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宝宝的物权观

2015-09-10 07:22星星
孩子 2015年1期
关键词:归属感物权误区

星星

这是英国一句很有名的格言,专门针对两岁左右的孩子。对照自己那个什么都要拿着、占着的女儿,我确实佩服英国人的冷幽默。

这是因为宝宝“自私”吗?当然不是。这只是孩子物权观发展过程中的某个阶段而已;成人万万不可随意打乱这一进程,因为物权观的重要性,甚至可以说是文明的基础。

从6个月开始,宝宝就意识到自己和妈妈、和这个世界是分开的,是独立的个体,他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这时候,宝宝处于自我为中心的世界中,认为什么都是自己的,所以宝宝出去,看见别人的玩具也想拿,玩不到就会大哭。

1~2岁,宝宝开始逐渐形成鲜明的物权归属观念,例如这个玩具是我的、这个电脑是爸爸的。这种归属感跟秩序感联系在一起,帮助他认识外部世界,建立内在安全感。所以,假若他认为是自己的,就不会让别人碰。

到了3岁左右,孩子才可能理解真正意义上的分享概念。他开始慢慢地,一点一点地知道:这个玩具,即使给别人玩,也还是属于自己的;这个食物,自己有权决定是否给别人吃一口……于是渐渐不怕失去,愿意让他人拥有,变成乐于分享的天使宝宝——这个过程很长,等到孩子真正能做到这一点,他大约已经5岁了。

就像前面说的,3岁之前,对孩子的物权归属感是要保护的。有些孩子很早就愿意分享,而另一些孩子则不愿意,这并不是因为他们自私小气,而是未能理解分享。

在女儿小的时候,我就没有处理好这个问题。在外面跟小朋友玩时,若别人想要女儿手里的玩具,我会劝她拿出来,有时甚至不顾她的反对,直接拿来递给别的小朋友:“你玩的时间很长了。”现在才明白,我实在是错了,只想着自己不成为自私的母亲,没有顾及女儿的心理——女儿认为是属于自己的东西,被最信任的人强行夺走,会有怎样的不安全感?这甚至会误导她:既然自己的东西可以被抢走,那我也可以抢别人的东西。

当然,类似的错误绝不止我一个人在犯。曾见过一个妈妈带着两岁左右的孩子跟一群人一起爬山,坐下吃西瓜时,一个男人逗孩子:“你的西瓜让叔叔吃一口。”孩子不愿意,妈妈就尴尬了:“怎么这么小气呢!”软硬兼施非让孩子把手里的西瓜递给叔叔,而等孩子大哭着拿给叔叔吃时,叔叔又说:“我不吃,跟你逗着玩呢。”

看到这一幕,我很心痛,孩子的思维很直接,还理解不了所谓的玩笑,这样逗弄对孩子的心理伤害太大了——先是打乱了他的物权归属感,然后又失去了他的信任感,最终还给孩子留下一个印象:“分享并不快乐”。

方法论  3种误区要警惕

根种好了,枝叶才不会偏离方向。要顺应孩子的自然心理发展规律,适时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千万要记得避开以下这3种误区——

操之过急有些家长3岁前就强迫孩子分享,生怕养成自私习惯后就不容易纠正了。3岁前的孩子还在探索物权观,简而言之,就是还处于“占有”阶段;满足这个阶段后,才能顺利过渡到分享阶段。此时无论你下多大的力气游说他分享,都只会起反作用。相反,不加强迫,潜移默化,逐渐让宝宝接触到别人的交换或分享示范,反而有助于他体验“分享的快乐”。

有限度的“分享”这类家长其实骨子里就自私,怕吃亏,所以好东西都让孩子藏起来,不要的小物品才让孩子拿去分享。但幻想孩子对别人自私,而对家人慷慨无比,是不可能的。教唆孩子有条件、有限度地分享,就要准备承受这个后果,因为孩子不可能在有条件的分享中建立健康的物权观和安全感,最终只会在扭曲的性格中形成真正的自私。

无条件的满足家里所有人都让着孩子,什么都让他先吃先挑先拿,亲身“示范”无私分享。这种父母没有明确物权的所有,一味把好东西都让给孩子,只会让他认为自己本来就拥有这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溺爱,其结果和第二种误区一样,日久都会让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总结,没有天生自私的孩子,3岁前,甚至到了5岁,孩子不愿分享,都算是正常的。越是想引导孩子成为友善大方的天使宝宝,就越不要强迫他过早跟别人分享,而应逐步灌输,示范引导,让孩子从“占有”阶段顺利过渡到“分享”阶段。

猜你喜欢
归属感物权误区
价值感与归属感
物权的设立与变更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冬季洗澡的误区
总量增加,平均收入上涨,城镇归属感较稳定——这代农民工,就是不一样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冬病夏治走出误区才有效
事实物权:理论困境与出路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
浅析物权请求权的时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