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活水源头

2015-09-10 07:22孟琦
考试周刊 2015年51期
关键词:契合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

孟琦

摘 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内在地包含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这种结合的根据就在于二者之间的契合性:一方面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性质,另一方面取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于本质差异基础上的相通。中国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可或缺的活水源头,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并将继续提供丰富的理论和思想资源。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 契合 理论资源

目前,学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达成的一个基本共识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地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二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相结合。在国学热、读经热成为时尚的当下,理性、公允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凝聚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具有重要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我们从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1]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如何可能?怎么实现?与传统文化中的哪些因素结合?这些问题是我们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必须回答的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性:结合的可能性

首先,从马克思主义本身性质看。马克思主义要指导中国实践,其本身需要与中国社会现实、中国传统文化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马克思恩格斯曾多次强调指出,他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不是封闭的体系,而要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历史生成性也决定了它要在中国生根开花就必须首先完成中国化。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的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所说的:“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2]但这些原理本身并不是可以无条件地适用的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3]。李大钊在介绍马克思主义之初指出:“平心而论马氏的学说,实在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在马氏时代,实在是一个最大的发现。我们现在固然不可拿这一个时代一种环境造成的学说,去解释一切历史,或者就那样整个拿来,应用于我们自下而上的社会,也却不可抹杀他那时代的价值,和那特别的发见。”“我们批评或采用一个人的学说,不要忘了他的时代环境和我们的时代环境就是了”[4]。马克思主义在特定的时代产生于欧洲,不仅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更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总体上讲是异质的。毛泽东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5]无论是李大钊还是毛泽东,都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化,这种具体化的成果在苏联就是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理论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其次,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看。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不能采取简单化的分析,而要用辩证的、历史的观点看待。如果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完全一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身就毫无必要。如果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格格不入,那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取得的伟大理论和实践成果又应作何解释?持公允之论,做深入分析,我们应当承认,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确有诸多契合之处。对此学者们有不同的概括。张岱年先生概括为唯物论、辩证法、唯物史观、社会理想等四个方面[6]。张允熠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宇宙观的一致、致思趋向一致、对人的本质的看法一致、社会学说的一致[7]。但所谓契合、相通,并不是说二者没有差别。我们谈二者的契合实际上蕴含着一个前提,即从本质上讲,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是两种异质的文化,二者产生的地理环境、社会结构、经济文化、历史条件是完全不同的。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从总体上属于古代文化,其产生于农业社会,没有经过近代自然科学和形而上学的洗礼,因而,其表现出来许多朴素唯物主义和古代朴素辩证法的特点。马克思主义作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在某些程度上是具有一致性、相似性的。但中国传统文化的宇宙观、辩证法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天才的猜想和先验的判断,是比较模糊并缺乏科学依据的。这些特性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从总体上必须经过现代化这样一个历程。但这种现代化不是一种生搬硬套和简单改造,更不能步西方之后尘,走西方的老路。马克思主义作为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理论,其中内蕴着对现代性的深刻批判。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应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之下,通过与马克思主义的相互激荡、相互融通,关注并解答当代中国社会的重大现实问题,不断获得新的内容和新的形式,在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中实现对自身的积极扬弃、创新发展。

二、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活水源头

对中国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共产党人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毛泽东说:“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应予以总结继承这份珍贵遗产。”[8]这种清醒来自于中国共产党人近百年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总结。这种清醒也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

毛泽东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如何总结继承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呢?毛泽东强调:“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9]毛泽东同志在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教训时借用了中国古典文献中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中“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的典故,并且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对“实事求是”作了新的、系统的阐释。实事求是后来也成为对党的思想路线的概括性表述。毛泽东对“中庸”等传统精粹加以马克思主义的改造和发展,运用于现实生活。他在给张闻天的信中这样写道:“‘过犹不及’是两条战线斗争的方法,是重要思想方法之一。一切哲学,一切思想,一切日常生活,都要作两条战线斗争,去肯定事物与概念的相对安定的质。”“‘过’即是‘左’的东西,‘不及’即是右的东西。依照现在我们的观点说来,过与不及指一定事物在时间与空间中运动,当其发展到一定状态时,应从量的关系上找出与确定其一定的质,这就是‘中’或‘中庸’,或‘时中’。说这个事物已经不是这种状态而进到别种状态了,这就是别一种质,就是‘过’或‘左’倾了。说这个事物还停止在原来状态并无发展,这是老的事物,是概念停滞,是守旧顽固,是右倾,是‘不及’。”[10]这些论述实际上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对“中庸”进行了新的阐发,成功实现了中庸概念的马克思主义改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邓小平在描绘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时使用了“小康”的概念。“小康”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普通百姓对富裕生活追求的目标。“小康”一词最早源出《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礼记·礼运》中对“小康”做了比较系统的阐释。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使用“小康”一词对“四个现代化”作了具体描述:“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11]邓小平还进一步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富民思想,把富民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价值目标,并由此提出了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通,使得这些理论具有了中国特点,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党的创新性理论的科学表述中,也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合理念等优秀思想与文化资源。和合意识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文化的特质。儒家倡导“君子和而不同”、“中立而不倚”、“和为贵”;老子提出“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管子提出“蓄之以道,则民和”,“和则能久”;荀子提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礼记·中庸》中“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左传》中有“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周礼》等古代典籍中有关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所有这些,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理论中无不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因子,无不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无不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源头活水。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有关中国梦的论述中恰到好处地引用了大量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如“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学如弓弩,才如箭镞”;“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12]。这些论述在彰显其民族文化特质的同时,也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中国的改革、发展没有完成时,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没有完成时,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和中国梦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只有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汲取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资源相结合,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发展创新,我们才能挟利器而前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走得又快又稳。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9-25,第2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VOL1:248.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VOL1:248-249.

[4]李大钊文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68-69.

[5]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59.

[6]张岱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背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报,1987(3).

[7]参见张允熠.中国语言化与马克思主义.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8]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VOL2:534.

[9]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VOL2:707.

[10]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VOL2:244.

[11]邓小平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VOL2:237.

[12]习近平谈“中国梦”论述摘编.http://www.qstheory.cn/zhuanqu/rdjj/2014-10/15/c_1112835221_5.htm,2014-10-18.

基金项目名称: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校内人文社科类研究基金项目:高职院校“青马工程”与学生党建工作的衔接机制研究项目编号:GJ1401。

猜你喜欢
契合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建筑设计内在的文化反思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短剧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生态建筑理念和“包豪斯”理念漫谈
探究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的契合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