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剧《马可·波罗》中国观众无力吐槽

2015-09-10 07:22张晓东
看世界 2015年2期
关键词:波罗马可

张晓东

在苍茫无垠的亚洲内陆戈壁,骑着“汗血宝马”的蒙古人扬起一阵风沙,作为游牧民族的他们终于在中原腹地建立起一个非汉族的全国性政权。与此同时,偏安长江流域的宋朝皇室正试图维持他们昔日的贵族权威,希望继续统治中华帝国的一部分疆土。

这一年是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发布《建国号诏》,将国号“大蒙古国”改为“大元”。从大蒙古国皇帝变为大元皇帝,正式建立元朝,定都在今天的北京,取名为大都。

同一年,威尼斯商人尼可洛·波罗带领他的儿子马可·波罗从遥远的亚平宁半岛出发,抱着通畅陆上丝绸之路的雄心开始史诗般的华丽探险。4年之后,他们到达了忽必烈治下的元大都。

这段波澜壮阔的中世纪东西方文化交流史现在被美国电视业界新贵网飞公司(Netflix)搬上了电视荧屏,看惯了国产历史剧的中国观众这次有机会从西方人的视角去审视这段印在中国历史书上的故事。

2014年12月12日,电视剧《马可·波罗》(Marco Polo)正式在网飞线上平台播出。按照网飞的惯例,《马可·波罗》与以往的电视剧一样,全10集一次性上线,让剧迷大饱眼福。

该剧讲述了13世纪意大利探险家马可·波罗在中国的传奇经历,主线取自《马可·波罗游记》中马可从威尼斯前往元大都面见忽必烈,以及护送阔阔真公主前往波斯的故事。传奇、冒险、战争、功夫、性诱惑、政治阴谋等喜闻乐见的元素一个不少,令人想到HBO的经典之作《权力的游戏》(Game of Thrones)。

实际上,该剧在开拍之初就被舆论寄望为可以比肩《权力的游戏》的历史巨作——至少从烧钱程度上来说是如此。据悉,《马可·波罗》全10集的投资高达9000万美元,而《权力的游戏》第一季的制作成本为5000万美元,这使得《马可·波罗》成为美国乃至全球电视业史上最烧钱的电视剧集之一。

与《权力的游戏》全西方历史背景下的架构不同,《马可·波罗》的主角虽然是个意大利人,但其主要场景架构都是东方元素。从亚洲北部草原上的蒙古包群落到壮丽奢华的元大都市集,从威武霸气的忽必烈到神秘莫测的贾似道——这些都是西方影视产业极少触碰的陌生题材。别的不说,要在欧美集齐一定数量的亚裔演员本来就不是件容易的事。

为此,《马可·波罗》大胆起用了来自多个国家的数百名演员,包括英籍华裔演员本德里克特·王(扮演忽必烈)、中国演员朱珠(扮演马可·波罗的爱情对象阔阔真公主)、香港出生伦敦长大的汤姆·吴(扮演“百眼”)和澳大利亚演员瑞米·海依(扮演真金王子)、美籍华裔演员陈冲(扮演察必皇后)、新加坡演员黄经汉(扮演权臣贾似道)等参与演出。

为了打造高度真实感的亚洲场景,剧组本打算前往中国取景拍摄,但因为官方手续繁杂,剧组在等待了一年半之后仍无批复结果,只好转向马来西亚,并包下当地一个影视城,搭建成元代的中国城市,外景则在哈萨克斯坦和意大利拍摄完成。可谓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制作。

由于《马可·波罗》是网飞继《纸牌屋》(House of Cards)和《女子监狱》(Orange is the New Black)之后推出的第三部原创作品,同时亦是该公司2014年下半年唯一的一部新剧,因而受到的关注度十分之高。从窝在布鲁克林公寓里的宅男宅女到华尔街关注网飞股票的财经精英,甚至是大洋彼岸的中国美剧迷们,都在期待网飞这部九千万美元大作能带来什么样的视觉盛宴。

有钱任性的网飞本次是铆足了劲地推广这部年度巨作,四处造势的浩大声势与推出《纸牌屋》之前低调的企业形象形成鲜明对比。其主要演员还特别参与了2014年7月的圣迭戈国际动漫展,以期和爱看美剧的“宅腐群体”产生良好互动。

但按照互联网企业“大力出悲剧”的优良传统,不混好莱坞混硅谷的网飞终于还是栽在了“产品经理”的手上,《马可·波罗》或许是因为用力过猛,成为了网飞出道以来的第一个黑点。

早在剧集上线之前,《福布斯》就以“网飞的《马可·波罗》将败在野心太大”为标题撰文预言称“批评家们不会对《马可·波罗》这样的作品口下留情”。

现在看来,这篇预言果然成了真。在美国剧评网站metacritic上,18名专业剧评人综合评分只给打了47分,而总分为100分。来自媒体剧评人的评价多是“荒唐”、“令人失望”、“糟糕”还有“乏善可陈”。

《时代》周刊剧评人詹姆斯·波尼沃泽克毫不客气地评论说,《马可·波罗》这部剧集完全就是混乱和荒唐的聚合。他说,剧中大量的裸体和性描写看起来就像是“限制级的成人视频游戏”。

“能看到某部剧可以再现甚至超越《权力的游戏》的成功模式是挺好的,可惜《马可·波罗》连成功的边都没有沾到,”《纽约时报》称这部剧最大的缺陷是对片中女性角色的塑造,过多的女性裸露戏使人感到厌恶。

娱乐周刊《好莱坞报道者》则认为这部剧砸了网飞的招牌,该杂志评论称“如此平庸的作品,随便找一个普通的有线台都能拍出来,”并称这部剧明明只需要六百万美元就可以拍摄完成,“剩下的八千四百万美元都去哪儿了?”

就连一向“崇洋媚外”的中国网站豆瓣也给出了5.8的超低分。这个评分几乎接近《屌丝日记》和《老男孩之猛龙过江》这样的公认国产烂片,从《纸牌屋》第二季的9.2到《马可·波罗》的5.8,网飞上演的“花样跳水”让人“醉得不行”。

与美国舆论专注剧情本身不同,中国剧迷们纷纷表示最不能忍的是《马可·波罗》在史实方面的各种穿越以及脑洞大开。

知乎用户“倪爻”特别吐槽了剧中马可“穿越到17年前”体验鄂州(武昌)之战的剧情走向:“马可·波罗到达大都的时间是1275年,当时17岁,但是剧中鄂州(武昌)之战(1258一1259)还没发生,这个时间点其实有点尴尬,蒙哥汗仍然在位。而在武昌陷入苦战的也不是太子真金,而是忽必烈本人。”

有意思的是,在网飞真正目标用户聚集的IMDB网站,该剧的评分却高达8.4分。这些真正通过网飞线上播放平台付费观看的美国受众纷纷表示“好看、过瘾,场景、灯光、细节都是顶级水准,九千万没有白花!”大部分意见认为,虽然该剧还比不上《权力的游戏》,但本身也完全合乎网飞往常的高水准。

对于剧中出现的历史架空,8年IMDB用户、来自美国的mikialama回应称,《马可·波罗游记》本身就多达150多个版本,“他本人究竟有没有到过中国还是个问号呢!”

虽然美国媒体和中国用户吐槽,但美国用户的热捧或许说明了网飞本身的“大数据投资”还是没有错的,《马可·波罗》本次的失手最多只能算一次小失误。面对这些烂番茄,网飞内心估计在吐槽:“你们啊,都图样图森破!”(too young too simple)

翻开网飞的原创剧集排期表,2014年算是异常低调的一年:年初的《纸牌屋》第二季和年中的《女子监狱》第二季都是老剧续集,算是吃老本行为。

但在2015年,网飞将有超过20部剧集和一部电影密集上线。这其中包括4部系列剧和1部迷你剧,漫威和Netflix将按顺序拍摄《超胆侠》(Daredevil)、《杰茜卡·琼斯》(Jessica Jones)、《铁拳》(Iron Fist)和《卢克·凯奇》(Luke Cage)这四位超级英雄的相关故事。最后,还会拍摄1部类似于“复仇者联盟”的迷你剧,将四位超级英雄集结,命名为《捍卫者》(The Defenders)。

除此以外还包括由老友记编剧团队打造的情景喜剧《同妻俱乐部》(Grace and Frankie)、原创家庭剧《血统》(Bloodline)、与著名导演沃卓斯基姐弟携手打造的新科幻剧《第八感》(Sense8)、动画喜剧《马男波杰克》(BoJack Horseman)以及喜剧《富国的伪善》(Bad Samaritans)等。

值得注意的是,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获奖作品《卧虎藏龙》的续集《卧虎藏龙2:青冥宝剑》也将由网飞出资拍摄,并计划在电影院上映当天同步登陆网飞线上平台。在颠覆了电视行业之后,网飞还计划颠覆电影行业。

可见,《马可·波罗》这部剧只是网飞在“发大招”之前的试水之作。对于想要成为像HBO或是Showtime甚至是福克斯那样的全方位影视巨头的网飞来说,两年三部高水平剧集的推出速度还是太慢了。

巨大的市场蛋糕面前,要占据市场份额必定意味着全方位、各类别的产品分类体系,这其中会有像《纸牌屋》和《女子监狱》这样叫好又叫座还富含哲理的艾美奖作品,同时也肯定会有像《马可·波罗》这样单纯满足观众欲望的“无营养片”——归根到底,网飞还是想安安静静地做一家什么剧都出的圈钱电视网,而不是只赚中上阶层钱的高冷小众文艺咖。

与此同时,开拓海外市场的潜在压力也使得网飞走钢索似的推出了《马可·波罗》这样的争议性产品。正如《福布斯》所说:“网飞若要维持盈利能力,就不得不扩张国际影响力。”该杂志的艾伦·柯若兰分析称网飞这一步棋仍算是走得十分聪明。“眼下,网飞在美国国内的订阅量可能已进入平台期,与此同时,亚马逊(Amazon)和其他流媒体服务正就授权内容与之展开日益激烈的竞争。”

电商巨头亚马逊2014年开始涉足电视业,其首部原创剧集《透明家庭》(Transparent)8月首播,大获好评。同样“不差钱”的亚马逊无疑给网飞带来了极大的竞争压力。

最重要的是,紧跟网飞之后的传统电视网们也急着要走互联网路线。HBO就已经于2014年10月宣布将于2015年上线独立的流媒体视频业务。想想《权力的游戏》以及《大西洋帝国》这样的精品内容搭配网飞这样的互联网的运营模式,据说网飞的股票当场就重挫了三成。

网飞高层泰德·萨兰多斯之前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直言希望将网飞打造成一款全球化的产品,开拓海外市场以减缓竞争压力的目的不言而喻,而《马可·波罗》无疑是一部向亚洲人民示好的诚意之作。

猜你喜欢
波罗马可
An incredible journey难以置信的旅程
麦恩是条多情的狗
最好的选择
小熊波罗不想睡觉(二)
小熊波罗不想睡觉(一)
复旦附中教师:敢于让高中生学会质疑史书
马可·波罗是否来过中国?
柏林/科隆:交叉 马可·波乔·塞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