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益多师是汝师

2015-09-10 07:22蒋永康闵云森
文史杂志 2015年1期
关键词:飞瀑黄宾虹山水画

蒋永康 闵云森

诗圣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对诗歌创作提出“转益多师是汝师”的观点。

应该说文学创作如此,艺术创作也当如此。

已故巴蜀国画名家冯石甫(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有幸师从张大千、徐悲鸿、齐白石、吴湖帆、吴一峰诸大家,耳濡目染,体会和感悟到他们不同的绘画风格与创作理念,由吸收各家精华而发扬光大,并有所突破,最终自成一体。

冯石甫师承吴一峰多年,受其影响至深。吴一峰号“大走客”,上世纪30年代随黄宾虹入川。当时中国画坛摹古成风,盛极一时,鲜有新意。黄宾虹提倡出外写生之举,打破千家一面,奄奄无生气之弊。吴一峰随黄宾虹跋涉万里,看尽神州风景,按图索骥,指名而得,于传统中独辟蹊径,画风丕变。

“蜀江水碧蜀山青”,蜀中山峦逶迤,江河纵横,拥翠浮岚,水色天空,天然图画,秀美壮阔。此景曾引得傅抱石情不自禁赞道:四川的山山水水,气势雄伟又多雾滋润的山峦,植被繁茂,又可见山骨嶙峋复杂结构,是山水画最好张本。

1936年,冯石甫从四川省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系毕业后,寄情于山水,游历于蜀中名胜。其足迹所至,目之所及,搜尽奇峰作草稿,奠定了日后创作中成竹在胸。

中国山水画强调“师造化”,即以大自然为师,在真山真水中研究、体察大自然之变化,酝酿创作构思,汲取创作题材。唐代张璪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而石涛则以“山川与余神遇而迹化也”,主张要写山水之神情。冯石甫从青年时代饱览巴蜀山水,到上世纪50年代响应号召赴青海,阅尽那绵延的唐古拉山、昆仑山、祁连山以及涓涓流水相汇的黄河源与浩瀚的青海湖,直至60年代因病返川。80年代,冯氏乘改革开放之春风,以耄耋之躯走遍全国,攀峨眉,下海南,泛峡江,访滇南……祖国的壮丽山河,大自然的浓墨重彩、鬼斧神工,给予他极大的艺术创造的自由天地与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中国的山水画,是中国绘画艺术的光辉的成就之一,其真实性与优美的艺术形式,是中国人民的重要精神财富。黄宾虹当年大力倡导并躬行对景写生;吴一峰借鉴西画,在空间处理、色彩真实感上,借古开今,在传统基础上,创新一派。

冯石甫在众多师长的亲炙下,视野开阔,博采旁通,既有师承,又形成自己独立的行笔之创见。他的青绿山水在坚持传统笔墨与空间结构上,追求色彩的真实性与多层次的渲染,故而作品在保持传统风格同时富有浓郁的现代气息。

冯石甫作品中的松,如《旭日东升》《乘风破浪》《九寨沟长寿松》等,无不浓墨粗壮,伟岸挺拔,虬枝千姿百态,郁茂苍茫,气概成章。冯石甫擅长借松抒写山水之神情,用笔墨抒发对松之高洁的赞美。冯石甫笔下的瀑布,无论《黄山飞瀑》《黄果树飞瀑》《天台山长虹飞瀑》等,都给人千岩万壑,乱石飞湍,飞白如烟,气韵生动的虎虎生威之势。

观冯石甫的青山绿水,可谓彩墨淋漓,写景稠密,体无定向,四时得宜。

有名家评论:“冯氏青山绿水,得大千之妙理,含湖帆之风采。”

转益多师是汝师。

作者 蒋永康:四川美术出版社副编审

闵云森:四川青年报社原社长、总编辑

猜你喜欢
飞瀑黄宾虹山水画
我来打开山水画
黄宾虹《致昂青信札》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东方的西湖 大巴飞瀑
灿然一灯——再读黄宾虹笔记一则
山游
光影空间
张楚务 作品
浅析黄宾虹入蜀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