动造成的:“新文化运动既已衰谢,则反对之言论,自然休止。而全国学术思想,顿沦于晨黑夜景中矣!”

反思“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缺陷,从梁漱溟、鲁迅到蒋梅笙,从直接评议到学术专著暗藏褒贬,民国学人的态度值得我们重新梳理。

作者对三民主义有很深的迷恋,将三民主义称为“救国保重之良方”的“瑰宝”,可见作者的民族主义情结。

总之,作为学术著作,蒋先生的这本书不失为一本国学入门的好书。作为学者,蒋先生又能做到关怀时事讥刺现实,表现出了较为开阔的学术视野。对于我们思考相关问题,这本书还是能够给予一些帮助的。

猜你喜欢
康氏新文化运动思潮
楚怡学校与湖南新文化运动
略论康有为之《大同书》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粟特康氏会稽郡望考论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江西大余县旁牌舞的传承与价值研究
SOLO理论指导下的听评课——以《新文化运动》观课为例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探讨——基于“新青年”和《新青年》的角度观察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
康有为的《中庸注》与孔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