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

2015-09-10 07:22张加龙
初中生世界·九年级 2015年7期
关键词:苗苗

张加龙

[考点透视] 想一想:本节课应抓住哪些要点?

记叙文阅读是各省市历年中考的必考内容,不仅考查考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而且注重对考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其所选的阅读材料大多是以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为主题的文质兼美的写人、写景和叙事类作品。纵观近年来各省市中考记叙文阅读题,我们不难发现,记叙文阅读主要有以下考点:

1. 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理清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2. 把握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态度和观点;

3. 筛选文章的重要信息,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4. 了解常见的表达方式的运用,体会其在作品中的表达效果;

5. 分析归纳文章的主要写法和语言特色;

6. 欣赏优美、精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能理解、品味、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能揣摩和理解文章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7. 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做出评价

[典题诊断] 试一试:你已经掌握得怎样了?

(2014·江苏无锡)

乡 情

周同宾

①我的家乡,在偏僻的农村。没画山绣水,没茂林修竹。地薄,人也憨。据说五百年前,家乡出产的红高粱曾被征去给皇帝做过御酒,此外,别无稀罕物儿。据说五十年前,出了一个补锅匠,曾以他的技艺誉满乡里,此外,别无能人儿。

②家乡用红薯干儿养活我长大成人。前些年当学生,常嫌家乡穷,离家千里不想家。这些年工作了,总觉家乡美,隔一段儿,总想回去看看。去年,燕子归来的时候,我把刚满四岁的儿子苗苗儿送回家乡,让他跟着爷爷奶奶。这样,几乎每月,我总回家一次。每次,都像掉进了酒窖里,老是觉得有一种醇美的香味甜味扑面而来,心里麻酥酥的。

③我还没进院,几乎全村的孩子都得到了消息,纷纷跑来,边跑边喊:“苗苗儿他爸回来啦!”“苗苗儿他爸回来了哟!”

④我进屋,孩子们堵了门,都不想离远点儿,又都不敢过门槛儿,只有东邻老二奶奶的孙子小坠儿胆大,从人缝里挤进来,凑到我面前,看我的玳瑁边儿眼镜。我拿出糖果,让苗苗儿分给他们吃。他们中的大多数,我叫不出名字,更分不清辈分儿。母亲总在一旁调教苗苗儿:“给你小五爷一块儿。”“给你二毛爷一块儿。”“给你四姑奶一块儿。”……当然,那些当爷和姑奶的不是光着屁股,就是拖着鼻涕,接到糖块儿,立即塞进嘴里,同时流下长长的口水。分罢糖果,孩子们格格笑着,领苗苗儿去林中粘知了,或者去村头捉蚱蜢。

⑤苗苗儿,也是全村的宝贝。东家蒸了豌豆糕,总给他送一块;西家熬了绿豆汤,总给他端一碗。老二奶奶给孙子过生日,苗苗也跟着过;聋子四爷为儿子说媳妇招待媒人,给苗苗儿送一条鸡大腿。小坠儿在沟里摸了两条泥鳅,总要送苗苗儿一条,用面糊儿糊着放灶膛烧着吃;二毛用狗尾草做了两只毛茸茸的小狗儿,总要把最肥胖的一只送给苗苗儿。过五月端午节,苗苗儿得到十几个香布袋儿,有菱形的,三角形的,圆形的,腰形的,鸡心形的,还有的做成红毛绿尾巴的小公鸡,扳脚胖娃娃……

⑥我坐在院里的石桌旁喝着白桑叶茶。四外很清幽。枝头,蝉在鸣。偶尔,东邻的鸡下了蛋,一阵鸡叫,顿时,全村的鸡都“咯嗒咯嗒”叫,给它助兴;小路上走过陌生人,西邻传来一阵狗吠,顿时,全村的狗都“汪汪汪汪”叫,为它助威。我家中庭,一棵百年古槐,入春,一树新绿,如翠盖,罩半个院子;秋后,飘半空黄叶,翩翩然,似彩蝶儿。院墙边,一架瓜豆,密密实实,青叶凝碧。墙头,两盆凤仙花,绿肥红艳。这花,故乡叫指甲草,也叫女儿红,除观赏外,可供女孩家染指甲。左邻右舍的姑娘们,常来采,掺入明矾,捣碎,临睡前用麻叶或瓜叶包在指端,一觉醒来,指甲就成了玛瑙色。纤纤的素手,红红的指甲,确也美丽。那些成人的姑奶奶们,特别喜欢苗苗儿,每包指甲,常把他拉去,甚至连脚趾甲也染了颜色。

⑦晚饭后,槐荫下,爹编席,妈织麻;苗苗儿盘腿坐在蒲草编的垫子上,仰望着满天繁星,一梳半月,奶声奶气地唱着:

月姥姥,

黄巴巴,

爹织布,

娘纺花,

大哥去种豆,

二哥去种瓜……

⑧刚回乡时,苗苗儿只会唱“火车头,冒白烟,路边一排电线杆……”,不久,村里的孩子们都学会了,苗苗儿也学会了“月姥姥,黄巴巴”;每在一起玩,总是新旧儿歌交替着唱,一个个摇头晃脑,有字有韵儿的。

⑨一会儿,苗苗儿急了,要我领他出去玩。村街上,很静,只有树丛中的昆虫拉着腔儿长吟。乡亲们都建了新居,我已找不到谁家在哪儿住,苗苗儿倒清楚。

⑩先拉我进了杠二爷爷家,说杠二爷爷答应给他捉一只蝈蝈儿。一进门,老人家果然笑呵呵地从葫芦架上取下一个高粱篾儿编的小笼儿,里面一只豆青色的蝈蝈儿,正支杈着长须看我们;笼里,还有块辣椒皮。杠二爷爷说,那虫儿吃了辣椒叫得格外凶。

11又拉我进了魁五奶奶家,说要找魁五奶奶的儿子小棒儿玩“过星星”。可小棒儿已躺在蒲团儿上睡着了,他娘喊他,只翻了个身儿,嘟囔句梦话,又打起了呼噜。

12我抱着苗苗儿,提着蝈蝈笼儿,踏着夜色回家。月儿落了,星星更稠了。一朵流星,带着长长的尾巴,划过碧空,树上的什么鸟儿被惊得叫了两声。只有池塘里的蛙声,却一阵响似一阵;那小动物儿,从哪儿来那么大的劲儿?我将蝈蝈笼儿挂在院里的豆架上;有顷,它少气无力地叫了一阵儿,便息了声儿,许是倦了,吃了辣椒也不行。

13带露的草木发出青气,经雨的柴火发出霉味,湿润的泥土发出腥气,成熟的庄稼发出香味。这些气味,混在一起,浓浓的,倒很好闻。在这种醇酒似的气味中,我睡着了。我做了梦,梦中我已年老退休,归园田居,在故乡的村头,地边,场院里,柴门前,继续寻觅着人生的乐趣……

1. 文章第①自然段连用“没”和“别无”写家乡是个穷乡僻壤,而第②自然段又说“总觉家乡美”,从全文看,这样写有什么深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本文主要写苗苗儿在家乡的事情,写了他的哪几件事?这样专写苗苗儿在家乡的事情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⑥自然段的画线句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作者在文章结尾写梦境,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期待和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馈评析] 听一听:你一定会深受启发!

这是一道典型的记叙文阅读题,从题型上看,本题涉及整体感知、信息提取、写法揣摩、句式品析、主题探究等多个考点,考点设置均衡,难度适中。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完成这类题目呢?同学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整体感知,把握全文。

整体感知文本,是完成现代文阅读的前提。阅读记叙文时,我们首先要浏览全文,把握文中的主要故事,如文中主要写了什么人、什么事;再如,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什么等。可以运用“人+事”的形式,初步概括全文内容。

就《乡情》一文而言,读后,我们不难发现文中主要写“我”将苗苗儿送回家乡后,乡亲对苗苗儿的关心和照顾,字里行间充满浓浓的乡情。读懂了这些内容后,完成第1题就显得容易了。细读题干,我们可以发现命题者选择了看似矛盾的内容进行命题。“家乡是个穷乡僻壤”,那么作者为什么又“总觉家乡美”呢?这就需要联系全文进行深入揣摩。“家乡是个穷乡僻壤”重点写家乡的现状,更多的是表现在物质层面,而“总觉家乡美”重点表现家乡的人情美,突出的是精神层面。作者将两者进行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更能够抒发内心情感,也更能够表现乡情之美。参考答案:文章第①自然段连用“没”和“别无”写家乡是个穷乡僻壤,与第②自然段“总觉家乡美”形成强烈的反差,突出作者的乡情之纯、乡思之浓、赞颂之深,更突出家乡人情的深厚和淳朴。

整体感知记叙文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①读一读:理解文章的行文思路,弄清结构层次;②想一想:理解文章各段之间的关系、顺序,进一步整体把握文章; ③品一品:概括各段、各层的大意及文章的中心内容,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建议同学们阅读文本时,至少要读三遍,要边读边在文中勾画出主要人物、关键词句等。

2. 聚焦区间,瞻前顾后。

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同学们还应根据题干的要求,聚焦相应的答题区间,筛选、提取、概括相关信息,并按题目的要求组织答案。比如上面的第2题,这道题目要求考生概括苗苗儿在家乡的事情。答题时,应按照这样的步骤进行:首先要根据时间的变化、空间的变化或是体现事情转承的标志性词语,确定每件事情的范围,给文章划分层次;其次是根据所划分的层次,进行内容概括。概括时仍是按照“人+事”的形式,组织答案。如第④自然段,就主要写苗苗儿分糖的情节;第⑤⑥自然段主要写邻家老小疼爱关心苗苗儿;等等。概括时语言要力求简洁,切忌直接摘抄文中的语句。

回答作者如此写作的目的,则要“瞻前顾后”,联系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写苗苗儿的事情,其实是为了表现乡亲们是如何照顾关爱苗苗儿的,从而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参考答案:苗苗儿分糖;邻家老小疼爱苗苗儿;苗苗儿唱新学的家乡儿歌;苗苗儿拉着“我”串门。这样写反映了乡情的醇厚,在乡情的哺育下,苗苗儿健康成长,乡情在下一代身上得以延续。

针对筛选提取信息的题目,基本的答题策略如下:①依据题干的要求,明确答题区间,仔细审题,在弄清题目要求的基础上,在指定的段落,勾画筛选;②掌握答题规范,精心组织答案。筛选提取信息,不能照搬原文的语句,而要整合文本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3. 披文入境,品味词句。

品味词句,是记叙文阅读中比较常见的考点。记叙文阅读的主要考查形式有理解词句的含义,理解词句中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品味词句的语言特色等。如上面的第3题,要求考生分析句子的句式特点,并揣摩其表达效果。一般而言,考查的句式主要有:肯定句、否定句;整句、散句;被动句、主动句;长句、短句;等等。细读文中的画线句,不难发现其以短句为主,且前后两个分句的句式比较工整,显得既灵动又庄重。参考答案:以散句、短句为主,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在散、短句群的组合上,又有整齐感,轻灵中又显端庄,很有韵味。

品味记叙文的词句,基本的答题策略是:①深入语境,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紧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深刻含义。②角度要多样。品味词句,既可以从修辞的角度入手,或是比喻生动形象,或是拟人灵动活泼,或是排比气势磅礴,或是反问语气强烈;也可以从描写的角度入手,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环境描写等,作者运用这些描写方法,都是为塑造人物、凸显主题、抒发情感服务的。

4. 归纳主旨,方法多样。

理解、归纳记叙文的主旨(中心思想),是记叙文阅读的必考题型。其考查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理解中心句的含义,可以是表达阅读后的体验,可以是对人物形象的评价,可以是对文本内容的拓展思考,等等。如上面的第4题,要求考生理解文章的结尾,体会作者的情感倾向。答题时,首先要理解“我”的梦境是什么,然后抓住关键词,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如该句中的“梦中我已年老退休”“归园田居”“继续寻觅着人生的乐趣”,很显然,从这些词句中,我们能够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喜爱,对故乡宁静质朴的生活的热爱。参考答案:写梦中“归园田居”,找到了人生归宿,表现了作者追求朴实宁静的生活,肯定了质朴的生活才能给人生活的乐趣,隐隐包含了对现代生活带给人烦恼的不满。

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答题策略主要有:①标题分析法:有的文章标题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解题时可将标题适当展开;②结尾点题法:有的记叙文卒章显志,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文章的中心;③关键句归纳法: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与文章的中心思想密切相关;④综合深化法:多方面入手,在概括各段大意的基础上归纳全文的主旨。

[专题强化] 练一练: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一) 与狼共眠

唐 俑

三年前,我决定从拉萨返回四川。

几经周折,我搭上了一辆拉木材到黑河的卡车。司机名叫扎西,喜欢边喝酒边开车。离开拉萨不久,进入念青唐古拉山脉,一路颇多险峻,扎西就那么边喝酒边开车,居然平安无事。不可思议的是,汽车进入平坦的藏北草原反而出现了麻烦。记得当时我睡着了,并且仿佛还做了个梦,待我从梦中惊醒,汽车已离开公路几十米,陷在了一块面积不大的沼泽里。

在这种地方出事,唯一的办法是听天由命,眼下要紧的是如何对付夜里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严寒。

夜幕降临,我们点燃了篝火,扎西拿出干羊肉和奶茶,吃饱喝足,不一会儿就鼾声如雷。我却睡不着,想一些永远也弄不清的问题。

那只狼就是这时出现的。

我暂时无法判断它的来意,但显然这是一只碰到了困难的狼,它湿漉漉的身子告诉了我这一点。我知道几乎所有的野兽都怕火,可它却离火堆那么近,它需要温暖吗?它肯定需要。今夜没有温暖,今夜的气温足以摧毁一切貌似强大的生命。我不害怕它,反而希望它更近一点,我不忍见它发抖的样子。

我不明白我为什么要同情一只狼,我想这或许是我们同为孤独者的缘故吧。孤独是一种力量,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至少消除了我的防范。

看得出来狼是饿了,可它为什么不攻击我们?这使我对它肃然起敬。我想我应该给它点回报,就将扎西没吃完的羊腿扔给它,它也不客气,毫无防备地吃起来。但同时,我已顺手将扎西切肉的藏刀抓在手里,完全可以置它于死地,可我没有那么做。

令我不可思议的是,狼吃完羊腿来到我身边坐下,伸出舌头舔我鞋上的泥浆。

我目瞪口呆──不是害怕,而是喜悦,胜利的喜悦。再没有比人性战胜兽性更令人激动的事了!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冲动──搂着它睡觉。我真的这么做了。

我不明白我们为什么能够和平共处地坐在一起,谁也不想伤害对方。我只好把这看成是相互需要的结果,狼需要帮助,而我需要固守人性。

不知睡了多久,醒来后没有看到原本睡在我怀里的狼,却看到扎西在大发雷霆:你小子睡得倒舒服,差点被狼吃了知不知道?幸亏被我赶跑了。该死的畜生,临走也不忘在老子腿上留个纪念,真是兽性不改!我说:这得怪你自己。你不该把它看成一只狼,那样它就不会咬你了;你把它看成一只狼,它当然要咬你,不仅要咬你,它还要吃你!

扎西瞪大了眼睛:你不是在发烧吧?尽说胡话!

我没有发烧。我想告诉他昨晚发生的一切,但他是不会相信的,很多人都不会相信。

(选自《小小说月刊·下半月》2014年第5期)

1. 通读短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画线的段落在文中起着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小说中写“我”面对狼时,经历了哪些情感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我想告诉他昨晚发生的一切,但他是不会相信的,很多人都不会相信。”联系小说的内容,说说扎西不会相信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我”与狼共眠的行为似乎难以理解。请结合文本内容和阅读文本后获得的启示,谈谈你对这一行为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一种植物的梦想

代连华

①在商场保健品货架上,看到一款包装精致的保健茶,上面印着一种植物的图片,很熟悉。拿起来细瞧,上面标着“黄芪保健茶”,盒子下面写有许多关于黄芪茶的保健功能及功效。我轻轻放下茶盒,流年深处的记忆一点点涌上心头。

②小时候,我和爷爷奶奶生活在小山村,山下有一所学校,每天会有许多孩子背着书包去上学。我那时只有六岁吧,还不到上学的年龄,但我还是渴望坐在教室里和他们一起读书。

③“妮呀,爷爷挖药材回来换点钱,给你买书本,咱也可以上学了。”秋天时,爷爷套上毛驴准备进山挖药材,我也吵着去,爷爷就把我放在皮袄上,小毛驴车就那样颠呀颠地出发了。爷爷的话让我很开心,我急切地想挖到那神秘的药材。

④山里空气清新,野花烂漫。爷爷将小毛驴系于树下,手里拿了小铲子,带着我漫山遍野地寻找着。爷爷指着一株植物说,这就是黄芪呢。我虔诚地观察着黄芪,羽毛状的绿叶,豆荚似的黄花,微风拂过,散发着一股淡淡的清香。爷爷小心翼翼地挖下去,生怕弄坏了黄芪根。黄芪的根部很长,淡黄色,汁液有一点点甜。

⑤黄芪喜欢生长在山谷处,偶尔也生长在草丛里、小溪边。每次发现大片黄芪,我都欢呼着,但爷爷只是挖几棵便换了地方。爷爷说,人不能太贪心,成片采挖会导致黄芪绝根,破坏生长规律。

⑥采回来的黄芪洗干净,把根与叶分开,放在背阴地方晒干。爷爷会把叶子留起来当茶饮,把根部拿到药店里去卖。那个长胡子老中医,很挑剔地将小黄芪根甩出来,然后过秤,再然后很不情愿地递给爷爷几块钱。

⑦黄芪圆了我的梦,我终于坐在了教室里读书,而黄芪则寂寞地躺在药匣里。每年进山里挖黄芪,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爷爷说,妮呀,好好学,将来走出这小山沟。我的梦想是走出去,而黄芪的梦想是什么呢?是继续长在深山人不识,还是甘愿被采挖、晾晒,然后收进药匣里,成为治病救人的良药呢?

⑧多年后,我从乡村走入都市,入眼皆是繁华。黄芪渐渐淡出视线,就像爷爷渐渐老去,直至长眠山里,而我依然朝着梦想努力。

⑨有一次去朋友家,朋友从茶瓶里挑出几片茶叶,放进杯里冲入沸水,一缕清香飘散着。轻轻一口,有淡淡的苦味沁人肺腑。我惊呼起来,这是黄芪的叶子呀。朋友说,这是托人从山里带回来的,纯野生的,这种黄芪茶清热降压,是不可多得的保健饮品。

⑩我默默地饮着黄芪茶,心却早已飞回故乡。朋友说,像这种野生植物很少了,现在都是人工栽培,少了野性,多了浮华,只有纯野生的才越来越珍贵呢。

11我在心里感叹着,曾经卑微的黄芪,只能换来几张毛票,而现在却成为保健品里的宠儿,从根到叶都是宝。它们被精致地包装着,不复往日的朴实无华。但我知道,那不是黄芪想要的生活,它们宁愿寂寞地生长在深山里,也不愿跻身于都市里成为保健品。

12一种叫黄芪的植物,在精致的包装里,依然梦想着回归田园,享受无忧无虑的自由生活。 (选自《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14年第9期,本刊有改动)

1. 请谈谈你对题目“一种植物的梦想”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 “爷爷小心翼翼地挖下去,生怕弄坏了黄芪根。”句子中的“小心翼翼”一词表达了爷爷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那个长胡子老中医,很挑剔地将小黄芪根甩出来,然后过秤,再然后很不情愿地递给爷爷几块钱。”该句中的“甩”字有何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⑧段在本文的内容和结构上起着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爷爷说,人不能太贪心,成片采挖会导致黄芪绝根,破坏生长规律。”这句话蕴含着怎样的生活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文章中所写的黄芪引发了作者哪些思考?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听风驰骋

明前茶

①“完全凭听觉捕捉到球在哪儿,需要训练一个月以上。之后,我们就可以追随它,自如奔跑。对我们这种全盲的孩子来说,只有在足球场上,我们才不用试探着行走。”说这话的时候,16岁的盲孩子李玉脸上洋溢着天真的欢乐。

②教练老吴是这支足球队的灵魂,他放弃了在俱乐部当教练的薪水,决定来带这支新成立的盲人足球队。原因就是,他的朋友,也是球队的创建者老姜带他去火车站接孩子们来进行暑期夏训时,他看到了震撼人心的一幕:盲孩子们走下车时,所有人的右手都放在前一个孩子的双肩背包上,他们用这种方式感知行走的方向,同时连接成一条互相扶持的长龙,犹如彼此之间有血脉相连。走在最前面的,是他们仅存微弱视力的守门员大哥。这些14岁到18岁的孩子,走得如此默契、恭顺和缓慢,对前面的伙伴怀有近乎虔诚的信任。这种信任,在今天的90后身上,是如此罕见,把快50岁的老吴看得鼻腔酸涩。

③老姜告诉他,这些孩子多数在两三岁时就失明了。但这份残缺并没有让他们停下来怨天尤人,绝大多数孩子都在学习推拿。但,他们的生活就注定要被框定在狭小的按摩理疗室里吗?他们连奔跑的权力也被剥夺了吗?

④盲人足球与普通足球不一样,足球里装有两块铁皮,铁皮中间的隙缝里装着钢珠,球滚动时钢珠与铁皮碰撞,能发出铃声。队员一直追到铃声特别清脆时,伸出脚去就有可能够到球。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难,一旦得球,就得紧跟着它,用脚踝、脚后跟和脚弓去小心翼翼地带动它,不能让它停下来,否则球稍一溜远,就听不到它的声音了。

⑤一开始,队员跑动别扭,失去了视力在感觉系统中的对焦作用,孩子们跑着跑着就会往一边跌倒,球场上没有任何磕绊时,也是这样。再带上一个球,身体不平衡的感觉更甚,带球稍快,球就会“溜”走了,所有的感觉系统一片空白,队员伫立在骄阳下时的茫然,让教练都觉得心疼。

⑥老吴不得不在训练时不停地大声吼叫,用力击掌,来指引球的方向,帮助小球员们带球过人。一天下来,老吴的声音哑了。

⑦最困难的是射门。训练那天,老吴早早地找来了大块海绵,把两侧门柱都用海绵严实地包起来,预防队员射门时冲撞到门柱。然后,老吴给队员示范射门,让小队员逐一蹲下来,用手触摸他的脚和小腿肚,感受发力前的一瞬间肌肉关节是如何变化的。老吴必须把整个动作分解成五六个停顿动作,像慢镜头一样,让触摸者感受整个动作的过程。这对这群盲孩子来说,是相当艰难的体验,需要极高的悟性,才能把看不到的动作模仿得惟妙惟肖。

⑧射门的动作熟练后,他们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怎么踢都踢不进球门去,哪怕面对的是一个空门。

⑨最后,还是守门员提议教练带着他们去抚摸球门,感知球门的高度和宽度。他们专门挑了一个刮小风的周末,静下心来,去捕捉球场上的风涌进球门时,球门在听觉上展示的吸纳力。他们终于培养出不可思议的感觉,射门的命中率提高了许多。

⑩出门比赛的时候,上场队员边跑边发出“woin”(西班牙语“我来了”的意思)的声音,就可避开不必要的冲撞。而对手的拦截和铲断也是在陆陆续续的“woin”声中完成的。当比赛双方胶着在一起时,单凭声音,他们也能分清喊“woin”的人,是不是自家队友。

11这的确需要一种血浓于水的默契,如同弟兄,如同充当盲杖的家人。

(选自《扬子晚报》2014年7月18日,本刊有改动)

1. 短文第①段主要写什么?在文中起着怎样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教练老吴是盲人足球队的灵魂,他放弃在俱乐部当教练的薪水,决定来带这支新成立的盲人足球队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盲孩子们在训练足球时,遇到了哪些困难?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这的确需要一种血浓于水的默契,如同弟兄,如同充当盲杖的家人。”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盲孩子们在教练老吴的精心训练下,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足球场上自由驰骋的运动健将。请你自选某一角度,谈谈自己的阅读体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战公鸡

孙开元

我很小的时候,在家里就有个任务:每天要早晚两次给几头奶牛挤奶。晚上前往通往牛棚的路时,我每次都只能从鸡栏里走过去。鸡栏里有一只大公鸡,为了炫耀它的威严,只要我从那儿过,它就会拍打着翅膀啄我。

我提着空桶时还好些,勉强能跑开,可是当我提着满桶牛奶就完了,因为如果我跑得太快,桶里的牛奶就会洒。

我太怕那只公鸡了,宁愿绕很远的路去牛棚,以便能躲开它。每天还没等去牛棚,我就开始发愁怎样走过去。

挤牛奶必须当天完成,所以我只能想个办法。但是我又不想让爸爸知道我那样怕那只公鸡,他不会相信。

一次,家里忙,爸爸让我和哈里森伯伯待几天。哈里森是个聪明人,比爸爸大几岁。他好像从没怕过什么,于是我决定借这个机会向他请教一下。他看起来愿意和我聊大公鸡的事,也乐意帮我想办法。

哈里森伯伯建议我下次再多提两只空桶去牛棚,从牛棚回房子时,提着那两只空桶,一手一只。等大公鸡到了跟前,就是我拿空桶还击的时候了。哈里森伯伯说,空桶打在鸡身上时声响会很大,但是不会把公鸡打伤。我当然也不想打伤爸爸的大公鸡。

又到我挤牛奶的时候了,我多拿了两只桶走向了牛棚。我一边给牛挤奶,一边手开始哆嗦,几乎想不起来自己应该怎么做。挤完牛奶,我只提着两只空桶走出了牛棚,心里连声祈祷着成功。

我像往常一样走进了鸡栏,大公鸡迎面冲了过来,它看到我提了两只桶,但肯定不知道都是空的。我改变自己生活的时候到了,怎么能总是任由一只公鸡摆布自己?

大公鸡好像感觉到这是一次决战,它扑打我的力量比以前任何一次都更为猛烈。我咬住嘴唇,强忍着没让眼泪流出来。我想起了哈里森伯伯教的办法,抡起手里的一只空桶朝大公鸡打了过去,然后趁势抡起了另一只桶。大公鸡显然没想到我会有这一手,它退了几步。

大公鸡停了一下,好像在试探我到底有多大决心,然后很快又朝我扑了过来。第一回合的小小胜利给了我经验,下一次反击会更容易些,我的胆子大了起来。

我一下又一下地抡着两只桶反击着大公鸡,战斗到白热化时,我用力过猛,一只桶脱手扔飞了出去。但是不要紧,我用剩下的那只桶继续战斗。

在我的迅猛反击下,大公鸡支撑不住,朝鸡窝方向退了回去。它趴在鸡窝里最小的一角,躲避着我的攻击。角落里地方狭小,再加上落败,大公鸡终于收起了翅膀,缩回了脑袋。

我终于打败了大公鸡,从此,无论是大公鸡或是什么,都别想再吓倒我。人在一生中会有很多遇到逆境的时候,我们必须做出艰难的决定,必须敢于直面困难,在必要时学会接受他人的帮助和建议,最重要的是,我们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念。

那时的我年纪尚小,不知道勇斗大公鸡的经历会对我后来的生活有多么深远的影响。那一次经历给了我宝贵的勇气,让我在此后的生活中能够勇于面对无数次更严峻的挑战。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4年第4期,本刊有删改)

1. 文章的开头为什么反复渲染“我”对大公鸡的恐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联系语境,体会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1) 我一边给牛挤奶,一边手开始哆嗦,几乎想不起来自己应该怎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角落里地方狭小,再加上落败,大公鸡终于收起了翅膀,缩回了脑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你觉得文中的“哈里森伯伯”是一个怎样的人?联系短文,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从这次战胜大公鸡的经历中得到了怎样的人生经验?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请谈谈自己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失忆的母亲

傅友福

近几年来,母亲的记忆越来越差,有时候连我也会认错。本想接母亲进城好好尽孝,谁知道,母亲一来,本来平静的家,一下子炸了锅。

母亲闲不住,一出门就搬回一些塑料袋、旧报纸什么的。家里本来空间就不大,母亲这些垃圾一堆,更是没有落脚的地方。为此,妻和儿子意见都很大。我也和母亲谈过,让她别这么做了,家里并不缺这点钱。可母亲不听,说是我们刚买了房子,经济不宽裕,这些废品一出手,也能换点钱。

这还不算个事,更严重的是,母亲一走出小区就找不到回家的路。每次被警察送回来,我和妻都告诫母亲,让她别走远了,可母亲一出门,就控制不住自己,会越走越远。

我们合计再三,决定请一个小保姆。小保姆请来后,母亲有人陪着,我们也可以放心工作了。从此,母亲再也没有走失的记录了,可我也发现,母亲的情绪越来越低落。

这天晚上,我下班回家,发现母亲正拿着父亲的照片发呆。父亲是一名军人,参加自卫反击战时牺牲了。那时候,我刚出生,母亲没有再婚,含辛茹苦地把我养大,送我上大学。我知道母亲的苦,也清楚母亲对父亲的感情。当下,我坐在母亲身边,和母亲一起缅怀父亲。

30年了,不知道他在那边可好?他要是还在的话,也是个老头子了。母亲叹了口气,好像是对我说,也好像是在自言自语。

我说妈,您健健康康的,父亲在那边才会安心。母亲点点头。劝说一番,我就回自己房间了。

后来,母亲的精神好了很多,我们也稍稍放宽了心,看来,母亲慢慢适应了。

这天下班后,却发现母亲和保姆都不在家,接到保姆的电话,才知道母亲再一次走失了。

我们四处寻找,犹如大海捞针。不得已,到派出所报了警,期待着警察再一次将母亲送回来。

可是这次杳无音讯。

正当我们忧心如焚的时候,家里堂弟打来电话,说母亲回到家乡了。

这怎么可能?她怎么搭车回去的?母亲可是患了失忆症的。

我们急忙赶到家里,发现母亲拿着一顶军帽,站在村头的龙眼树下发呆。我忍不住责怪母亲不该这样,让我们一顿好找。

母亲说,孩子,你们都很忙,我不想连累你们,所以就回来了。虽然我记不得其他东西,但回家的路我还是知道的,特别是这棵树。秋风中,单薄的母亲抚摸着树干,就像抚摸着久违的亲人。

站在一边的三伯告诉我,当年你母亲就是在这棵树下送你父亲去当兵的。而今天,正是父亲和母亲订婚的日子。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1年第10期,本刊有改动)

1. “谁知道,母亲一来,本来平静的家,一下子炸了锅。”母亲来了之后,家里发生了什么让人头疼的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联系上下文,分析画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秋风中,单薄的母亲抚摸着树干,就像抚摸着久违的亲人。”这句话表达了母亲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联系全文,你觉得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关爱空巢老人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读了本文,你对这一问题有了怎样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如果嘴失去耳朵

江东旭

①她是个乖巧可爱的女孩,可是,就在她3岁时,教她的幼儿园老师却发现她跟别的孩子不大一样,不仅说话含糊不清,而且听力似乎也有问题。爸爸妈妈带着她去医院检查,结果发现她患有重度神经性耳聋。

②为了让她听到声音,爸爸买来助听器给她戴上。可是,由于助听器与人耳不一样,不能自动筛选声音,一点小小的声音都会放到很大,将耳膜震得生疼。4岁前的她已经习惯了寂静的生活,并不觉得自己跟别的孩子有什么不同,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她很抵触,感觉耳朵不适时就偷偷地将助听器摘下来。但为了让她学习“听”这个世界,爸爸严格地监督着她。

③在生活中,十聋九哑是个不争的事实。如果失去耳朵,也将逐渐变得不会说话。为了挽救嘴巴,妈妈开始教她学说话。在妈妈的指导下,她摸着妈妈的喉咙,看着妈妈的嘴唇发音。妈妈是个优秀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对她的要求很严格,一句话里若有一个字发音不准,妈妈就会示意她停下来,纠正后再接着往下说。有一次,她赞扬“妈妈做的汤特好喝”,可是,“喝”字还没发出来,妈妈就制止了她,要她把“特”字的音重发一遍。有时候,一个字练了多次,发音仍不准确,她很气恼,有些泄气,可是面对妈妈鼓励的眼神和不厌其烦的态度,她感到有些羞愧,心情也慢慢平静下来。她渐渐懂得了不会说就要更努力的道理。就这样,从字词到句子,从听说到读写,她刻苦地练习着。四年过去了,她已经能跟别的孩子正常交流,而且上学了。

④从小学到中学,她一直在普通学校里读书,虽然戴上助听器让她跟别人的交流容易了许多,但是她却常常摘下助听器,训练自己“看”别人说话,她不能总让嘴依赖耳朵。残疾的不便没有使她自卑,反而激起了她不服输、不甘落后的个性,她在学习上更加努力,成绩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业余时间,她还积极参加各种文艺活动,展现出多才多艺的一面,成为学校里身残志坚的榜样。在2008年残奥会开幕式上,她还荣幸地成为一名入选者,参加了大型手语舞蹈《星星,你好》的表演。

⑤虽然失去了听力,但她的梦想却是成为一名节目主持人或演员,在聚光灯前展现自己的风采。高考时,她发现这些专业对听力有一定的要求,于是选择了影视策划与制片专业。2012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南京艺术学院。

⑥不过,她追梦的步伐并没有就此停止。2013年10月,她报名参加了安徽卫视的《超级演说家》语言竞技真人秀节目。在舞台上,20岁的她青春阳光,与林志颖进行现场唇语解读,频频读对,展现出过硬的素质和良好的心态。她以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和充满真挚感情的演说,折服并感动了评委和广大观众,直接晋级四强。李咏称赞她说:“万物皆有缝隙,你就是那缝隙中洒下的一缕阳光。”

⑦她就是洛阳女孩曹青菀,从一个失聪女孩变成了“超级演说家”。有人问曹青菀:“是什么原因让你战胜了残疾,取得今天的成功?”她说:“在我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用实际行动告诉我要直面现实,一张失去了耳朵的嘴,就得更加努力地说。所以,我一直都在坚持说,努力地说。”

⑧是啊,每个人都有或大或小的缺陷,可是面对缺陷,有人选择消沉,有人选择逃避,还有人把它当成赚取别人怜悯的资本。可是,曹青菀用她的“说”告诉我们,最正确的态度,就是为缺陷找个出口而不是借口,就像失去了耳朵的嘴,就得更努力地说。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4年第2期,本刊有删改)

1. 通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的故事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联系语境,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有时候,一个字练了多次,发音仍不准确,她很气恼,有些泄气,可是面对妈妈鼓励的眼神和不厌其烦的态度,她感到有些羞愧,心情也慢慢平静下来。她渐渐懂得了不会说就要更努力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⑥段中引用评委李咏对“她”的评价,有什么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这篇文章的标题颇为新颖,请分析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第⑧段中画线的句子的含义是什么?读了这篇短文,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阿七婆的书屋

江泽涵

回乡第二天下午,我又来到阿七婆家。三间小屋,九柜子书,12张矮桌,座无虚席,有的人都蹲门槛了。20年了,阿七婆还坚持开办书屋。这里本来不是阅览室,而是书店,不,应该说是小书摊,只有一钢丝床的书。

那年,阿七婆在山坡挖野菜,一场突来的暴雨,让她的左腿落下了残疾。她想着自己也上了年纪,不再适合上山下地,该歇歇了。

穷乡村的孩子不是上山玩,就是下水闹,正是长学问的年龄,但是教科书早啃烂了,其他可看的却什么也没有。

阿七婆似乎是觅到了商机,购买了200册图书,涵盖科教文卫,摆书摊安度晚年。果然,我们都往阿七婆家赶,一人拿一本书,津津有味地看起来,一待就是一上午。书本起了折痕,也没卖出一本。

几天后,书便皱了,阿七婆的眉头也紧了,我们哪管。有一次,我看得入神,耳畔的“啪嗒啪嗒”声越来越响,等我回过神,已跌进了阿七婆的怀里。拖拉机在身后驶了过去。阿七婆笑眯眯地说:“站进来些。”

又过了几天,阿七婆改卖书为租书,一天两毛钱。可我们还是喜欢站在钢丝床边看,摸黑回家,起早再来。一些大人白天忙活,晚上会借一本。一天的收入就几块钱,阿七婆只得叹息一声,绵延而悠长。

一个晴空万里的日子,阿七婆腾了一间小屋,村里第一个免费阅览室成立了。阿七婆扛起锄头,一摇一摆地下了菜地,阅览室无须看管,天黑后,我们都会整理好。

阿七婆的柴、水每天有人送来,作物施肥也有人代劳。她本来就识字,这样一来,倒有闲暇看书了,她还经常用线装订一些掉页的书。城里的学校每年也会送来几十册书,在外工作的年轻人回来看阿七婆,临走也会给些钱,阿七婆都去换了书。

几年后,阿七婆的左邻献出了一间屋子。

又过了几年,阿七婆的右邻也让了一间屋子。

这些年,村里的一所砖瓦小学,80多个学生,考到镇初中的成绩,让那边的老师都惊叹,至于课外积累,也让那边的孩子羡慕。

这回听老人念叨,又出了几件喜事:张家儿子进了重点,李家闺女回国后去了外企,孙家小妹做了老师,另一个李家的儿子当了工程师……小村人才辈出,我这样做撰稿人的普通本科生算末流了。

我是从文史书中得了好处,而马家三兄弟最了不得,他们成绩不好,但从书中学到了另一种本事,返乡后建了一座度假村,带动了全村的经济。他们还打算建一座真正的公共图书馆,请阿七婆做馆长。

岁月匆匆,阿七婆80多岁了,身子骨依然硬朗,白发挽的髻子很整齐,素净的脸更显得慈祥。

一个男孩子扯了一下我的衣角,指指画册上的图片,又指指天空中的云,说:“叔叔,云是怎么来的呀?”

“用一滴水就可以化成。”一滴水虽然微不足道,却能积累成一片云彩,这正是我心中最合理的答案。

(选自《青年博览》2014年第6期,本刊有改动)

1. “阿七婆似乎是觅到了商机,购买了200册图书,涵盖科教文卫,摆书摊安度晚年。”句中的“似乎”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一天的收入就几块钱,阿七婆只得叹息一声,绵延而悠长。”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力,给阿七婆写一段心理描写,不少于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中画线的部分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一滴水虽然微不足道,却能积累成一片云彩,这正是我心中最合理的答案。”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请联系短文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阿七婆与《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都是普通的农村妇女,请试着比较两个人物形象的异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2014·福建福州)

我的童年才是真正的童年

于 谦

①说到童年,我觉得在玩儿这方面,现在的孩子很可怜,太单调。除了到商场买玩具,就是在电脑上玩游戏。都说这些能锻炼儿童的动手能力,开发智力,可我一点都没有看出来。那些沉迷于电脑网络游戏的孩子不单智力没见开发,反而越玩越傻,甚至分不清现实和虚拟世界。我小时候的生活,那才是孩子应该过的童年生活。

②记得我八九岁时,院儿里有个大哥哥迷上钓鱼,每天早出晚归,回家时总能带回几尾活蹦乱跳的鲜鱼。到家后,拿盆放水,收拾工具,而家中的爷爷奶奶则忙着择葱、切姜、剥蒜、点火,一边忙活儿一边津津有味地听他讲述上鱼的过程。不一会儿,一盆香喷喷的侉炖鱼就端上了桌,随之张罗着拿碗拿筷子准备吃饭,同时还不忘打发孩子给邻居送上几块鱼肉尝尝鲜儿。这时的小院欢腾了,各家各户都来道谢,嘴里夸奖着老奶奶炖鱼的手艺,手里奉上自家的特色菜,之后每家都把小桌放在家门前或葡萄架下,全院的人像一家人一样,吃着、喝着、聊着、乐着,那景象是现在住在楼房里的孩子想象不出来的。而在当时,我认为这一切的美好都是钓鱼带来的,那就学学呗!

③那时不像现在,什么东西都讲买。自己动手制作玩具的过程也是玩儿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的一部分,它能让你对这个游戏更加了解更加期待。我的第一条鱼线就是姥姥缝被子用的粗棉线,用塑料泡沫中的颗粒穿在棉线中间做了一个七星漂儿,废牙膏皮卷成卷儿当铅坠,找邻居大哥要了一个旧鱼钩绑在线上。就剩渔竿是个问题了。我特意跑了很远的路,到郊区蔬菜大棚找了两根搭豆架用的细竹竿,把线绑在竿头。我的第一套钓具就这样拼凑成功了。

④【A】和一小块面,倒点儿白酒,滴几滴香油,做成鱼饵。在自行车上绑上渔竿,我迫不及待地出发了。玉渊潭公园有离家最近的水面,骑车大概要一小时。路上脑子里不想别的,一心只想尽快把钩儿扔到水里,幻想着钓到鱼的那一刹那的感觉。车骑得飞快,来到湖边。我支好车,拿起竿儿,挂上食儿,【B】哪儿管什么风线长了、水线短了、浮力大了、铅坠重了,扬竿甩线,先扔下去再说。说也奇怪,傻小子睡凉炕,全凭火力壮;越是棒槌越和牌——别看不会钓,扔下去鱼就吃食儿,抬起竿儿就有鱼。不管是窜钉儿、麦穗儿还是小虎头儿,一竿儿一条,虽然个儿都不大,但对我这个初学者来说,那简直是意外的惊喜,收获颇丰,不到半小时,把我忙活了一脑门子汗。

⑤正忙得不可开交,就听得身后坡上有人喊我,转身看时,一个男的,四十多岁,推着自行车站在那里朝我招手。没看我这儿正上鱼吗!我不情愿地放下渔竿,走上坡岸一问才知道,来人是公园管理处的,我被告知这地方不是公园的钓鱼区,严禁钓鱼,违者罚款。我傻眼了,谁知道还分钓鱼区和非钓鱼区呀!到这时,我才看到岸旁立着“严禁钓鱼”的牌子,无奈只得拉下脸来跟他对付。求爷爷告奶奶,好话说了一箩筐,他看在我是个孩子的份儿上,破渔竿也没有什么没收的必要,最后的处理结果还真不错——竿儿撅折了,鱼也放了,最可乐的是他撅竿儿的时候让鱼钩把自己的手狠狠地钩了一个大口子!该!谁让你撅我竿儿来着!可能是他也觉得这事儿弄到这份儿上挺没劲的,撅完竿儿看都没看我一眼,蹬上自行车回家上药去了。

⑥说实话,撅竿儿、放鱼,一点儿都没有影响我的好心情。那竿儿虽说是我自己做的,但真的没有什么保留价值,那鱼他不放我也得放,拿回家不能养也不能吃,还能看着它们死吗?所以,我根本就没往心里去。最关键的是我把它们钓上来了,这个体验是最重要的,这个全新的感觉是最让我兴奋的。我高高兴兴地骑车回了家,很长时间都在回味着钓到鱼的那一瞬间的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充满着诱惑,妙不可言。从此,我的爱好中多了钓鱼这一项。

⑦回想我的童年时代,孩子们可以尽情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并从中体验到生活的美妙与欢乐。那可真是无忧无虑,充满童真童趣。

(节选自中信出版社《玩儿》一书,有删改)

1. 为什么作者认为“我的童年才是真正的童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描写了全院的人像一家人一样分享侉炖鱼的温馨场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答出两点。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请按指定角度对第④段中画线的A、B两句进行赏析。

4. 竿儿被撅了,鱼也放了,却一点儿都没有影响“我”的好心情,从中你悟出了怎样的人生真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2014·甘肃兰州)

向日葵

尤 今

到伦敦度假,住在女儿的公寓里。

那天,约好在她下班后共进晚餐,做事有条不紊的女儿体恤地说道:“餐馆坐落于九曲十八弯的窄巷里,不太好找,你们就在餐馆附近的小公园等我吧!”

我穿了一袭宽松的棉质衣裙,没带外套,和老公提早十分钟来到游人稀少的小公园。天很冷,刺骨的寒风夺命似的想把人的脸皮整层刮掉,我冷得几乎连血液都凝结了。到了7点整,一向准时的女儿仍不见踪影,我们的手机偏又留在公寓里忘了带,无法联系。

寒风肆无忌惮,我冻成了冰湖底下一尾郁悒的鱼。看着时间滴滴答答地流走,怒气像蚂蟥一样往我心里钻。到了七点半,我的脸,已幽幽地长出了一层青苔。

“天这么冷,她竟不为我们着想!”我口出怨言,“简直就是个工作狂呀!”

“唉,”老公叹气,“伦敦的工作压力真是太大了!”

7点40分,女儿才气喘吁吁地赶到,连声道歉:“爸爸,妈妈,对不起,对不起!工作堆积如山,做不完呀!”我和老公对看一眼,果然不出所料!

我被冻得有如一片在树梢瑟缩颤抖的枯叶,我的声音,比雪更冷:“工作做不完,不是还有明天吗?你过去守时的好习惯,去了哪里?”说着,我径自往前走,不再看她一眼。

到了餐馆,女儿轻车熟路地点了各种美食。刺身、鳗鱼饭、酱渍豆腐、天妇罗……可口的美食一道接一道地上,然而,我觉得心里冒出了很多冻疮,灼灼地痛,半点胃口也没有。

女儿欢欢喜喜地说着办公室里的一些趣事,我没有搭腔,只一筷一筷闷闷地吃,一心只想快点回家盖上厚厚的被子蒙头大睡。

第二天,日上三竿我才醒来。薄薄扁扁的阳光从窗隙硬生生地挤了进来,看看钟,哟,9点多了!奇怪的是,客厅里竟传来了女儿和她爸爸说话的声音。我翻身起床,走进客厅,还没开口,女儿便说了:“妈妈,我今天请假。”我讶异地问:“咦,你的工作不是堆积如山吗?”她笑嘻嘻地说:“工作做不完,不是还有明天吗?”

桌上放着一大束精神抖擞的向日葵,黄艳艳、活鲜鲜的,大捧大捧的热情源源不绝地释放。向日葵旁边,有个奶油蛋糕,还有一张卡片。

卡片里,装着女儿圆润的字体:“亲爱的妈妈,记得吗?那一年,您到土耳其旅行,看到漫山遍野的向日葵,回来向我展示照片,满脸陶醉地说,那种美啊,简直惊心动魄呢!您每回看到玫瑰花、荷花和桂花,都露出馋馋的目光,想吃它们;唯独向日葵,您打心坎里爱着它宠着它。妈妈,我和哥哥们,其实都是您的向日葵;而您,就是我们的太阳。”

读毕,抬起头来时,女儿絮絮地说道:“妈妈,昨天下班后,我赶去办公室附近那家花店,不巧它因事休业;我匆匆坐计程车去另一家,又碰上塞车,我真的急坏了呀!终于买到了您最喜欢的向日葵,还得赶回家把它藏好。这样一来一往的,才会迟到的呀!”

说着,她又笑眯眯地自问自答:“您猜我把花藏在哪儿?贮藏室!可是我又担心它难以透气,半夜还起来浇水呢!”

这一天,是我的生日。

可是,在这一刻,我的眼眶里,都是泪。

1. 围绕“向日葵”,补全女儿为妈妈准备生日礼物的情节。

那天下班后, ① →赶回家去, ② →半夜起来,浇向日葵→第二天上午, ③

2. 下面两句话,都写出了人物心中的“怒气”。请根据句子后面的提示加以赏析。

(1) 看着时间滴滴答答地流走,怒气像蚂蟥一样往我心里钻。(从修辞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我觉得心里冒出了很多冻疮,灼灼地痛,半点胃口也没有。(从词语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中有多处伏笔,暗示着过生日事件的发生。请你找出两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结合全文,回答问题。

(1) 阅读文章结尾段,请用两个词语形容作者当时的心情。

可是,在这一刻,我的眼眶里,都是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中的女儿值得称道。读了全文,你有什么感想?请结合自身体验谈一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2014·广西河池)

红花衣和日记本

①我们家里小孩多,布票①远远不够用,母亲就买回一大匹极便宜的粗麻布给我们做衣服。衣服做好后,男孩子的全部用染料染成黑色,只有我的那一套没有染。我记得裤子是紫色的底子上起花朵,上衣是大红底子起小绿叶。我一点都不喜欢这种色彩搭配,觉得怪扎眼的。可是没有别的衣服穿,只能穿它们。我穿着这身衣服忐忑不安地来到学校。有一个同学还特地到我跟前来问:“你怎么穿这种衣服啊?”我答不出,我的脸发烧,恨不得钻进地里去。

②那一天,大家都不愿和我玩游戏,嫌我土里土气。不过毕竟是孩子,到了第二天、第三天,他们就忘了这事,又和我玩起来了。想想看,一个奇瘦的女孩,脸色苍白,穿着那种母亲用手工赶制的、硬邦邦红彤彤的大花衣和同样硬邦邦的紫色花裤子,那会是什么样子,当然土得掉渣了。我是不敢同人比穿的,我最大的愿望是不要引起别人的注意。一来我瘦骨伶仃,穿衣服撑不起来;二来我的所有衣服都是便宜布,母亲粗针大线缝制的,上不得台面。

③尽管样子难看,尽管从来出不了风头,尽管老师也因为我的“出身”看我时带着异常的眼神,我却并不消沉。现在回想起这事来有点怪,或许是我体内超出常人的活力给了我某种自信?我总是蠢蠢欲动,跃跃欲试,从来没有一刻消沉过。荡秋千我能荡得高,作文我能写得最好,算术总是第一。当然我做这些事远比别人认真,比别人付出要多。

④老师让我们每天写日记,交给他批改。他要求我们每个人买一个正式的日记本,外面有塑料壳的那种。那时的塑料是很贵的、时髦的东西。

⑤休息日,父母带我上街去买本子。我们来到百货店的文具柜,我看中了柜里的好几种,红的、黄的、有花儿的,我激动得一颗心在胸膛里怦怦直跳。可是他们叫营业员拿出来翻了翻,又退回去了,说:“太贵了。”我大失所望。后来我们又去第二家,又看了一遍,父母还是说“太贵”。这时我已经很不高兴了,但还抱着希望。第三家是大百货公司,里头什么日记本都有,我简直看得眼花缭乱。我觉得那本鹅黄色的、厚厚的最合我意。我眼巴巴地看他俩商量了很久,最后,父亲居然叫营业员拿出一个墨绿色的、马粪纸的外壳,然后再要了一个小小的写字本,将那简易写字本往马粪纸的外壳里头一套,说:“好!这不就是日记本吗?”我站在那里,眼泪几乎就要夺眶而出!我脑海里不断地出现同学们那些花花绿绿的塑料壳的日记本,委屈得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⑥于是,我就在这个一半马粪纸一半漆布做成外壳的日记本上写日记了。我的字迹端端正正。当老师将全班同学的日记本放在讲台上时,我看见我的墨绿色的小本子缩在那一堆花花绿绿的豪华本里头,那么不起眼,那么让人害臊!

⑦当我长大后,再去看父亲给我买的日记本时,才发现了他深藏的一番苦心。本子的纸张十分好,根本不是低档货;而墨绿色的外壳更是大方朴素,很有格调,确实比那些塑料壳本本好看多了。我那个时候看不出,是因为我还没修炼到他那个份上吧。回想这一生,的确从未真正轻浮过,主要还是得益于“老谋深算”的父亲的影响吧。

⑧母亲让我穿难看的红花衣是为了省钱,以维持家庭的收支平衡,父亲给我挑日记本则于无言中教会我什么是朴素之美。那一次的委屈刻骨铭心,是不是就因为这,我的小说里头才从来容不得花哨的形容词,也容不得轻浮呢?

(文/践雪,选自《读者》2014年第2期)

【注释】 ①布票:我国20世纪80年代前购买布料的凭证。

1. 这篇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结合文段,写出母亲对“我”的成长有哪些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品味词句。

(1) 写出文章第⑦段中带点的“修炼”一词在文中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章末尾一段,在全文的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请概述亲人对你的成长有影响的一件事,并写出这件事使你明白的道理。(限15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2014·广西南宁)

刀 爱

①明媚的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奶奶用刀砍树的声音。

②“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在清凉的阳光中,奶奶手拿一把银亮的刀,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③“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树不疼吗?”我问。在我的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抵御冰雪严寒的珍贵铠甲。尽管冬天已经过去,可现在还有料峭的春寒啊。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地伤害它们吗?难道奶奶不知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吗?我甚至偷偷地想,是不是这枣树和奶奶结下了什么仇呢?

④“小孩子不许多嘴!”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

⑤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时,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庆幸。惊悸和疑惑当然也有,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

⑥多年之后,我长大了。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候,在一个远近闻名的梨乡,我又重温了童年的一幕。

⑦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绿意。也是雪亮的刀,不过却不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这些刀在梨树干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梨农们砍得也是那样细致,那样用心,其认真的程度绝不亚于我的奶奶。他们虔诚地砍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梨树的皮屑一层层地洒落下来,仿佛是它们伤痛的记忆,又仿佛是它们陈旧的冬衣。

⑧“老伯,这树为什么要这样砍呢?”我问一个正在挥刀的老人。我隐隐约约地感到,他们和奶奶如此一致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我童年里没有知晓的那个谜底。

⑨“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长得太快了。”老人笑道。

⑩“那有什么不好呢?”

11“那有什么好呢?”老人反问道,“长得快的都是没用的枝条,根储存的养料可是有限的。如果在前期生长的时候把养料都用完了,到了后期还拿什么去结果呢?就是结了果,也只能让你吃一嘴渣子。”

12我怔在了那里,没有说话。

13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人如果年轻时过于顺利,就会在不知不觉间疯长出许多骄狂傲慢的枝条。这些枝条,往往是徒有其表,却无其质,白白浪费了生活赐予的珍贵养料。等到结果的时候,他们却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奉献给收获的季节。而另外一类人,在生命的初期,就被一把把看似残酷的刀,斩断了圆润而酣畅的歌喉,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又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

14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而且,伤短爱长。

15当然,人和树毕竟还有不同:树可以等待人的刀,人却不可以等待生活的刀。我们所能做的也许就是,在逆境的时候,去承受挫折并积蓄养料;在顺利的时候,自己给自己一把刀并慎用养料。

16让我们铭记刀爱,用生活的砥砺,去迎接累累的硕果和甜美的微笑。

(选自《思维与智慧·下半月》2014年第1期,乔叶作,有删改)

1. 请概括出“我”对砍树这一行为的情感态度的变化。

儿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大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好在哪里。

(1)他们虔诚地砍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怔在了那里,没有说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结合语境,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 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题目“刀爱”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2014·河南)

看自行车的女人

①想为那个看自行车的女人写点什么的念头,已萌生在我心里很久了。

②第一次见到她,是在北京一家医院前的人行道上。一个胖女人企图夺她装钱的书包,书包的带子已从她肩头滑落,搭垂在手臂上。身材瘦小的她双手将书包紧紧搂在怀里,以带着哭腔的声音叫嚷:“你不能这样啊,我每天挣点儿钱多不容易呀!”

③她40余岁,穿着一套旧迷彩服,戴着一顶旧迷彩单帽。那身衣服一看就是地摊货。脚下是一双老式旧布鞋,没穿袜子,脚面晒得很黑。帽舌下,她的两只眼睛,呈现着莫大而又无助的惊恐。

④我从围观者的议论中听明白了两个女人纠缠的原因:那胖女人存车时,忘了拿放在车筐里的包,包丢了。她认为这个看自行车的外地女人应该负责任,并且怀疑是被她藏起来了。

⑤胖女人一用力,终于将看自行车的女人那书包夺了去,她将一只手伸进包里去掏,却只不过掏出了一把零钱。“当”的一声,一只小搪瓷碗抛在看自行车女人的脚旁,抢夺者骑上自己的自行车,带着装有一把零钱的别人的书包,扬长而去。

⑥看自行车的女人追了几步,回头看看一排自行车,慢慢走回原地,捡起自己的小搪瓷碗,瞧着发愣。忽然,她把头往身旁的大树上一抵,呜呜哭了……

⑦第二次见到她,是在一家商场的自行车场。我因没买到合适的东西,带着的一百元钱也就没破开。取自行车时,我歉意地说:“忘带存车的零钱了,一百元你能找得开吗?”我以为她会朝不好的方面猜疑我,因为一个人从商场出来,居然说自己兜里连几角零钱都没有,不大可信的。她望着我怔了怔,然后一笑,很不好意思地说:“那就不用给钱了,走吧走吧!”她当时那笑,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们许多人,不是已被猜度惯了吗?偶尔有一次竟不被明明有理由猜度我们的人所猜度,于是我们自己反倒觉得很稀奇了。每每的,竟至于感激起来。我当时的心情就是那样。应该不好意思的是我,她倒那么不好意思。

⑧后来我又去那家商场,付存车费时,我说:“上次欠你两毛钱,这次一起付给你。”我之所以如此主动,是我觉得她肯定记得我欠她两毛钱的事,若由她提醒,我会尴尬的。不料她又像上次那样怔了怔,然后一笑,很不好意思地说:“不用啊,不用啊!”硬塞还给了我两毛钱。我将装东西的纸箱夹在车后座上,忍不住问她:“来北京多久了?”“还不到半年。”“家乡的日子怎么样?”“不容易啊……再加上我儿子又上了大学……”她将“大学”两个字说出特别强调的意味,一脸自豪。我推自行车下人行道时,觉得后轮很轻,回头一看,她正替我提着后轮呢。骑上自行车刚蹬了几下,纸箱掉了,她跑过来,从书包里掏出一截塑料绳……

⑨这年冬天,雪后的一个晚上,单位一位退休摄影师给我打电话,让我替他写一封表扬信。他要表扬的,就是那个看自行车的女人。“我到那家商场去,遇到熟人聊了一会儿,竟忘了取自行车,拎兜也忘在车筐里了。拎兜里的几百元钱倒没什么,关键是我洗的三百多张老照片啊!干了一辈子摄影,那些老照片可都是我的宝呀!天黑了我才想起来,急忙赶去,你猜怎么着?就剩我那辆车了!商场早关门了,看车的女人在冷风中站着,抱着我的拎兜,守着我那辆旧自行车。人心不可以没有了感动呀,是不是?人对人也不可以不知感激呀,是不是?”他在电话里言辞恳切。

⑩不久前我又去那家商场,见看自行车的已经换成一个男人了,我想问原先那个女人到哪里去了,张了张嘴,却什么也没问。我祈愿她永远也不会再碰到什么欺负她的人,比如那个抢夺了她书包的胖女人。

11阳光底下,人与人应该是平等的。弱者有时对这平等反倒显得诚惶诚恐似的,不是他们不配,而是因为这起码的平等往往太少,太少……

(作者:梁晓声,有删改)

1. 本文写了“看自行车的女人”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品读第③段和第⑥段,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结合相关语句进行赏析。

第③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⑥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本文表现了作者的理性思考。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请以第⑦段为例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从全文看,“我”为什么想为“看自行车的女人”写点儿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你喜欢
苗苗
牵紧你的手,走过余生
小种子
橡皮泥
爱帮忙的蜡烛
小种子
月亮面包
年的传说
书的自述
哨子里的小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