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悲情

2015-09-10 07:22施旭升
中国报道 2015年10期
关键词:历史进程悲情世纪

施旭升

世纪之交,央视曾组织拍摄过一部大型纪录片《百年中国》。该片仅拍摄制作就耗时两年,播出历时一年。该片回顾和总结了20世纪的中国从晚清的风雨飘摇,经过种种艰难曲折走向新中国新时期的百年历史进程,反映了百年中国的社会生活和重大的历史事件,可谓声情并茂、面面俱到。

这部超大型的系列纪录片所追求的是一种可以触摸的历史,注重历史的民间化和感性化,在叙述角度和语言结构上有别于以往所有历史文献片,试图将百年中国的沧桑风云融化在生动的历史故事的叙述、历史细节的展示当中。

然而,事实上,《百年中国》仍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宏大叙事”而已。生活中或许我们可以跟着感觉走,但是在思想和历史的空间里,却无疑需要一个理性的建构和归纳。故而,如果归结《百年中国》的历史叙事,“革命”和“改革”肯定是绕不过去的两个最要紧的关键词。

追根溯源,“革命”一词虽出自西文,但其汉译却源自日文。然而,日本人给中国输出的仅“革命”一词而已,他们自己得到的却是明治维新的“改革”之惠。而极大影响20世纪中国革命进程的却是俄国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马列主义传遍东方”。20世纪上半叶中国一直秉承俄国革命的传统,从而也难免俄苏革命所带来的历史震撼与社会动荡,甚至更为惨烈,其间就包括战争和饥荒。

“革命”为什么一个世纪以来在中国社会中如此敏感和重要呢?君不见,曾几何时,“革命”至上,“革命”独尊,“革命”压倒一切,多少热血青年在革命加爱情当中挥洒青春,也有多少贪婪与罪恶假“革命”之名以行之。

《百年中国》的另一个主题词当然就是“改革”了。“革命”和“改革”,虽一字之差,其方向和路径,差异却是如此之大。如果说“革命”属于一种疾风暴雨式的社会变革,那么“改革”就是一种相对理性温和的、渐进式的社会进步与改良。“革命”之革故鼎新,固然速效,却难免激情与暴力;“改革”则是力求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上革除旧弊,和平演进,强调理性而有序。在百年中国的历史上,终结“文革”的就是由邓小平所主导的“改革”与“开放”。尤其是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不仅有效而稳妥地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而且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社会面貌和历史进程。

革命也好,改革也罢,《百年中国》的历史叙事都难免弥漫着一种困惑与悲情。

如今,新世纪的时光又匆匆走过了十多年的历程。一切都在改变,而不变的,可能就是国人关注这个国家命运的情怀。今天的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国际互联网的时代,技术的进步、物质的丰裕、媒体的发达使得革命已然成了遥远的梦,而改革无疑还需要不断进行下去。毕竟,对于一个正常发展的社会进程而言,告别悲情,不断进步,才是最重要的。

猜你喜欢
历史进程悲情世纪
深刻理解和把握“两个确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决定性意义
试论藏传佛教中国化历史进程
世纪赞歌
中国共产党百年劳动立法的历史进程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悲情英雄
1999,世纪大阅兵
My School Life
悲情中亦有壮怀——重读《项脊轩志》有感
陈水扁“悲情奔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