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2015-09-10 07:22海嫚
考试周刊 2015年81期
关键词:烛之武退秦师高中语文教学文言文教学

海嫚

摘 要: 文言文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老师头疼、学生害怕的一个模块。如何开展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本文以《烛之武退寝室》为例试做分析说明。

关键词: 《烛之武退秦师》 文言文教学 高中语文教学

文言文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老师头疼、学生害怕的一个模块。如何开展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我认为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本文提出,教师教,教言,教文;学生学,学历史,学品德。现以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一中的第一篇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为例: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一、教师教:教言,教文

此文形象鲜明、语言优美,层次分明、组织严密,说理透彻、逻辑有力,是《左传》乃至中国文学史一篇优秀范文,也是文言文教学中不可多得的经典例文。教授此文,我认为,教言,即文中的重点字、词、句。所谓字,即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所谓词,即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所谓句,即文中的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以字为例,此文中的“之”字是需要积累的。

之:

①公从之(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是寡人之过也(的)

③行李之往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④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之)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教文,即教授文本里比较明显的写作特色。《烛之武退秦师》最大的表现特色就是《左传》中最大的写作特色:详略得当,说理透彻;伏笔照应,组织严密;波澜起伏,生动活泼。如:“波澜起伏,生动活泼”这一写作特色。

当郑国处于危急之际,佚之狐推荐烛之武说服秦君,烛之武的一番牢骚,使事情发生波折。郑文公的引咎自责,也增添了情节的戏剧性。烛之武在说服秦君的时候,一开头就指出亡郑于秦无益;但接着又退一步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以此作为缓冲;紧接下去就紧逼一步说明亡郑对秦不仅无益,而且有害。当秦国单独退兵之后,子犯发怒要攻打秦军,秦、晋关系一下子转而紧张起来。最后对晋文公讲了一番道理,晋军偃旗息鼓,一场风波,终于平息。这样一张一弛,曲折有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二、学生学:学历史,学品质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汇集,尤其是先秦的一些文言文更是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在这段历史里记载着形形色色的人,但他们的身上大都体现了一个共同点:忠君爱国。以烛之武为例:在历史典籍中关于烛之武的记载寥寥无几。对他的记述除了《左传》这些文字外,似乎很难找到他的名字了。《史记》里有简单的几句:“郑使人言穆公”、“乃使人私于秦”、“乃间令使谓秦穆公”。“人”“使”二字使烛之武成了无名英雄。《东周列国志》里说他“须发尽白,佝偻其身,踌躇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佚之狐对他的评价是:“口悬河汉,舌摇山岳。”但是,年近七十的他只是个小小的“圉正”(弼马温),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在漫长的等待的岁月里烛之武无限渴望建功立业,报效祖国。正是在国家危难之际他不顾个人得失,心系国家的形象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读者。这不正是我们教学目标里情感价值的一个很好的导向案例吗?这不正是当代人所缺失的一种精神追求吗?

学习文言文,关键是在于学习古人先贤们由内而外发出的一种高贵的精神品质,也是今天我们所不可或缺的一种精神——爱国。

猜你喜欢
烛之武退秦师高中语文教学文言文教学
翻转课堂模式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人物符号的语言表达分析
浅谈《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劝说艺术
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探析
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