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现实意义三题

2015-09-10 07:22范秋贵
理论导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文化安全国家安全软实力

范秋贵

摘要:文化安全是指一个主权国家在长期发展中创造的精神成果的特质免于被内部或外部敌对势力侵蚀、破坏或颠覆的危险。在全球化继续深化、中国发展进入关键阶段的背景下,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维护文化安全是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国家软实力的基本要求,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基本保障。

关键词:文化安全;国家安全;软实力;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5)11-0085-04

引言

文化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人与动物的二分角度理解,实践活动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人类在进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的同时创造了文化,也就是说,凡是被打上人类烙印的东西都属于文化的范畴。所以,广义的文化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狭义的文化概念是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角度论述的,文化作为与经济、政治相区别的社会组成部分,只能包括人们在精神领域的一切实践成果,如思想、意识、文学、艺术、教育、科学、道德、风俗、宗教、信仰等等。为使本文的研究对象更具针对性、研究成果更具合理性,这里主要从狭义文化的角度来探讨相关的内容。

同文化一样,安全也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的概念。我国学术界对文化安全的定义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从国家文化生存与发展的角度来看,国家文化安全主要指国家文化主权不受侵犯、文化利益不受侵蚀、文化安全保障运行有序。这方面的代表性学者有胡惠林、张骥等,其中的很多学者都认为保护本国文化安全与反对别国文化霸权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二是从文化的概念、内容、性质和功能本身出发研究文化安全问题,即国家文化安全旨在保证本国家、本民族文化的特质和延续,离开了这一点,文化安全问题就无从谈起。如刘跃进就认为:“国家文化安全就是一个国家现存文化特质的保持与延续。这正是国家文化安全的本质所在。”还有潘一禾将当今中国的文化安全看成国家的深层文化特征不因全球化冲击而解体的安全感。当然,以上两种类型只是从学者们研究文化安全问题的出发点的侧重不同进行大致区分,实际上,只谈“安全”或只谈“文化” 无异于画地为牢,都不能完整地概括和表述文化安全的概念。多数学者对“安全”和“文化”两个概念采取综合兼顾的态度。例如,胡惠林在思考文化“安全”的问题时,并没有忽略文化生存的角度,认为国家文化生存与发展的状态出现危险,就是国家文化安全有了问题。潘一禾在强调“文化特质”延续时,也兼顾到了“安全”的一面,他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否保持生存与发展空间的问题即是我国当前的文化安全问题。

综上,笔者认为文化安全是指一个主权国家在长期发展中创造的精神成果的特质免于被内部或外部敌对势力侵蚀、破坏或颠覆的危险。这里所说的精神成果的特质即是文化的特质,亦即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要素,包括语言符号系统、知识系统、基本生活方式、国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基本社会制度等。

一、维护文化安全是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环节

2014年4月,习近平在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即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总体国家安全观”与传统国家安全观相比,其内涵更丰富、外延更大。在这一思想背景下,习近平指出,要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4]201无疑,维护文化安全是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一环。

文化作为与政治、经济相区别的社会组成部分,具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但它总是与政治、经济等社会领域相交融。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而文化又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或阻碍作用。比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的作用早已众所周知,“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文化产业也已成为当今大国经济竞争的重要领域,这一产业所带来的效益绝不仅仅是表面上的经济收入,它会带来无法计量的其他效益,甚至可以摧毁一个国家。谢尔盖·格奥尔格耶维奇·卡拉—穆尔扎是俄罗斯家喻户晓的学者和专栏作家,自1990年起,从事苏联和俄罗斯改革后果的研究,他在《论意识操作》一书中阐述了苏联解体的深刻原因:“对苏联社会的‘文化核心’,进行‘分子入侵’,使其遭受怀疑,然后再逐步清除苏联社会的和社会体系的合法性,这就是苏联一步步走向解体的具体过程。”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得以存续与发展的根基,所以文化的征服是最高明最彻底的征服。文化与政治也是相互交融,比如国内民主法治建设与公民文化素养的高低关系密切,而在国际关系中,文化渗透、文化侵略、文化霸权主义已成为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形式。

综上所述,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及其与政治、经济等社会领域相交融的特殊性质使维护文化安全成为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环节。如果把习近平主席所列举的构成国家安全体系的11项内容按照功能进行层次划分,从下往上第一层次是满足国家基本生存需要的安全保障,包括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和资源安全;第二层次是满足国家基本发展需要的安全保障,包括政治安全、社会安全、生态安全和核安全;第三个层次是满足国家快速发展需要的安全保障,即科技安全和信息安全;第四层次是满足国家高质量发展需要的安全保障,即文化安全。这样就形成了国家安全体系金字塔,如下图所示:

在这个金字塔中,每一层之间并不是截然分开、各自独立的,而是紧密相连,下一层为上一层奠定基础,上一层又反过来影响下一层的巩固与发展,它们共同构成了稳定的国家安全体系。文化安全就处于这个安全金字塔的顶端,缺少了文化安全,一个国家可能会在某些方面取得一时的进展,但不能保证长足的健康发展。

二、维护文化安全是提高国家软实力的基本要求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20世纪90年代首次提出“软实力”概念,即由政治、外交、文化和价值观共同构成的一种精神力量,相对于能用物质手段衡量的硬实力(如资源实力、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软实力虽较难衡量,但其力量是无限的。时至今日,软实力和硬实力共同构成一国的综合国力早已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其中文化软实力逐渐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例如,韩国在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后提出了“文化立国”的方针,通过颁布和完善文化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设立专门的文化管理机构等手段,对文化产业的振兴和发展依法、科学进行管理,对内有效提高文化创新能力,对外不断开拓国际市场,采取“以攻为守”的战略。在2000年之后,韩国文化产业就迅速在以中国、日本为主的东南亚文化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然后,强劲的“韩流”在中、日等国兴起,韩国在短短几年之内就成为一个令世人瞩目的文化产业大国。同时,文化的广泛传播大大提升了韩国的国家形象并促进其旅游业的迅速增长。韩国正是采取“以攻为守”的方式来保障自身文化的安全,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文化立国”的目标。

在旧殖民体系土崩瓦解之后,西方发达国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掠夺的殖民思维并没有消失,而是变换了方式继续在当今世界大行其道。“文化霸权主义”就是使用文化手段实行文化殖民、文化控制的思维方式和权力话语方式,是西方发达国家借助全球化平台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实施文化渗透的惯用手段。例如,美国无疑是“文化霸权主义”的奉行者。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说,美利坚民族作为欧洲殖民者的后裔,他们自始就有强烈的“自我中心”的霸权意识和清教徒式的使命意识,而北美大陆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成就了敢于冒险、富于斗争的美利坚民族,美国独立之后200多年的迅速发展又一再强化了这个新民族的霸权意识和使命意识,如美国人深信他们是“上帝的选民”,这种身份的优越感渗透在其民族心理的深处,必然衍生出种族的优越感、文化的优越感和领导世界的使命感。二是从现实的角度来说,美国奉行“文化霸权主义”的理论家层出不穷且影响深远,例如,约瑟夫·奈的“软实力论”、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和塞缪尔·P·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等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观点均诞生在美国,为美国在冷战结束后发动以加强文化扩张和渗透力为主要手段的全球攻势提供了理论基础。而文化霸权战略确实增强了美国的综合国力和世界影响力,巩固了其全球霸主地位,有力批驳了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衰落论”。这种结果无疑会进一步增强美国继续推行“文化霸权主义”的动力。

由此可见,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的角度,美国奉行“文化霸权主义”都是必然的,紧随其后的是其他的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来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无疑是文化强国,要高度警惕来自这些国家的文化渗透对我国文化安全带来的挑战。例如,美国基辛格同仁公司总裁曾经在美国《外交季刊》上撰文宣称:“美国应该确保:如果世界向统一语言方向发展,那么这种语言就应该是英语;如果世界向统一的电信、安全和质量标准发展,那么这些标准就应该是美国的标准;如果世界逐渐被电视、广播和音乐联系在一起,那么节目的编排就应该是美国的;如果世界正形成共同的价值观,那么这些价值观就应该是符合美国人意愿的价值观。”这种典型的“美式思维”无疑是“文化霸权主义”的表现之一,这种思维方式在美国是广泛存在的,可以说几乎达到无政党歧见、无朝野歧见的程度,因而其影响必是全方位的。美国奥巴马政府在2015年3月份发布的《2015年国家安全战略》的第四部分将“价值观”一项单列,其中写道:“要在一个经历重大政治变革的世界发挥有效的领导作用,美国必须在国内维护我们的价值观,同时在国外推广普世价值观。”可以看出,美国政府把在全世界维护和推广本国的价值观上升到了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

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处心积虑、无孔不入的文化渗透,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全球化中的话语权和传播技术等方面处于劣势,更应该具有强烈的文化安全意识和制定有效的文化安全策略。只有在保障文化安全的基础上,才能不断提高软实力的竞争能力。

三、维护文化安全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基本保障

2012年12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中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4]36这是“中国梦”的首次提出,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中国梦的具体内涵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它的提出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渊源。遥望历史,中国上下五千年,是世界上少有的历史不曾中断的文明古国,在进入近代历史以前,中国以其先进的文明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做出过杰出的贡献,领先世界几百年的发明创造灿若星辰,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就以丰富的史料、确凿的证据向世界表明:“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上曾起过从来没有被认识到的巨大作用”,“在现代科学技术登场前十多个世纪,中国在科技和知识方面的积累远胜于西方”。但是,进入近代历史以来,曾经领跑世界的中国却以落后挨打的角色出现。但是,不屈的中华民族没有被打倒,而是经过艰辛探索、浴血奋斗之后,在新的发展征途上重新站立起来、发展起来。展望未来,我们要彻底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彻底洗刷近代百年的耻辱,必须沿着先辈们开辟的道路坚定地走下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中国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心声。

[JP2]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不会一帆风顺,尤其在非传统安全越来越重要的国际背景下,我们要警惕来自国外的文化霸权主义和国内的文化自卑情绪以及历史虚无主义的结合,这种结合会沉重打击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根本上瓦解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没有文化的复兴,民族的复兴就失去了根基和承载。任何优秀的民族必是优秀的文化塑造的,而优秀的文化是不可复制的,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自身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每一种文化的发扬光大,都需要在继承自身优秀基因的基础上兼容并蓄。一旦丢掉了自己民族文化的优秀基因,整个民族的发展就失去了根基而随波逐流,直至被湮灭在历史前行的大潮中。[JP]

实现中国梦,就要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坚持中国道路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演变的结果,是一代代中国人在寻求救亡图存的艰苦探索中找到的一条适合中国历史和国情的正确道路。这条中国道路与奉行“文化霸权主义”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走的道路不同,所以意识形态上的斗争是不可避免的,在这方面中国所面临的基本斗争形势就是强敌环伺,稍有松懈就有被对手攻城略地的危险。所以,意识形态的斗争就是一场不见硝烟的持久战。习近平在2013年8月19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体现了我们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视。可以说,意识形态方面的安全不仅关系到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巩固问题,更关系到中国往何处去、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能否实现的重大问题。

弘扬中国精神,就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对于先辈们留给我们的优良精神传统,总有一些人处心积虑地进行打压,比如有人打着“普世价值”的幌子,宣称爱国不等于爱执政党、爱国不等于爱政府,目的就是将爱国与爱社会主义割裂开来;或者借中国在转型期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恶意攻击,逐渐消解一部分中国人的爱国热情;或者是打着学术研究的幌子,随意解构中国历史,尤其是近代以来的历史;还有调侃、恶搞我们的民族英雄、精神偶像的行为等等,都在威胁着我国的文化安全,瓦解着中国精神,从而给中国梦的实现造成障碍。

凝聚中国力量就是凝聚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就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所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力量蕴含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中间。而要使这种力量充分地发挥出来,作为执政党及其领导下的各级政府机关必须认真贯彻群众路线,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所以,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我们要高度重视大众文化的发展,以此引领群众自觉将个人梦想和民族复兴的梦想结合起来。中国要高度警惕自身的大众文化被外来文化渗透、侵略的现象,若任其泛滥,就会严重涣散中国力量。“文化霸权”理论的创始人葛兰西认为大众文化具有两面性,它一面是被支配的,另一面又是对抗的。但这里所说的“被支配”,不是通过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通俗宣传就能做到,“对抗”也不是自发的文化抵抗。大众文化其实是“谈判和斗争”的场域,也就是统治集团和与之对立的社会集团、阶级阶层进行价值观沟通的平台,通过沟通,统治集团将对立方的利益纳入自身的价值体系,形成强势文化,再通过这种强势文化潜移默化地使弱势方自愿地认同强势方的文化观和价值观,最终,统治集团的“领导权”水到渠成地得以实现。大众文化是一个争取群众的阵地,可是在这个阵地上,没有决定性的胜利方,这会是一场持久的拉锯战,妄图“毕其功于一役”是不现实的,尤其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大众文化阵地的斗争形式更加激烈、斗争手段更加隐蔽。例如,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中普遍出现的“比照集团行为”就是西方文化侵入本国之后,分化和争取输入国群众的现象。随着大量西方文化产品的输入,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也随之输入,这会在输入国产生一部分被西化的人,他们千方百计地迎合西方发达国家的要求,做出比西方人更加西化的举止,甚至力图把自己的国家变成西方式社会。这些人一旦成为国内其他人模仿的对象,也就成为“比照集团”,西方文化就在输入国大众文化的阵地上占据了一片根据地,可怕的是这个根据地一再扩大,从大众文化领域扩展到精英文化领域,就会严重冲击输入国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意识形态的合法性,还会造成巨大的人才流失和资本流失。所以,凝聚中国力量必须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安全,为实现中国梦创造必要的条件。

结语

文化安全虽然是一个老问题,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会面临许多新的课题。因篇幅有限,本文只是探讨了在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国家软实力以及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意义。需要指出的是,维护文化安全不是杜绝一切外来文化的输入、走自我封闭的道路,且不说在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在中国继续实施改革开放的政策下,是不可能没有文化交流和碰撞的,历史经验也早已告诉我们,立足本国、兼容并蓄才是维护文化安全以致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正确途径。

参考文献:

[1][KG*2][ZK(]刘跃进.国家安全学[M].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KG-*8]∶[KG-*2]145-146.[ZK)]

[2][KG*2][ZK(]潘一禾.文化安全[M].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KG-*8]∶[KG-*2]28、30、32.[ZK)]

[3][KG*2][ZK(]陈须隆,苏晓晖.十八大以来的中国外交战略新思想[J].和平与发展,2014,(12).[ZK)]

[4][KG*2][ZK(][JP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JP][ZK)]

[5][KG*2][ZK(]秦金亮.全球化背景下儿童发展的文化安全[J].幼儿教育,2004,(8).[ZK)]

[6][KG*2][ZK(]赵洪芳.论科学技术史的教育功能[J].社会科学论坛,2010,(12).[ZK)]

[7][KG*2][ZK(]熊伟.论萨义德的跨文化思想[J].理论月刊,2012,(8).[ZK)]

【责任编辑:宇辉】

猜你喜欢
文化安全国家安全软实力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维护文化安全的对策思考
国家安全视角下的战略物资储备立法完善
儒学创新为中华文明“走出去”提供战略支撑
对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思考
华人卷入两起涉美“国家安全”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