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道德意识的文化意蕴及其新语境

2015-09-10 07:22刘怀光魏亚汕
理论导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现代性全球化冲突

刘怀光 魏亚汕

摘要:道德作为实践理性,其诉求涉及复杂的社会目标和多重文化因素。道德意识和文化有着非常密切而复杂的关系。影响当代中国道德意识的文化因素来自于不同的文化源头:有在日常生活层面仍具影响力的传统文化;有起自西方现代性的外来文化;也有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内生性的价值诉求。这三种类型的文化共时性并存且处于矛盾冲突与渗透交融的过程中。各个民族、国家道德意识间的差异和矛盾在全球化的场景中以一种更加突出的方式存在。现代性价值诉求在未来相当长时间仍将是全球化中普遍道德意识的基础。作为文化价值观念的道德意识内在地具有“一”与“多”的二重性矛盾,在全球化时代,以更加醒目的方式表现出来。

关键词:文化;道德意识;现代性;价植观念;冲突;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B82[KG0.3mm]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5)11-0028-04

[HT6H]作者简介:[HT6K]刘怀光(1964-),男,河南许昌人,哲学博士,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社会发展及文化问题研究;魏亚汕(1989-),女,河南南阳人,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

[BFY][JP][HJ1.5mm]

[FL(K2][HT5",8.5XH]伴随着现代性的转型,中国的重新崛起,道德问题在当今的全球化场景中成为中国焦虑式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这一问题的突出,核心并不是确立新的道德规范,而是对道德规范及美德的认知、反省和追求,即道德意识。当人们广义地探讨道德问题的时候,总是将其与文化问题相联系;而当人们探讨道德意识时,却总是抽象地、微观地分析。道德意识的研究也应该具有文化的维度。当今时代,道德意识已经超越民族、国家的界限,走向全球化的文化场景。要理解当代中国的道德焦虑,就必须立足于族群文化,以文化全球化的视野审视道德意识的文化意义及其挑战。

一、道德意识的文化构成[HT5",8.5XH]

文化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对生存方式的理解与表达,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活动及其结果。文化内在表征着人们对人类终极目的的精神探索与价值追问,它包含了人们的语言、交往、行为、意识、认知等方式,也包括人们的兴趣爱好、风俗、习惯。文化的核心就是道德。道德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文化现象,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的。道德就是通过约束个人行为,确保社会群体稳定和谐的保障。在《追寻美德》中,麦金太尔,指出“如果道德规则对所有理性的存在者都有约束力,那么这类理性的存在者遵循这些规则的偶然能力必然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他们履行这些规则的意志——德性。”这起自于康德的一种观点,经麦金太尔的阐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接受。这表明,道德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道德规则,它还包含支持规则得以顺利履行的背后的意志——德性。所以,道德是外在规范和人内在德性的统一。道德意识则是对二者的认知与反省。这种认知与反省既表现在日常道德实践中个人的道德认知与自觉,也表现为社会历史层面上各种道德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分析与反思。

[JP2]道德意识首先在生活层面上表现为人们对道德规范明确的了解与认知,这是道德意识的初步阶段,即麦金太尔所说的遵循规则的偶然性因素。道德规范是基于文化的一种规则伦理,在日常生活中,它们大多以明示的规则或隐性的以风俗、习惯的形式出现。通过生活实践和社会交往,人们获得关于明确的伦理规定及风俗、习惯的经验和常识,使大家更加清楚地知道如何进行道德行为的选择,并对其进行合理的约束和引导。只有当人们对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有清晰的了解和认知,才能在社会交往中提高行为的可预见性,保障社会的稳定和谐。对伦理规则的理解与认知同时也通过家庭、学校、社会明确的引导和教育的方式来进行。在家庭生活中,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道德规范在家庭代际间传递,成为道德意识养成的基础。在学校教育中,道德的规则与规范通过课堂教学、学校文化中礼仪与规范的熏陶,直接转化成学生的道德意识。社会则通过将道德规则转化成刚性要求(法规和纪律)和舆论引导的方式,强化着这种道德意识。所有这些对规则伦理的认知是最简单、最基础性的道德意识,也是人们遵循道德规则“偶然性”的体现。[JP]

更高层次的道德意识则是对德性的追求和反思。麦金太尔首先强调:“德性就是去做公认的秩序要求做的事情。”所以德性的追求是建立在对规则、规范的遵循基础之上的。但是作为对“履行这些规则的意志”则包含着更深刻的认知与反省。首先,它表现为高度的道德自觉。对德性的认知与追求是道德个体自觉、自律地将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和规范转变为个人内在道德品质的过程。它体现了个人内在的道德需要。相应的人们由德性驱使所践行的道德行为是发自于内心而并非被迫的,它能从自觉升华为自由,由他律转化为自律。因而,对德性的认知与追求首先是道德主体出于自觉、自为、自愿的行为,而并非受到某种外在力量的影响做出的道德选择。更深层次上,对德性的认知与反思是道德个体追求人格完善的过程。德性是一个人追求自身内在品质的一连串活动,是完善自身道德人格的道德实践,更是人们在品质上、人格上不断升华的更高的道德自觉、道德情感。它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以人格形式体现人整体精神的存在,并不会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快速发生变化。因而,对德性的认知和反思不仅体现为对生活规范的日常性自觉遵守,更是一种追求更高生活理想的自我修养和提升。进而实现道德个体人格完善的目的和追求。最后,它表现为一种文化自觉。因此,对德性的认知与追求不仅停留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与对家庭责任感的培养上,它还需要一种基于文化的道德内省。经验、习俗、习惯、常识等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文化因素往往是通过家庭、社会示范等方式潜移默化地融入到每个人生活当中,最终达到美德追求的最高境界。

道德意识的最后一个层面,表现为对规则伦理和美德伦理认知与反思基础之上,理性的精英文化的反省,是对道德的理论体系及各种道德流派清醒的认知与反思。在任何一个民族文化中,都有一套关于道德的理论系统,或表现为宗教,或表现为哲学。它反思什么样的规则和美德是合理的、根据何在,并致力于建立起一整套关于道德的理论体系。它是道德意识高度自觉的一种表现,也是整个道德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关于精英文化的道德不可避免地打上其所处文化境遇的烙印。理论层面的道德意识基于生活实践,是对规则伦理与美德伦理深入思考与批判之下,形成的道德理论体系,是最高层次的道德意识。

恩格斯指出:“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可见,道德总是和一定的社会经济形态密切相关,同时也是这种生活状态的反映,道德本身有它独特的文化惯性。道德在建设、交流、冲突的过程中,都是以文化的形式进行的。离开文化的母体,道德现象难以获得准确的解释,难以维持长久的生命力。相应地,道德意识与文化也有着一种内在的、不可分割的密切的关系。道德不同于工具理性直接的目标设定和单一的目标追求,作为实践理性,它的诉求涉及复杂的社会目标和多重文化因素。在现实社会中践行的道德,关于道德的意识以及对道德意识理论的认知与反思,共同构成了一种道德文化。道德和道德意识也只有在文化中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和践行。因此,道德意识和文化之间有着非常密切且复杂的关系。

二、当代中国道德意识的文化冲突[HT5",8.5XH]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这一多元化首先体现为个人价值观念、道德意识的多样化。现代性以个人主义作为它的基础,人们受其文化传统、生活习惯、个人偏好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表达。因此,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个人价值诉求、道德意识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将不可避免地产生碰撞、冲突。现代社会已分裂成企业、学校、政府、非政府组织等既互相关联又相互区别的系统,每个系统都有各自不同的规则,这些规则彼此在道德上既具有一致性,同时又会产生分歧。在现代社会,道德规则具有高度专业化,且每种规则都是其系统内部价值诉求的生动体现。因此,在当代社会,道德本身具有多样性,相应地,道德意识也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

从社会构成上看,多元价值观的冲突又表现为经济、政治、文化等不同领域间的冲突,即结构性冲突。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来临》一书提出了他的“中轴理论”,着重强调了社会的分立和多原则支配的性质,并据此重新对社会领域进行划分,特别是将上层建筑中的政治与文化分离看待,给出三项各自不同的独立范围, 即:“技术——经济”结构、政治和文化。按照贝尔的观点,这三个领域彼此间存在明显的断裂关系,各自有其不同的价值诉求。在某种意义上,经济的核心价值诉求是效益至上原则,政治上追求稳定与合法性,文化方面则是生存生活方式的表达与传承。然而在这里,贝尔所说的文化并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广义的人们生存、生活方式意义的表达。实际上它是仅仅作为艺术、精神追求表达的文化。也就是说,在此意义上的文化领域内,它也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追求。 在当代社会,三大领域间断裂关系决定了各自独特的价值诉求与文化表达。显而易见,这三种价值诉求彼此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与矛盾。在西方社会的理论界和实践中,就一直存在关于自由和平等孰先孰后的争论。自由看似是一种政治性的诉求,西方人讲人权自由,认为这是人与生俱来最基本的权力。但实际上自由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市场经济自由竞争,资本逻辑无限制扩张的价值诉求。因此,自由本质上是起自于经济领域的文化表达。而平等看似具有经济含义,在社会活动中,人们普遍追求经济上的平等。但在现代社会,很大程度上它具有政治合法性的意味。因为只有社会相对平等,当权者统治的合法性才能得到保障。因此,平等本质上与政治合法性密切相连。在当代社会,人们关于自由、平等的这种争论归根到底体现了一种起自于不同领域的价值诉求的冲突,也是道德意识多元化、差异性在社会结构领域矛盾、冲突的具体体现。当代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之后,进入计划经济时代,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之间的断裂关系也同样存在。而且,各领域不同的价值诉求以及由此产生道德意识多元化之间的矛盾、冲突,以一种更加突出的方式存在。正如亨廷顿所言: “文化的冲突正在增长,而且如今比以往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危险”。

在当代社会,“道德”与“文化”日渐成为凸显的焦点领域。当代中国道德问题的突出则是社会转型、现代化的推进及全球化过程加速的结果。亨廷顿曾说过: “在这个新的世界里,最普遍的、最重要的和危险的冲突不是社会阶级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或其他以经济来划分的集团之间的冲突,而是属于不同文化实体的人民之间的冲突。”这里的文化冲突实质上是与道德意识密切相关的价值诉求间的冲突。在全球化浪潮中,每一个族群都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也必然受到多元道德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和冲击。在全球化的场景中,每一个族群在与外界进行交流融合的过程中,必然受到全球多元价值观念、道德意识的影响。因此,在族群内部,其原有的多元价值与冲突,由于对文化全球化接受的差异性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其次,在全球化的交往中,每一种民族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各种文化之间表现为深度的交流与碰撞。各个族群受其本身文化传统的影响有着不同的道德文化与价值诉求,因此这种矛盾、冲突又体现在不同族群之间。而且由于西方国家对全球化的主导而带来西方文化的强势,更是遭遇到许多非西方国家的抵制和抵抗,从而在全球化的场景中,放大了这种冲突。

纵观世界文化变迁,异质文化间的冲突屡见不鲜,而道德是文化的核心,文化冲突的实质也就是道德意识的矛盾、冲突。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世界,伴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元文化间的交流、碰撞和融合已成为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也必然给人们的道德意识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冲击。时下,东西交汇、古今交融已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显著特点。受其影响,统一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被打破并且朝多元化方向发展。道德意识本身的构成是和文化紧密相联的。因而,影响当代中国道德意识的文化因素来自于不同的文化源头:有在日常生活层面仍具影响力的传统文化;有起自西方现代性的外来文化;也有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内生性的价值诉求。这三种文化因素在当代中国的场景中共同出现,但却没有非常融洽地结合在一起,共时性并存且处于矛盾冲突与渗透交融的过程中。

自近代以来,我国传统文化一直受到外来文化、全球性文化的猛烈冲击,一部分被保留下来,一部分处于组合过程中,尚未出现稳定的形态,另一部分被转换为新的文化形态的有机组成部分。传统文化作为一种背景性文化因素,在道德意识中它仍然起到一种文化根基的作用,人们最基本的道德意识还是来自礼俗层面。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传统文化已经内化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形成一种稳固的生活方式。它以其自身的渗透力、延续性,依然以很大的惯性支配着当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显然,传统价值观、道德意识在现代社会并没有突然消失,只是在慢慢淡化,作为一种文化背景在或隐或现地发生着作用。在日常生活中,传统文化通常以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中国道德意识的发展。

鸦片战争后,国门洞开,西方文化以如潮之势涌入中国。曾经的文化优越感在历经战争的炮击后备受震撼,中国传统文化话语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进入了一个话语急剧变革的时代。传统东方文化的兼收并蓄之势在与一种全然异质的西方文化相遇之时戛然而止,并逐渐上升为一种矛盾冲突。这种矛盾脱胎于一种外源性的社会变迁,是在西方外来因素的刺激和作用下发生的转变。东西方文化所依托的经济基础、政治体制都有所不同,这也造就了两种完全异质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而这两种异质文化间的冲突与交融也在西方文化的一步步侵入中,按历史的和逻辑的必然由片面到全面地展开了,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再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全盘西化”。在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西方发达国家正借助于强大的科技力量和信息产业向全世界输出其文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以及与世界各国交往的广泛深入,西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逐渐涌入,并在中国建立了西方文化的话语体系。随着西方教育体制在中国的遍地开花,其文化和价值观念突破知识精英群体的狭隘层面,向大众层面广泛传播,并在中国的话语体系中开始占据一席之地。西方的道德文化、道德意识在由技术理性到政治制度,再到价值意识的逐步晋升中,被整体、全面地引入中国,对我国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此,西方的道德意识是伴随着西方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全方位涌入中国,成为影响当代中国道德意识的重要文化来源。

自近代以来,中国就已经开始了模仿西方的现代化进程。在改革开放、全球化时代,这种现代化进程达到了一种高潮。当代中国由传统一元社会进入到现代多元社会,传统价值观并未消失,而是作为一种文化惯性传承到了现代。传统的道德意识依托的是代代相传的固有文化传承机制,虽然正在逐步丧失其生活的基础,但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基于现代社会转型、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的一种内生性的新的价值诉求,虽然其基础并未完善,却代表了未来发展的方向。随着社会的转型,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现代经济生活所孕育的内生性价值诉求由于在传统文化中没有规约,导致市场经济道德要求的无根化。而西方文化作为一种外来文化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根基,因而也无法对当代中国内生性的价值诉求和道德意识构成真正意义上的支撑。当代中国社会所要求的竞争意识、诚信意识、契约法制精神等价值理念虽然在西方文化中有其现实的表达,但就其本质而言,则是新的生存生活方式的制度性诉求,是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内生性要求。公德缺失和诚信危机作为当代中国社会十分突出的道德问题,在各个层面引发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激烈讨论。这表明,现代市场经济、法制社会建设都亟需诚信意识的支撑。但这种价值诉求实际上是以契约意识为基础,而中国传统社会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契约文化。起自于我国市场经济内生性要求的诚信意识与当代西方文化的价值诉求虽然在规则制定、目标要求方面具有高度一致性,但由于西方文化与当代中国内生性的价值诉求并不完全匹配。因此,这些伦理要求因为没有文化的支撑,难以发挥作用,成了纯粹的口号。在现代公民社会中,其核心道德诉求就是公民的责任意识,中国当代社会很多道德问题实际上与人们缺乏责任意识息息相关。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往往局限在私人领域内的责任意识,缺乏公共领域内的责任意识,不能够真正对这种社会公共生活服务、负责。公民社会中的权力和责任意识在当代中国社会开始觉醒,实际上作为道德意识的责任意识并没有完全确立起来,这是当代中国内生性的价值诉求在全球化场景中道德意识矛盾冲突的具体体现。

三、道德意识的全球化新语境[HT5",8.5XH]

“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特有文化自觉或不自觉地或多或少地被纳入到世界文化博弈的舞台上,进而形成文化全球化语境。这是世界历史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重要标志。”在全球化时代,道德意识已经超越民族、国家的界限,走向文化全球化场景。我们对其把握既应立足于现实的族群,又必须具有全球化的视野。因而,我们对道德意识的研究首先应立足于当代中国道德意识的发展现状,同时又将其置身于全球化场景中。反过来,我们也应从全球化视角来看待道德意识在全球化时代的发展,并同当代中国的现实状况进行理性的结合。汤姆林森强调: “全球化处于现代文化的中心地位,文化实践处于全球化的中心地位。”这表明,全球化在发展,而全球化的实质与核心是文化。同时,学者们已经注意到现代性、文化与全球化之间的关联。“现代性的根本性后果之一是全球化。”现代性在其经济、政治的全球化后果之外,也把一个将文化作为突出重心的时代呈现在我们面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文化全球化进一步高涨。而道德问题的突出是伴随着文化全球化过程而发展的结果,特别是地方性与全球性道德文化间的冲突与矛盾及其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交流与合作而引发的道德意识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在现代社会,世界各个民族、国家道德意识的发展都处在全球化的场景中。伴随着全球性交往的深入,价值观念、道德意识间的交流与冲突不可避免地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里回响,因而文化全球化对道德意识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中国人通过旅游、求学等方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时候,中国人在海外的各种行为成为自身和外部世界关注的焦点,甚至引发世界各国对中国人文明素质的质疑和指责。这一状况看似是国人缺乏现代文明意识而引发的,实际上是前文所述,当代中国道德意识的文化冲突在全球化场景中的一个具体案例和现实反映。同时,这也从侧面揭示出,道德意识在全球化时代彼此之间的差异和不同。当我们开始突破地域的狭隘界限,逐步向全球化迈进的时候,每个民族、国家都携带具有自身文化传统特色的道德意识在全球化场景中相遇。因此,在彼此交流、碰撞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呈现出道德意识的多样性和多元道德意识间的显著差异。而中国人并不自觉于自身道德意识同西方现代性道德意识的差距与不同。同时,外国媒体对中国游客行为的过度渲染,实际上反映了他们立足于自身文化,从现代性文化的文化立场来看待中国人的道德文化,对中国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缺乏一定的理解和宽容。当代中国的道德意识受到我国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双重影响与制约,但仍然是具有鲜明族群性特色的文化表达。全球化的场景中,大多数国家对待外国族群的时候(无论是移民还是游客),实际上是按照现代性道德意识的标准去要求的。当代中国人实际上正在试图接纳现代性道德意识的标准和要求。但很显然,当代中国道德意识的发展与现代性标准有明显差异。这一差异成为中国游客的行为在国外频频受到质疑的根源。

实际上,世界各国对待中国游客时抱有着矛盾的心态。这一矛盾心态也反映了经济领域、文化领域不同价值诉求之间的冲突。一方面,他们对中国游客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因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当地旅游业的繁荣、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外国人对中国游客的道德行为持抗拒心理,因为在某些方面中国庞大的游客群体给当地人带来了诸多不便和困扰。这表明,经济层面的价值诉求与文化层面的价值诉求之间的不同与冲突同样存在。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不同民族、国家间道德意识的差异、矛盾在全球化场景中以一种更加突出的方式呈现出来。

全球化将世界各地的人们带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的共同生活的境遇之中,但人们并不是以一种现成的“全球化文化”进入这一境遇,而是携带着他们此前原有的地域的、族群的、国家的等一系列特殊语境的文化传统进入全球化场景中。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以西方文化意识形态为主流的价值观影响着世界各国本土文化,并呈现文化同一性态势。但非西方国家的本土文化以其固有的传统和内涵深植于本土居民生活中,不可能完全融入西方文化。因此,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各个民族、国家的道德意识依然带有强烈的本民族文化的特色和表达方式,并呈现出道德意识的多元化,而道德意识间的差异性和矛盾冲突在全球化的场景中被无限放大。

很显然,在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现代性道德意识的价值诉求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是普遍性的道德要求,是民族、国家间相互理解时共性的一种标准。因而,在推动文化全球化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某种意识上,现代性道德意识很可能成为未来一定时间内全球化场景中道德意识的共识。但是,具有族群性特色的道德意识并不会消失。因此,在异质文化交流、碰撞、融合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彼此因文化传统不同而带来道德意识间的显著差异,并持互相理解、接纳和包容的态度。其实不仅中国人道德意识与现代性道德意识并不完全一致,其他民族、国家受自身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在道德意识的价值诉求表达方面也与现代性标准并不完全合拍。已完成现代性转型的诸族群在道德规则方面,彼此之间有很多相一致的地方。但上升到美德层面时,现代性的价值诉求也必然会和本民族文化高度紧密结合,它们之间不可能完全一致,甚至会产生矛盾和冲突。

“对今日全球化的现状来说,我们可以说,它是现代性的显示结果。就此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当代全球化是现代性在高度发展阶段的一种表现。”由此可见,现代性是全球化文化的核心。全球化进程中价值观念、道德意识之间冲突与矛盾,本质上是由现代性的价值诉求引发的。这一矛盾表现为全球化场景中文化价值观念一元与多元的共存的格局。这一格局是文化范畴固有的“一”与“多”矛盾在全球化时代的反映。文化作为一种类型性概念在本质上是“多”。文化是地域性的、族群性的,文化是有不同传统的、各具特色的。与此同时,文化也是“一”。文化是一个群体性的概念,而不是个体性的概念。人们在共同生活的基础上,表现为一系列共同的文化诉求与取向。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的文化又必然以统一体的形式出现。因此,作为文化价值观念的道德意识内在地也具有“一”与“多”的二重性。这种二重性的矛盾在全球化时代,以更加醒目的方式表现出来。在全球化场景中,规则层面的道德意识逐渐趋向于“一”,人们追求的道德规则相对来说具有普遍一致性。然而落实到美德层面时,则更多体现的是“多”。在全球化场景中,人们普遍追求现代性道德意识,并以此作为异质文化、价值诉求交流、碰撞、融合过程中的共性标准和要求。然而,各个民族、国家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虽然受到全球化文化的全方位的影响,但依然具有鲜明的本民族文化特色,并不因置身于文化全球化场景中而丧失其传统文化的根基作用。因此,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美德层面的道德意识在全球化场景中依然具有“一”与“多”的二重性矛盾,即共性与个性的差异与冲突。这就需要我们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各个民族、国家间持相互尊重、理解和包容的态度,共同促进道德意识在全球化新语境下的和谐共生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KG*2][ZK(]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ZK)]

[2][KG*2][ZK(][美]麦金太尔.追寻美德[M].宋继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KG-*8][KG-*8]∶[KG-*2]56.[ZK)]

[3][KG*2][ZK(][美]麦金太尔. 德性之后[M ]. 龚群,译.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KG-*8]∶[KG-*2]169.[ZK)]

[4][KG*2][ZK(]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ZK)]

[5][KG*2][ZK(][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来临[M].高銛,王宏周,译.北京: 新华出版社,1997.[ZK)]

[6][KG*2][ZK(][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译.北京: 新华出版社,1998[KG-*8]∶[KG-*2]7.[ZK)]

[7][KG*2][ZK(]刘怀光.论文化软实力形成发展的全球化依据[J].理论导刊,2014,(11).[ZK)]

[8][KG*2][ZK(][英]约翰·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M].郭英剑,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KG-*8]∶[KG-*2]1.[ZK)]

[9][KG*2][ZK(][美]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KG-*8]∶[KG-*2]152.[ZK)]

[10][KG*2][ZK(][JP3]沈湘平.全球化与现代性[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KG-*8]∶[KG-*2]24.[JP][ZK)]

[JY]【责任编辑:宇辉】

猜你喜欢
现代性全球化冲突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
一次冲突引发的思考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