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县竹王祠的发现与薛涛《题竹郎庙》诗

2015-09-10 07:22唐长寿
文史杂志 2015年1期
关键词:荣县东门薛涛

唐长寿

“竹郎庙前多古木,夕阳沉沉山更绿。何处江村有笛声,声声尽是迎郎曲。”扫眉才子薛涛的这首《题竹郎庙》流传千古,堪称名作。故《四库全书总目》评说道:“涛《送友人》及《题竹郎庙》诗,为向来传诵。”

竹郎庙又称竹王祠(庙),为夜郎族供奉的神祀,在四川乐山市、荣县、邛崃市、大邑县、丹棱县等处均有历史文献记载,故薛涛所题的是哪处的竹王祠,在文史家中有不同观点。目前主要是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在今荣县(古称荣州),即竹郎庙荣州说;一种认为在今乐山(古称嘉州),即竹郎庙嘉州说。所依据的都是历史文献,而相关古建筑竹王祠均告阙如。多年来,笔者在乐山调查,在故老相传竹庙所在的薛地(今下观音)未见任何遗迹,便转而关注起荣县的竹王祠。

2013年l0月18日,笔者专程到荣县。之前,得到两条重要线索:一是赵熙《竹王祠碑》所记“荣县城东溪上有竹王祠”以及赵熙《竹王祠》诗:“写碑时记插秧时,不觉秋光上树枝。此去夜郎千里外,行人争拜竹王祠”;二是林树森《基督教在荣县》一文所说:“荣县东门桥竹王祠增设福音堂一所”。据此两条线索可知,在清晚期至民国中期,荣县还有竹王祠,位置也很明确——城东东门桥。我想,即使经六七十年的变迁后竹王祠消失了,但总能找到它的遗址,看看它的环境,与薛涛《题竹郎庙》诗相印证,也算是一大收获。

我专程到荣县大佛文管所咨询,说竹王祠早就不在了,只好自己去东门桥。出大佛寺沿旭水河(古称荣川)而下,300米左右就到东门桥。桥两头还是老街,多为民国建筑。照预定的调查方案,我从打听离当今较近的福音堂入手。问街上老人,却指向设在远离河岸的一家家庭式教堂,一见乃新设建筑。我随即返回河岸公路上,忽见路旁一废品回收分拣处院内有一座小青瓦全木构建筑,仔细察看:三个开间,进深三间,穿逗抬梁混合式梁架,用材粗大,青砂石柱础,檩上似有墨书题记,惜不能识读。显然,这是一座保存较完整的清代建筑,并可能建于清代中期。后面附接两座斗砖为墙的平房,当为民国时建筑。

问院门外守着烟摊的一位姓许的中年男子,告诉我该建筑叫“竹王祠”,并回答我的疑问,说是“听老辈子讲的”;又过桥,在桥头小茶馆里问得一位姓龚的老太太,也明确地说该建筑叫“竹王祠”。

如此,结合赵熙的碑和诗,荣县竹王祠还在,是无可怀疑的了,并且就在车来人往的荣县到威远的公路(徐家塘街)边上。木结构建筑是清代重建的竹王祠,砖房应是民国中期增设的福音堂。

四川各地的竹王祠(庙)最早只载于北宋时期的文献中,其中就有荣州(治今荣县),如《太平寰宇记》载“荣州旭川县竹王庙”、《元丰九域志》载“荣州竹王祠”。明代学者曹学佺撰《蜀中名胜记》,就认为薛涛所咏竹郎庙是荣州竹王祠,薛涛的《题竹郎庙》诗也录在荣县条下。赵熙也持竹郎庙荣县说,在《彩云归·和休庵访薛涛墓次韵》“荣州廓,一声风笛,可重因夜郎”句下注:“薛涛竹王祠诗,荣州作也。”张篷舟《薛涛诗笺》《题竹郎庙》诗注:“竹郎庙,庙在四川荣县(唐为荣州)。”《蜀中名胜记》:“邑东荣川即古遁水河,岸有竹王祠,盖以祀夜郎王者。薛涛题竹郎庙云。”由此,形成竹郎庙荣州说。有关乐山的竹王祠(文献中记为“竹郎庙”或“竹郎祠”)的最早文献记载,见于明永乐时进士林志“竹郎祠前江水流,竹郎祠上彤云收。竹枝歌向云中去,大小峨眉白了头”诗。清同治《嘉定府志》载:“今治北三里有竹公溪。郡地祀竹王盖自宋已有之。”竹王祠“自宋已有之”,但所据何种文献并未列出。到清代,又称“竹林三郎祠”、“青竹祠”。刘孟伉编注《薛涛诗》认为:乐山竹公溪薛地头,“薛涛的《题竹郎庙》诗,当即写此”。是为竹郎庙嘉州说的有力支持者。

下面,我们从两地的自然环境来看:荣县竹王祠在旭水河东岸,后邻山;乐山竹王祠遗址在竹公溪西岸下观音,后邻山。“多古木”、“江村”、山丘,两地都具备。值得玩味的,是“夕阳沉沉山更绿”。笔者认为,夕阳西下时,竹郎庙周围山丘应是面向夕阳才会有“更绿”的感觉。而荣县竹王祠朝西,周围山丘也朝西,面向夕阳在情理之中。乐山下观音竹王祠遗址周围山丘却是朝东,背向夕阳。显然,荣县东门桥竹王祠的自然环境更符合薛涛诗的意境。

无论如何,四川仅存的竹王祠在荣县的现身,为薛涛《题竹郎庙》荣县说增加了一个重要的砝码。

猜你喜欢
荣县东门薛涛
向着目标拼搏
东门渔村渔文化的构成及其传播路径策略分析
荣县:严惩欠薪违法行为 欠薪企业列入“黑名单”
江城子·荣县小记
荣县心得体会
荣县小记
东门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