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风习话谀墓

2015-09-10 07:22陈正贤
书屋 2015年1期
关键词:墓主碑文墓志

陈正贤

清人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记录了这样一则传闻:

李玉典言,有旧家子夜行深山中,迷不得路。望一岩洞聊投憩息,则前辈某公在焉。惧不敢进,然某公招邀甚切,度无他害,姑前拜谒,寒温劳苦如平生。略问家事,共相悲慨,因问公佳城(坟墓)在某所,何独游至此?某公喟然曰:“我在世无过失,然读书第随人作计,为官第循分供职,亦无所树立,不意葬数年后,墓前忽见一巨碑,螭额篆文是我官阶姓字,碑文所述,则我皆不知,其中略有影响者,又都过实,我一生朴拙,意已不安,加以游人过读,时有讥评,鬼物聚观,更多姗笑,我不耐其聒,因避居于此,惟岁时祭扫,到彼一视子孙耳。”士人曲相宽慰曰:“仁人孝子,非此不足以荣亲,蔡中郎不免愧词,韩吏部亦尝谀墓,古多此例,公亦何必介怀?”某公正色曰:“是非之公,人心具在。人即可诳,自问已惭。况公论具存,诳亦何益?荣亲当在显扬,何必以虚词招谤乎?不谓后起者流,所见皆如是也。”拂衣竟起,士人惘惘而归。余谓此玉典寓言也。其妇翁田白岩曰:此事不必果有,此论则不可不存。

这则鬼怪故事说的是谀墓之事,言者借故事揭露了社会上的谀墓风习,道出了这种风习的不得“鬼”心与枉费心力,虽然荒诞不经,却颇具讽刺意味。“此事不必果有,此论则不可不存”,是这则故事的命意所在。墓中的“前辈公”是一个明白人,知道自己生前乏善可陈,读书只会按别人的意旨行事,做官也没有什么特别建树,因此,忽见墓前竖起巨碑,便意有不安,只知道“螭额篆文是我官阶姓字”,而“碑文所述,则我皆不知”。这样的碑文,招来的是“游人过读,时有讥评,鬼物聚观,更多姗笑”,弄得他死后也不得安宁,不得已只好避居他地,求个耳根清净,成为一个有家归不得的野鬼。“是非之公,人心具在。人即可诳,自问已惭。况公论具存,诳亦何益?”“前辈公”的这一番話,道出了谀墓的无益,见出他的清醒。

“谀墓”之事历史上早已有之。据清人钱泳考证,“《西京杂记》载杜子夏葬长安,临终作文,命刻石埋墓。此墓志之所由始也。至东汉渐多,有碑,有诔,有表,有铭,有颂”。此后写给墓主的文字越来越多,至隋、唐间大盛,宋、元、明、清相沿成习,更有后来居上之势。这些勒于石上的文字,虚美隐恶,歌功颂德,夸大拔高乃至妄言功德善业几乎成为一种惯例。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记述后魏隐士赵逸抨击当时墓志撰述的情况时说:“生时中庸之人耳,及其死也,碑文墓志,莫不穷天地之德,生民之能事。为君共尧、舜连衡,为臣与伊、吕(伊尹、吕尚)等迹;牧民之官,浮虎(指汉刘昆行仁政事)慕其清尘;执法之吏,埋轮(指汉张纲弹劾权贵事)谢其鲠直。所谓生为盗跖,死为夷齐,妄言伤正,华词损实。”可见其时这类文字的虚妄。

因撰写谀墓之文受人非议的,东汉蔡邕大概是较早的一个。清人顾炎武在《日知录》卷十九中写道:“《蔡伯喈集》中,为时贵碑诔之作甚多,如胡广、陈寔各三碑,桥玄、杨赐、胡硕各二碑,至于袁满来年十五、胡根年七岁,皆为之作碑。自非利其润笔,不至为此。史传以其名重,隐而不言耳。”而最有名的,大概要算唐代的李邕。李邕不仅是一位文学家,更是一位极负盛名的书法家。由于有这两项资本,再加上他善作碑颂,求他作墓志的人很多。就是在他犯法被贬远地后,仍有人拿着金帛财货求他写墓志。史书上说他“虽贬职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观,多赍持金帛,往求其文”。据说他前前后后为人写了八百多篇碑志,因此“受纳馈遗,亦至钜万。时议以为自古鬻文获财,未有如邕者”。李邕受人之财,自然就免不了在碑志中说人好话,至于事实如何,是不会多作考虑与计较的。不过,李邕虽然因此而发了大财,但他爱才养士,还常常拯救孤贫,周济他人,所获之财倒并不完全花在自己的享乐上。

在唐代,还有两位大名人因为谀墓也常遭后人诟病,一位是韩愈,一位是白居易。白居易与元稹生前情如兄弟,元稹死后,白居易作《元稹墓志铭》,元家谢以鞍马、绫绢以及玉带等物,价值六七十万。这么大一笔财货,恐怕“买”的不只是一篇墓志,大概还有墓志中的那一番称颂备至的“美意”。尽管白居易将这些财物以元稹名义捐给了香山寺,但谀墓之嫌不能尽释。韩愈一生替人写过不少墓志,所得也不在少数,以至后来刘禹锡在《祭韩吏部文》中写道:“公鼎侯碑,志隧表阡,一字之价,辇金如山。”据传韩的一位门客刘叉看不惯韩的这类做法,一天“持愈金数斤去,曰:‘此谀墓中人得之耳,不若与刘君为寿。’”数百年后,顾炎武在《与人书》中提及此事,还深为韩愈惋惜,说:“韩文公文起八代之衰,若但作《原道》、《原毁》、《争臣论》、《平淮西碑》、《张中丞传后序》诸篇,而一切铭状概为谢绝,则诚近代之泰山北斗矣;今犹未敢许也。”

因碑志撰述,历史上还发生过不少有趣可笑之事,略举一二。

姚崇与张说在唐玄宗时同在朝中为相,但两人相互疑忌,心存芥蒂。一次姚崇生病,病势危重,眼看行将不起,姚崇把几个儿子叫到床前,对他们说:“我与张说嫌隙很深。张说这个人生活奢侈,喜好服饰器玩,我死后他出于礼节一定前来吊丧。你们把我平生喜欢的服饰宝玩挑几件贵重的送给他,请他为我写一篇神道碑文。碑文写好后,立即把它镌刻到碑上。过后张说必定后悔,一定会把文章要回去修改,此时,你们就把它引到神道碑前,告诉他已经镌刻到石碑上了。”姚崇死后,张说果然前来吊丧,姚崇的儿子按照父亲生前嘱咐,拿出几件贵重的服饰宝玩送给他,恳请他写一篇碑文。不几天,碑文就写成了。这篇碑文“叙足该详,时谓极笔”,其中有“八柱承天,高明之位列;四时成序,亭育之功全”这样的赞语。过了几天,果如姚崇所料,张说对写就的这篇碑文非常后悔,派人向姚家索要文本,说这篇碑文措辞不够周密,需要润饰修改。姚的儿子把使者领到碑前,说已经镌刻完毕,无法再改。张说得知结果后,顿足捶胸,懊丧不已,说:“活张说到底还是被死姚崇算计了。”

宋人孙觌为人依违无操,但文章写得不错,因为经常替人撰写碑文,所得润笔十分可观,家中因此富足。一次,晋陵县一位主簿的父亲去世,主簿遣人向孙觌求作墓志铭,说,墓志铭写好后,一定以丝绢百丈、好粮千斤作为润笔。孙听后非常高兴,欣然命笔,通篇充满了溢美之辞。谁知等到碑文送给主簿,主簿却变了卦,只是送了一些纸笔、龙涎和建茶,还有一封感谢信给孙觌。孙觌收到后懊恼至极,然又无可奈何。于是写了一封回信给主簿,信中说:“米五斗而作传,绢千匹以成碑,古或有之,今未见也。立道旁碣,虽无愧词;谀墓中人,遂成虚语。”

这两件事说明,墓碑文是可以根据请托者的意愿来写的。张说和孙觌对墓主并无好感,只是因为受财货的诱惑,才说了一大堆违心话,拿自己的良心与财货作了交换。古人有“碑志盛而史赝矣”的感叹,墓志的不可全信、不可深信由此可见。明人冯时可在《雨航杂录》中说:“近来志铭传记之作,惟务繁缛,极力赞述。苟悦子孙,无取月旦,即号为大家者尤甚。致使将来贤愚莫辩,信史无征,是文之大病也。”

自然也有坚守人格,宁肯放弃到手的金钱财货而不肯谀墓的人。如唐穆宗曾下诏让宰相萧俯为王士真撰写碑文,萧推辞说:“王士真和他的儿子王承宗都没有什么事迹可写。再说写好进呈之后,按例应得到赏赐,如果勉强接受,有违我平生之志。”穆宗只好同意他的辞请。再如五代南唐的韩熙载,宋人释文莹《玉壶清话》上说:“韩熙载才名远闻,四方载金帛求为文章碑表,如李邕焉。”仆射严续以韩博学善文工书法,请他为自己的父亲写一篇神道碑文,想借此“称誉取信于人”,并以“珍货几万缗”和一位漂亮的歌鬟“为濡毫之赠”,韩答应了他。但想不到写成后的碑文只是一般性叙述墓主的家世、官品俸秩以及薨葬褒赠之类,一语不及墓主及后人事业。严看后很不高兴,把它封还给了韩,希望他重写。韩熙载非常干脆,随即将严所送珍货与歌鬟悉数退回,意思是礼物可以奉还,重写决无可能。

从某种意义上说,墓志是一个人一生的总结,具有盖棺论定的性质,且勒字上石,流传久远,因此,世人对墓志的看重似在情理之中。如果墓志能成为一个光环,泽被后世子孙,一时多花些钱财又算得了什么?因此,墓主的后代们常常乐此不疲。“大凡孝子慈孙欲彰其先世名德,故卑礼厚币,以求名公巨卿之作”。有钱有势者自不待说,发展到后来,连普通百姓也群起效之。明人唐顺之在《答王遵岩书》中说:“宇宙间有一二事,人人见惯而绝是可笑者。其屠沽细人,有一碗饭吃,其死后则必有一篇墓志;其达官贵人与中科第人,稍有名目在世间者,其死后则必有一部诗文刻集,如生而饭食、死而棺槨之不可缺……此等文字,倘家藏人畜者尽举祖龙手段作用一番,则南山煤炭竹木当尽减价矣!”唐以“举祖龙手段作用一番”为辞,对这类文字的憎恶之情溢于言表,自是愤激之言,但唐顺之没有想到,有那么多人喜欢这样做,这是秦始皇的大火所能烧尽的吗?

除开卖文挣银子,对于撰述者来说,受人请托写墓志是一件很为难的事。请托之人让你多写一些墓主生前的嘉言懿行并有所夸饰,乃是情理中事,撰述者也不难做到,问题难在与事实是否相符,如何把握其中分寸。宋人尹洙在《刘彭城墓志》中称:“某撰述非工,独能不曲迂以私于人,用以传信于后。故叙先烈,则详其世数;纪德美,则载其行事;称论议,则举其章疏。无溢言费辞以累其实。”尹洙的所谓“无溢言费辞以累其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吏部尚书晏敦复替一位士大夫写了一篇墓志,拿给朱敦儒看,朱看后说:“写得很好,但少四个字。”晏问他少在何处,朱指着“有文集十卷”这句话说:“这后面应该增加‘不行于世’四字。”晏听了有会于心,略作沉思后添加了“藏于家”三字。本来墓志写“有文集十卷”,既不违事实,又点明了墓主立世三不朽之一的“立言”,未尚不可。但在朱敦儒看来,这个“立言”,因文集不见于世而与世道人心毫不相干,立了等于不立,因此应加上“不行于世”四字,以存其实。事实如此,这让晏敦复感到为难,如果真的按朱敦儒所说来写,无疑会得罪墓主家人,于是经过一番斟酌,写上了“藏于家”三字。

不过对于墓主家人来说,即或遇上朱敦儒这样的人物,也并不可怕,他们完全可以另请高明。死了张屠户,不吃混毛猪,只要肯出钱,还怕找不到中意的主?更何况,钱财之外那一份抹不开的亲朋好友的颜面私情,足以让大多数墓志撰述者无法推拒而婉曲成事。明末清初文坛盟主钱谦益曾为替人写墓志所苦,欠了许多“文债”,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这类文章很伤脑筋,有些人的生平没有什么可说,有的虽有可说又不便说,例如有丑事就得转弯抹角加以弥缝,实在不好写,但又不能不写。钱的不能不写,除了戚友亲朋的那一份私情,还有一个原因是,當时钱家已经衰落,他需要靠这项收入吃饭。大概也有类似钱谦益这种切身体会吧,清人魏象枢在《庸言》中因此发了一通感慨:“为人作墓志铭甚难,不填事迹,则求者多不甘;多填事迹,则见者不信;甚至事迹无可称述,不得已而转抄汇语及众家刻本以应之。譬如传神写照向死人面上,脱稿已不克肖,况写路人形貌乎?世人生前行些好事,做个好人,勿令作墓志铭者,执笔踌躇,代为遮盖也。”一味说好话,则问心有愧,不说好话,则于情难洽,无奈之下,魏象枢只好倒过身来恳求那些有可能成为墓志主人的人,生前多做些好事善事,好让写墓志者不必昧着良心,经受痛苦煎熬,写些虚假不实的文字。道出了一位正直的读书人在撰述庸碌之辈墓志时的那种左右为难,郁闷委屈之情。

当然,即使在谀墓之风极为盛行的明代,也有看透其中庸俗无聊而反行其道的明白人,刘大夏、张嘉孚就是这类人物。刘大夏历仕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四朝,官至兵部尚书。他为官刚直清廉,《明史》说他“忠诚恳笃,遇知孝宗,忘身徇国,于权幸多所裁抑”。后人把他与王恕、马文升誉为“弘治三君子”。他居官四十余年,从不为子孙营产业;祖传田产受人侵蚀,也不与相争。致仕后,他“教子孙力田谋食。稍赢,散之故旧宗族”。临终前,他为自己写好了墓志,但只写了生平履历而不及其他。有人对他说,墓志可以由后人来写,不必自己操心。刘大夏说:“无使人饰美,俾怀愧地下也。”原来刘大夏是怕由别人来写不能免俗,而褒奖奉承乃至阿谀吹捧,会让他在地下羞愧难堪。

张嘉孚是嘉靖朝进士,官至四川按察副使,他为官清廉,惠政不少,在知县任上曾荐贤令第一,在同知任上因三年考绩最优而擢升知府,在按察副使任上对整饬建昌兵备也多有建树。明人朱国祯的《涌幢小品》记录了他弥留之际告诫子孙的一番话:“世人生但识几字,死即有一部遗文;生但余几钱,死即有一篇志文,吾耻之。否德不足辱明公笔,自题姓名、官位、家世、岁月,纪诸石尔,盖先达有行之者。子孙必遵吾言,不则为不孝。”张嘉孚认为自己微薄的德行不值得树碑立传,只允许子孙将自己题写的姓名、官位之类文字刻在墓碑上,不让他们请人撰写墓志,否则就是不孝。

刘大夏与张嘉孚之举,可谓谀墓者的一面镜子,只可惜世间这样的通达明白人不多。

猜你喜欢
墓主碑文墓志
敖汉旗万寿白塔蒙古文碑文新释
慧思陶勒盖碑文解读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辽耶律公迪墓志考
阜新元代大玄真宫祖碑碑文新录
南阳出土两方唐代墓志
辽宁法库叶茂台七号辽墓的年代及墓主身份
“梳妆楼”墓主考浅析
与赵琦先生商榷
岳麓秦简《廿七年质日》所附官吏履历与三卷《质日》拥有者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