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戏 戏在心中

2015-09-10 07:22许倩云赵聆宇
文史杂志 2015年1期
关键词:川剧

许倩云 赵聆宇

“川剧是我的命,只要我还在,就要为川剧永远演下去,教下去!”曾经在演出现场,当时80岁的“川剧长青树”、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许倩云老师豪爽而自信地说:“看到我的学生越演越好,拿的奖越来越多,是我最开心的事。还是那句老话,川剧是我一生的最爱,谁爱川剧,我就爱他!”

许倩云从10多岁开始学习川剧,与陈书舫、竞华、杨淑英一同被誉为“川剧四大名旦”。现年86岁的她,是目前惟一仍活跃在舞台上的“川剧四大名旦”。更难能可贵的是,许倩云还义务为川剧培养接班人,让川剧艺术代代相传。从艺70年的许倩云,迄今已培养出近百名弟子,其中“梅花奖”得主就有蒋淑梅、沈铁梅、崔光丽等6位。目前,她丝毫没有退休的意思,经常带着学生四处登台演出。

常常有人这样形容许倩云——80岁的年龄,18岁的心态。年轻时本就漂亮,老了也风采依旧:腰身挺直、精神矍铄,加之爱打扮,乍眼看去,无法想象那是位耄耋之年的老者。被问及如何保持年轻的状态?许老先是一惊,接着又笑了;被人夸奖时,她总会不好意思地笑,还会下意识地捂住自己的嘴巴,“我觉得这一生虽然很坎坷,但现在很幸福。干儿干女多,学生也多。我很开心。”她是如何成就这不老的传奇?了解她的一生,似乎就能明白一二。如果人的一生是一次历尽苦乐哀悲的修行过程,所幸许倩云的结果可谓功德圆满。

走进许倩云老师的家,老式小区的两居室房间不大,收拾得一尘不染,充满温馨。屋子里到处是花花草草,特别是飘窗,满是杜鹃、海棠……夏日里,栀子花则是她的最爱,小花瓶里插了那么一两枝,整间屋子里,香气都弥漫开来……就连洗手间里,也插着花。至今,许倩云都会坚持练功,每天出门买菜收拾屋子,坚持锻炼身体,生活也很有规律。在许倩云的屋子里,悬挂着四个大字——“知足常乐”,她说这是她的当下,为某些只有自己才能感知的来自内心的召唤,走在路上,无法停息。

出生在成都打金街的许倩云,因幼年家境贫寒,不得不到戏班学戏挣银元。聪慧的她深得要领,很快就成为同班中的佼佼者,看好她的老师为她取了艺名——飞琼。13岁那年,许倩云得到了人生中第一次登台的机会:与王成康合作一出《别洞观景》——这是川剧高腔改革的代表作,戏曲难度也可想而知,是表演程式最丰富、舞蹈动作最灵活、多变的一出戏。电影《梅兰芳》里的台词说,输不丢人,怕才丢人。站在这个台上,你就是角儿。许倩云硬着头皮唱了起来,先还浅浅地,唱着唱着,她越来越投入,心里也就不怕了。时隔多年,她仍能记得当时台下观众的表情是充满着惊喜。老师们也赞许地说:“娃娃,有出息,你好生操(练)!”就连川剧名家周企何老先生看过许倩云的表演后也直言:“这个娃娃要发!”果然,接下来她不断地接演大戏,在全本《珍珠塔》里成功扮演了丫头“彩屏”,叫好声一片。自此,许倩云的戏迷也越来越多,成为戏迷们最喜爱的角儿,被人称作“川剧皇后”。

新中国成立后,许倩云也迎来艺术上的黄金年代。经介绍,重返舞台的许倩云先参加了黄佩莲和王成康组织的一家私营剧团——蜀声川剧团,第二年被选中调入人民川剧院(成都市川剧院前身)。这里有阳友鹤、廖静秋、杨淑英、李笑非等一大批川剧名家。许倩云得到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出演了更多川剧目。1952年秋,许倩云调入西南区观摩演出团,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参演的有23个剧种,37个剧团,大小剧目82个,演员1600余人。那一年,许倩云与袁玉堃合演《访友》,与曾荣华合演《评雪辨踪》。特别是《评雪辨踪》,许倩云扮演的刘翠屏本是青衣。她在端庄、文静、含蓄的格调中,加入了一些花旦的眉眼和语言,把一出夫妻二人缺衣少吃的苦寒戏演绎得有声有色、趣味无穷,得到评委一致赞赏。凭借此戏,许倩云获得了演出的二等奖。让她终身难忘的是周恩来总理亲自为她颁奖。许倩云说,周总理非常喜欢他们这批年轻演员,亲切地叫他们“娃娃们”。那段时间,除演出外,许倩云还如饥似渴地观看其他剧团的戏:李桂云演的河北梆子《柜中缘》、桂剧《拾玉镯》,都让许倩云喜欢得不得了。她和戴雪如老师一起把这两个戏学了下来,丰富了川剧的剧目。汇演之后,许倩云与陈书舫、竞华、杨淑英三人一起,被著名戏剧家阳翰笙提为“川剧四大名旦”。

时至今日,令许倩云感动的是国家领导人对川剧的热爱和重视。看了许倩云演的川剧《访友》后,周总理说这个戏很好,可以演全本,男帮腔还可以换成女帮腔。后来,由陈书舫出演祝英台,许倩云、竞华、杨淑英都来“帮腔”。演出后,女帮腔轰动了北京,获得了各个剧团和观众的好评。回川不久,许倩云参加由贺龙带队的文艺慰问团赴朝鲜慰问演出,之后被调入刚刚在重庆成立的西南川剧院。她非常努力,经常一天演两场戏,荣誉和机会也接踵而至,1956年她当上了全国劳模。1959年,川剧出国演出,波兰戏剧理论家罗曼·舍德沃夫评价她“表演精巧、细腻而优美”。许倩云回忆,那是人生中最难忘的一段经历:陈毅守着改剧本,小平同志天天审查节目,罗瑞卿、朱德天天晚上来看戏。“小平同志还上台跟我们握手。他说,娃娃努力哈,娃娃要争气。”许倩云忆及此情此景都还激动万分:“1956年获得全国劳模,毛主席接见我们,全体合影,我很荣幸地站在毛主席背后。主席问我哪里人,我说四川人。他握着我的手说,四川好嘛,出人才,我还要去四川看看。后来握手的人越来越多,把我挤开了,为此我还哭了一场。那天晚上,我兴奋得没有睡觉。”自此后,许倩云更加努力,誓言要为川剧奉献一辈子。2010年,许倩云获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哪个爱川剧,我就爱他。”这是许倩云一生的座右铭。很多人评价说,许倩云演戏总是首先知戏情、晓戏理,细心体察剧中人的心理,以激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使表演生动传神。正因如此,她也与不少社会名家成为朋友。在北京演完《评雪辨踪》之后,梅兰芳先生特地到后台看望她们,还邀请许倩云与陈书舫去自己家中做客。梅先生还主动提出要收她俩为徒,但因当时演出的特殊情况,最终没有如愿。许倩云说,这是她唯一的遗憾。著名作家马识途也曾是许倩云的戏迷,还专门赋诗对她给予赞誉:“氍毹辛苦五十春,德艺双修海内闻。惟妙惟肖惊四座,一颦一笑率天真。评雪辨踪堪叫绝,柜中奇缘更传神。老来奔走为底事,青出于蓝望后人。”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许倩云,可谓红得发紫,但随即而来的“文革”,却让她尝到了一落千丈的滋味:漏划的右派,隐藏的特务,地富反坏右——当时的许多帽子都戴到了她的头上。许倩云的家也被洗劫一空,她被扫地出门。

现在的许倩云,可以用轻松的口吻谈起这段黑色的经历。而在当时,她和许多人一样受尽了百般折磨,曾想过自杀;可想到父母将没人照顾,她下不了这个决心。朋友也鼓励她,告诉她千万不能自杀,自杀就等于承认了自己有罪,要相信党相信群众。这几句话又印入了她的脑子,支持她活了下来。

“文革”后,身心遭遇巨大创伤的许倩云重新以巨大的热情,投入到她所热爱的川剧事业中,不停地开会,演出。也许只有不停地工作,才能挽回失去的大好艺术年华,也才能疗治内心的伤痛。磨难锻炼了她的性格,对“文革”中经历的苦难,因父亲而受到的影响,她从不介意,心胸十分宽广。“有生之年,在一天,就要为川剧事业做一天事,宣传,说话,教学生,一切行动都要围绕川剧。川剧爱我一辈子,人民爱我一辈子,我能为川剧贡献好多力量就贡献好多。”许倩云说到也做到了,除了亲自上阵演出,还将自己的演出秘诀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弟子。平时就算自己不唱戏,许倩云也要关注川剧界的动态,只要获悉自己的学生或认识的后辈得奖、大型演出等喜讯,都会第一时间给他们打电话表示祝贺和关心。在许倩云众多的学生中,沈铁梅、蒋淑梅、崔光丽、黄荣华等人先后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振兴川剧”的优秀人才。

在许倩云家的窗台上,摆放着各种相框,泛黄的相册里满是她青春的记忆,有一张特别醒目:那是一张彩色照片,照片中的许倩云戴着鲜艳的围巾,身边围绕着几位漂亮的女子,最小的一位亲吻着她的脸颊,照片上每个人都笑得灿烂。身居正中央的许倩云笑得最开心——那是母亲节孩子们来看她时的合影。每当想念孩子们的时候,她都会看这张照片。

也许所有的善良的人,都有着这样的性情:爱笑、害羞,且不愿拒绝。童年时的苦难,让许倩云感恩当下。她愿意多一点微笑面对所有人。只要能帮助别人,她就能感知快乐。即使经历过苦难,依然没有城府,没有抱怨,更没有仇恨。就这样,许倩云将所有该有的不该有的艰难困苦都独自担下来,然后又悄悄卸下,不纠结,不盘桓,不自怜。“胸怀宽了,天地都宽了。”许倩云这样说,也是这样从容地翻过苦难这一页。

繁华落尽,如梦无痕。听许倩云说着过往,仿佛是别人的故事。生命总是以不断出发的姿势得到重生。人生只有在经历舍得与放下之后,才能修得圆满。而今的许倩云,是由内而外地散溢着淡定与超脱……

作者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

猜你喜欢
川剧
川剧版画传四方
川剧条纲戏舞台创作探究
我的川剧变脸娃娃
中西文化交流背景下川剧的传承与发展
近现代川剧改良运动中的武戏改良
学川剧
对人性的重新审视与反思:论荒诞川剧《潘金莲》
川剧《打神告庙》的祭祀语言——兼释“打牙祭”和“刀头”
探讨川剧演员表演素质提高的策略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翻译研究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