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其实并不属于你

2015-09-10 07:22尹建莉
中华家教 2015年6期
关键词:圈外包公儿子

曾有媒体报道一位妈妈陪儿子睡到19岁,甚至孩子上大学到另一个城市后,妈妈辞职到大学附近租房子来陪儿子,理由是儿子离不开她。人们对这位妈妈多有批评,网上甚至有人猜测这位妈妈是否有乱伦倾向,或至少是“精神乱伦”。

乱伦之说我倒不十分相信,我宁可相信这位妈妈的做法,是由于教育上的蒙昧和人性中的自私所致。而且这种蒙昧和学历无关,在当代生活背景下,它是自然天性退化的后果。

现在越来越明显的一个社会问题是,父母在孩子年幼时不肯和孩子亲近,把孩子扔给老人或保姆,理由是要赚更多的钱,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或者是迷信某种冷酷的“育儿经”,比如“挫折教育”“孩子不能多抱”“哭声免疫法”等说法,还美其名曰:培养独立性。

这些错误认识使母子间丧失早期的亲密接触机会,没有建立起畅通的理解渠道,彼此理解就变得困难。待孩子成年后,父母往往是一方面对当初冷落孩子的做法感到后悔,有强烈的补偿心理,生硬地要塞给孩子很多东西;另一方面又有讨债心理,希望孩子回报自己的付出,听话并且和自己亲近。而孩子又不可能配合得很好,于是摩擦不断。颠倒的亲密顺序,让母子双方都感觉困惑。

有一次我参加一个旅游团,团里有一对母子,母亲是大学教授,已退休。儿子是独生子,当时已36岁,有份不错的工作,尚未结婚,也没有女朋友。两人都修养良好,母子关系看起来很融洽,走到哪里都形影不离。但在十几天的旅行中,大家慢慢发现,教授对儿子管得实在太多,像管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子。从吃饭到买纪念品,什么事都要干涉一下,儿子总是很听话,母亲让干啥就干啥,整个人也显得有些幼稚。

有一天晚上,我们十几个人在一起喝啤酒,一边聊天一边唱歌,十分愉快。教授不喝酒,也不喜欢听歌,和大家聊了一会儿说累了,要早些回房间睡觉,然后一边起身一边很自然地喊儿子“咱们走吧”。她儿子很明显当时并不想回房间,还想再喝一会儿,但他似乎并不敢提出这个要求,有些犹豫。看他这样,我们几个人忍不住替他求情,希望教授自己先回房间,让儿子再玩一会儿。

教授淡淡一笑,轻柔却不容置疑地说:“我知道他酒量,可以了,今天不能再喝了,走吧,早点回去休息。”儿子尴尬地冲我们笑笑,无可奈何地站起身,乖乖地跟着妈妈走了。大家虽然都没再说什么,但我相信每个人心里都很遗憾,也很感叹。妈妈不允许儿子独立,儿子就只能永远做小男孩,哪个成年女人愿意和一个小男孩结婚呢?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啃老”现象,不少年轻人大学毕业后不去找工作,或是结婚了还事事依赖父母,不仅经济上不能独立,心理上也离不开奶嘴。批评者的矛头总是指向年轻人,认为他们之所以“啃老”,是出于懒惰和不思进取,甚至有人提议要通过立法来禁止“啃老”。这种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子女的做法并不公平,因为孤立地对年轻人进行道德否定,使人们无法看清问题的真正根源,也无法找到解决的出路。

自己会走路的人,谁愿意被人天天搀着走?如果能自立,谁愿意一直被父母供养?“啃老族”在本该蓬勃发展的年龄却出现意志瘫痪,这种状态和他们的成长史脱不了干系。我接触过一些“啃老”的年轻人,他们的成长总是惊人的相似,那就是父母很少有分离意识,一直包办,不肯让孩子独立;与此同时,又一直对孩子的种种不能独立充满指责和鄙视。孩子在不知所措中慢慢变得惰性十足并且厚脸皮,最终罹患自尊缺乏症和精神侏儒症。

“出于爱收回展开的手,并且作为赠予者保持着羞愧之心。”这是当代社会中,父母面临的一个不得不去解答的难题。

防止过度干扰孩子的生活,除了树立相关意识,另一个重要办法是母亲应该发展自己的事业和爱好,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好。

全心全意关爱孩子,并不意味着需要丢失自己。爱孩子的妈妈也可以穿得漂亮、吃得优雅、玩得愉快。如果一个母亲除了工作或家务没有其他爱好,没有朋友、不爱逛街、不爱看书、不打麻将、不懂时尚,那么很可能她的唯一爱好就是全面参与孩子的生活,这会使得分离变得分外困难。不愿分离的妈妈往往会以一个苦情妈妈的形象出现,从年轻到老都活得苦兮兮的,这会让孩子难过和歉疚,对他的成长和幸福并没有好处。所以,不要做苦行僧式的妈妈,要做享受人生的妈妈。只有妈妈活得幸福快乐,孩子才能真正幸福快乐。

爱包办的父母,最初遇到孩子的“独立战争”时,会悲伤和不适,但从一个较长的时间段来看,肯定是欣慰的,毕竟绝大多数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生活得幸福。如果孩子在你离开他们后也过得不错,就会慢慢适应这种变化,并慢慢悟到“母爱是个逐渐分离的过程”这个道理。

我看过“包公智审夺子案”,这是一个流传久远的民间故事,大意是:

北宋仁宗年间,开封府尹包拯接到一个棘手的案子—马员外的一妻一妾在他暴亡后各执一词,都声称家中的儿子是自己所生。为了断清此案,包公想了一个巧妙的办法。他命人取来石灰在堂下画了一个圆圈,让孩子站到灰圈内,令这一妻一妾站在圈外,各执孩子一只手臂。听包公一声令下,便用力向外拽,谁拽出孩子,孩子便是谁亲生。

一开始,两个人都使出全身力气往外拽,孩子夹在中间被拽得疼痛难忍,大声哭喊起来。这时,小妾像被雷击一样,顿时松手,孩子被正妻拽出圈外。当这位正妻暗自得意时,包公对她说:“你不顾孩子死活,强拉硬拽出圈外,就不怕把孩子胳臂拽断吗?孩子非你所生,已昭然若揭。”于是,孩子被判给了他真正的母亲。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死活不放手的那位“母亲”,表现的更多的是占有欲,而不是爱孩子。

(尹建莉 教育专家,著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最美的教育最简单》)

猜你喜欢
圈外包公儿子
包公吃鱼
打儿子
“女包公”
“女包公”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包公与魔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