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教学畅游在文学的海洋中

2015-09-10 07:22范新薇
考试周刊 2015年85期
关键词:历史教学

范新薇

摘 要: 历史学科是系统而略显枯燥乏味的科目。因此,新课标要求教师在上历史课时根据课程发展的要求更新观念,学习新学期教育教学的新理念,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思路,为学生学习历史营造知识性、趣味性、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开放式课堂氛围。追根溯源,文史历来都是不分家的,要使历史课堂变得鲜活而有内涵,就要有文学的渗透和滋养。教师要带领学生在文学中徜徉,在历史中欣赏。

关键词: 历史教学 文学教学 《红军不怕远征难》

著名作家贾平凹认为:历史要回归文学。文学与历史历来是不分家的,但是在实际历史教学中,却出现一些缺憾。有些重要的概念、思想、人物、事件等,需要学生的深入理解和记忆,但在历史教材里却只有较少的文字介绍,学生在课堂上会遇到一些问题,理解起来较吃力,只能知道大概内容,无法在头脑里形成清晰而直观的认识。然而与此相关的内容在文学中却有比较完整而充分的叙述,如果借助这些叙述,就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深入浅出,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印象。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借鉴利用文学中相关典型的篇目,进行知识链接,弥补历史教学中文化史的苍白。笔者就《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的教学实例,谈谈历史教学与文学的结合。

一、曲径通幽处——激趣入境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的确,在课堂教学中,好的导入,能够将课的第一锤敲在学生的心灵之上,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将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红军不怕远征难》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第十三课。讲解这一课重在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原因、经过、胜利的原因及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对于本课的导入,我没有采用以往带领学生看一段长征视频,进而了解长征,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而是换了一种导入模式。鉴于初二年级的学生在开学初刚学完毛泽东的一首诗《七律长征》,我想让学生结合文学课所学,徜徉于历史的长廊中。

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老师了解到大家在开学初是不是学过毛泽东的一首诗?”(生:是啊,学过他的《七律长征》)“那么大家能不能将这首诗富有感情地朗诵给老师听呢?”(生慷慨激昂地朗诵)“看来大家已经将这首诗背得熟烂于心了,那么老师还想考考大家,如果让你选其中的一句引领全诗,你觉得哪一句最具概括性?”(生齐: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为什么这句是最具概括性的呢?”(生:这句话说红军不怕万里长征的艰难,将这些困难当做平平常常的小事,而接下来就介绍红军腾跃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飞夺泸定和喜踏岷山雪这些艰难历程,体现了他们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观主义精神)“看来大家语文课上学得非常认真,了解了长征途中的一些困难,感受到了红军的长征精神。那么大家想不想了解红军既然这么艰难地走完了长征,那么他们为什么要长征呢?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了千难万险,他们具体又走过了哪些地方,这在我们中国历史上到底有着怎样的意义呢?那么今天就请同学们在语文老师讲解的基础上,跟着历史老师的脚步,去探寻红军长征的始末。”(板书:红军不怕远征难)

此环节导语的设置意在让学生结合语文课所学,朗诵《七律长征》。在朗诵中诠释长征的英勇磅礴之势,不仅回顾了长征途中的一些艰难险阻,而且重温了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看似复习文学知识,实际是让学生走进历史,激发深入了解历史的兴趣,在老师曲折迂回的引领下,学生走入了历史情境。可见将文学渗透于历史教学中,达到了曲径通幽的效果。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远征真难

新课标要求: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激发者,学生是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将粗略的内容精细化、简单的内容深刻化、枯燥的内容生动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效课堂。

《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的教学,我始终围绕题目中的“难”字,带领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原因、经过。红军之所以长征,是因为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在如此艰难的境地下被迫战略转移。尽管课题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但是课本上只是简单介绍长征过程发生的重大事件。因此,就内容安排本身而言,既然远征难,那么红军到底是如何具体克服困难的?既然敌强我弱,那么红军是如何出奇制胜的?对于这一问题,确实是历史课本上的一个缺憾,它只能让学生宏观地通过一系列事件了解红军长征的艰难,而具体阐述却少之又少。

鉴于此,我结合文学课本上的内容,让学生了解这些重大历史事件里所包孕的具体艰辛。我设计了如下过渡语:“同学们,我们说红军不怕远征难,那么他们怎么个不怕,又怎么个难法呢?大家还记得我们在语文课上学的第一单元吗?单元主题就是‘长征组歌’。在这个单元里,大家应该学习了陆定一的《老山界》。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什么呢?”(生:红军长征途中是如何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这位同学概括得很好,那么在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中,语文老师应该讲到红军经历了翻山之难,哪些难?”(行路难、吃饭难、睡觉难和处境难)“红军在这么多艰难存在的情况下依然抓紧赶路,是因为什么?”(生:课文中讲到,敌人在后面围追堵截,当他们到达山顶后听到了来时路上传来的枪声,可见情势危急,必须及时翻越老山界)“是啊,红军是一步一步忐忑而艰难地前行,打败敌人的不是强势,而是先见;不是横冲直撞,而是英勇智胜,靠的是积极乐观的精神。大家能不能记起这篇文章的最后一段话?”(生齐: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但是我们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可见老山界在我们心里如此之难,但是相比于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等,这个困难算得了什么呢?我们能够概括出四个字‘远征真难’。”

此环节的设置意在让学生在了解长征原因、过程等内容后,从具体文学作品中再次感受长征的艰难,并在艰难中体悟是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让他们出奇制胜。这就实现了历史事实与文学作品的讲述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历史与文学中感知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渗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学生也不禁发出“历史课原来可以是这样的”感慨。

三、便引诗情到碧霄——情感体悟

在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往往被定为教学难点。初中阶段,学生对于情感的把握尤为重要,这有利于学科素养的形成。

对于《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课的情感把握,其实不能说是难点,只能作为重点,因为学生容易从红军克服艰难的过程中感受到他们坚毅的精神和乐观的品格。那么在课堂的结尾部分,为了让学生更深地感受红军的长征精神,体会长征的意义,我引用了一些文学作家对长征的评价:在中国作家魏巍的笔下,长征是“地球的红飘带”。在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笔下,长征是“前所未闻的故事”。在埃德加·斯诺的笔下,长征是“惊心动魄的史诗”。在毛泽东的笔下,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学生在这些文学作家的语句中更深地感受长征重大的历史意义,以及红军所体现的长征精神不会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消逝,它会永远记存在人们的心间,激励一代又一代人。

此环节的设置意在使课堂达到“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效果。在文学作家的话语里,言有尽而意无穷,学生体悟深层情感,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最终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储备,将历史与文学紧紧相连,使原本看似枯燥的历史课变得生动而有内涵,实现了历史回归文学的初衷。当然,在以后的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体现历史与文学的不可拆分,引导学生在文学中徜徉,在历史中欣赏。

猜你喜欢
历史教学
初中历史教学中设计有效问题的探讨
在构建历史高效课堂中如何“选择性崇拜”
多元文化教育视角下的历史与社会教学探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