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引路,走出小学作文指导的盲区

2015-09-10 07:22顾涛
考试周刊 2015年54期
关键词:缺失指导策略

顾涛

摘 要: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作文的教学目标、教法学法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反思陈旧落后的观念与方式,探究当前小学作文指导中的一系列缺失从而顺利走出盲区,提高小学作文指导的效率至关重要。

关键词: 小学作文指导 缺失 指导策略

小学作文“难教”的话题早就不是一个新鲜的议题,不少老师闻之色变。当然,老师对待习作教学,也是格外费尽心力,分外谨小慎微,殊不知正是如此才会引着他们误入了作文指导的视野盲区。造成这种局面的主因仍是我们对作文指导策略研究不够彻底、清晰,使得学生的作文水平难以在有效的作文指导系统里持续提升。只有更多地反思自己作文指导的不足甚至是不当,更理性地寻找作文指导中的遗珠,才有可能踏上正确的作文指导之路,逐步提高小学作文指导的效率。

缺失一:一些语文教师对于学生的主体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尤其是在上作文指导课时,教师一味注重如何选材、如何构思和如何突出中心思想等方面的讲解,缺少了认真指导学生观察、体验生活,严重忽视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因而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策略一:鲁迅先生在《给董永舒》的结尾处写道:“此后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由此看来,观察在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过程中充当十分重要的作用。教会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教给学生相关的观察知识,进而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是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是激发观察兴趣。小学生年龄小,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尤其对自己陌生的事物有较浓厚的探究兴趣,总爱寻根问底。直观具体、色彩鲜艳、形式新颖的事物,最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针对这些特点,我时常给他们建议一些具体的观察范围,指导他们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和感兴趣的事物。

例如,在指导学生写习作《一次有趣的活动》时,正赶上学校组织春游尚湖的实践活动,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特别的观察任务:在游览中自选一种你喜欢的植物,认真观察它的形状、颜色和生长特点,回来后画下来在班里展览。有了明确的目标,学生在观察中看得很仔细,有的学生摸一摸,闻一闻;有的拿笔记一记;有的拿软尺测量植株高矮、粗细、花叶的脉络等。第二天,一篇篇生动传神的作品诞生了:“牡丹王”、“七叶葵”和“仙人鞭”……让人目不暇接。有了观察素材,大家的写作激情一下子被激发了,写出的精彩片段让人赞不绝口,这时我方才领悟到:只有留心观察,才能获取写作的真实素材。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生活,不但减轻了他们的习作负担,而且带给了他们无限的乐趣。

二是拓宽观察范围。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我尽力在班里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如“拔河比赛”、“击鼓传花”和“知识竞赛”等,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活动之后,引导他们写出表达真情实感的作文。例如,在指导学生写一篇《我们的校园》的作文之前,为了加深学生对既熟悉又陌生的校园的印象,我在班里开展《校园一角》摄影比赛,让学生在校园中开展有意义的活动。他们一个个兴高采烈地行动起来,背上相机,走遍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选景,选角度,专业极了。校园里遍布学生的足迹,大伙都收获颇丰,照片出来了,学生作文也有了素材。摄影活动结束后,我号召学生每人选出3张优秀的作品参赛,参赛时建议学生以《为我的校园点赞》为题写一篇短评,接着在班会课上举办主题沙龙交流探讨。孩子们精彩纷呈的作品,的确出人意料,让人赞不绝口。

三是教会观察方法。观察活动中,要想发现事物的特点,只凭偶尔看一看、听一听很难办到。有很多事物要反复观察才能比较准确地抓住它们的特征。因此,对孩子们习作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要少批评指责,而应正确引导孩子们掌握观察作文的方法和技能。

第一,有顺序地进行观察。通过指导,让孩子们逐步认识到,观察事物可以按哪些顺序,还可以引导孩子们根据对象和自己所处的位置及表达的需要,各自灵活选择,独自确定顺序。

第二,观察与联想相结合。儿童天真活泼,最富于想象力,在指导孩子们学习观察,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时,我们还要重视启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注意启发他们由这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鼓励他们打比喻、拟人、拟物,启发他们由眼前所观察的引起对往日观察的回忆联想,或推测想象眼前观察的事物将会变成什么样子。以往日的观察和未来的憧憬补充眼前的观察,加深对眼前所观察事物的认识,丰富观察的感受。

“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来源”。通过观察生活,学生拓宽了视野,发展了思维,搜寻了习作的素材,找到了习作的“源头”,逐步实现了“我要写、我能写”的目标。这才是避免习作教学走入盲区的有效途径之一。

缺失二:每个孩子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首先要学会独立选材。这恰恰是孩子最缺失的一种能力,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帮助孩子们突破选材难关呢?

策略二:作文选材要注重“真、小、新”,从这三点出发,会帮助学生确定有价值的材料,有利于学生抒发真情实感,提高整篇文章的质量。可以说,“真、小、新”这三字箴言是小学生作文制胜的一个法宝。

一是真情实感。叶圣陶先生说:“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空口念着是没有用的,应该去寻找它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叶先生的话是说抓住了源头,就会有活水。那么活水来自哪里呢?它来自生活。生活才是学生习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生活中遇到的人或事都可以写,如发生在学校里、家庭中的事情,发生在大街上、菜场里的事情等,凡是学生所闻所见、耳闻目睹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可以走进作文,都可以成为作文的素材。因为贴近生活的真实选材,更有利于学生抒发真情实感。有时,用第一人称来写作,更能增强文章感情的真实性。学生就不会无病呻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亲身体验还原事件过程,通过真切的心理活动,传达内心的真实感受,才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这样的文章更容易赢得好评。

尤其是在写人物类作文时,比如《我的父亲》等,可以从生活中选择与主题相近的事件与情节,回忆有哪些事件可以突出作文的中心思想和思想感情,通过写父亲如何为家庭操劳,为家庭尽责,如何教导我,如何照顾生病的我,体现出父爱如山,呈现出父亲深沉、无私的爱。只有通过亲身经历和感受,才能真实地塑造出一个“我的父亲”的伟大形象。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事件的细节刻画、或是进展顺序的阐述,容易形成清晰的行文思路,提高写作的质量。

二是以小见大。作文选材要求从小处着手,避免文章空泛的现象,选题太大的话,也不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整体,反而增加写作难度,写出来的文章质量也不一定高。如果能够从小处入手,从小事、小人物、小细节着眼,就会便于写作。

现实生活中的“小事”随处可寻,文章的选题可以从一个令人难忘的小动作,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语,一个挥之不去的眼神等出发,展开写作,从小处和细微之处入手,往往更容易打动别人。例如,写《令我记忆犹新的一件事》时,可以从身边的细微之处入手,可能是陌生老奶奶的一双长满老茧的双手或是饱经风霜的脸庞,有可能是小孩子天真无邪的一个笑容,由这些展开,更容易表达真情实感,更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并且可以做到“以小见大”,这才是最理想的写作境界。诸如,很多老人为什么这么大年纪了还要如此辛劳,就可以引申到大人不能只顾工作而忽视了与家人的相处,忽视了对老人的照料,我们应一直发扬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等问题。同样,在写人物类文章时,如《我最敬佩的人》,当然可以写伟大的领袖或是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但如果选择身边的一些小人物,恰恰就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我最敬佩的人,很可能就是无论刮风下雨还是路途崎岖都为大家送报纸的邮递员,也可能是邻居家总是默默打扫小区卫生的老大爷,等等,从这些小人物身上,闪现出的高尚品德正是值得学习的品质、精神,这样的文章真实可感、令人动容。作文选题小,并不代表文章内容平凡无奇,选得太大,也不见得会有多大的价值,关键在于从小处着眼,能够以小见大,才是最可贵的。不过,从小处入手,往往会达得意想不到的创作效果。

三是新颖构思。由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和长期定式的思维,学生在选材时容易受影响,沿用老套的、陈旧的材料,譬如,在写《珍贵的友情》这一题目时,如果再按照原来的思路,写考试时同学借橡皮、借尺子等这一类的话题就太陈词滥调。可以依据新的话题、新的事件选材。“物以稀为贵”,选取不一样的视角和材料,别人不关注的、别人未留心的话题,或是依据同一材料,切换不同的视角,折射出新意,这样也会提高文章立意的高度。“新”就要求文章能给人带来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新鲜感或是新奇感,会让人对文章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有一次,我让学生记一件有趣的事。有一个学生很机灵,把前一篇作文中写的拔河比赛的事情抄了一遍,只是在文章的开头和事件上改动了一下,把它写成打乒乓球了。因为他上一次的作文写得不错,我在全班表扬了他,还作为范文当堂读给全班同学听,当然这篇作文写得很真实、有趣,赢得了大家的掌声。他这样的做法无非是不想动脑筋,想偷懒,但考虑到学生的自尊心和对作文的兴趣,我没有直接批评这位学生,而是在课堂上读了这个学生的作文。当我读到一半的时候,下面的同学就蠢蠢欲动了,一些性子急的学生早已坐不住了,站起来大声说:“老师,他写得和上次的作文差不多,肯定是抄的上一次的作文。”学生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我暗中观察了那位学生的表情,他脸色通红,低着头,感到很不好意思。我抓住这个时机,说道:“同学们,大家看一看,抄袭拼凑只会使作文内容空洞,与实际不符,让人一看就漏了馅儿。只有发自内心,写自己经历的事情,才会写得形象、生动,写出感情。在今后的作文中,千万不要说瞎话,不要写假文章。”“竹影扫地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

这样不着痕迹的引领,看似普通,却有着无可比拟的力量,有如巨石投水,溅起的是一圈圈思考的涟漪,漾出的是一朵朵才情的浪花。

缺失三:老师总是用同一把“尺子”衡量评价不同学生的作文,教师按照自己的意愿或者采用同一标准评价不同学生的作文,可以称之为“格式化”。学生的自主性被老师的主导性逐渐抹灭,这不正是是一种极大的缺憾吗?

策略三: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学生自改和互改作文的能力,把修改作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与自主探究中学会修改作文,提高写作能力。

一是修改提纲,明确目的。修改提纲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写作中的大问题,即提炼主题,精心选材,合理谋篇。对学生提纲的修改,我大多采用讨论式。班级集体修改一个或几个学生“亮”出的提纲,具有指导性和示范性。在这一基础上完成的作文不会出现大的偏差。

二是自读文稿,理顺语句。每次作文的草稿完成以后,我都要求学生自读两遍以上,重点是理顺语句,达到“文从字顺”的目的。这里的“读”既是“默读”,更是出声地读。不过让学生在小组或班级中出声读一读,学生总有些顾虑。刚开始这项训练时,我反复强调读文章的好处,指出文中凡是词不达意,缺字少词,语法有错的地方,读起来一定不顺畅,听起来也一定别扭,所以写好作文后,读给别人听对理顺文章的语句大有好处。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后,每次写好作文,不仅能认真看,还会出声读,从中发现问题,改正文中用得不当的词、句,使文章更顺畅。

三是小组评议,谏言献策。评议作文时,我大多开展同桌互评、小组评议的形式,使他们在友好的关系中,客观地评价同学的作文,让他们谈谈看法,讲讲观点,说说感受,彼此间畅所欲言,让学生成了习作评议的主人,自由地说出对同学作文的看法,让学生爱评习作,乐改习作。

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是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这绝不是让学生自行摸索,无师自通,更不是让教师舍弃评改。我们要认真研究学生修改作文的全过程,把师改和学改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通过对学生修改作文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并掌握“终身受用”的能力,这样的作文批改才会让学生真正受益。

纵然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小学习作教学是一块杂草丛生、荆棘遍布的园地,纵然这看似热闹的“作文指导热”诚然荒芜。痛定思痛,我们定要进行思变。正所谓“学有法而教无定法”,教师要转变观念,走出盲区,步入正轨。让作文课堂像诗一样激情飞扬,像诗一样蕴含丰富,像诗一样意境优美,像诗一样清新灵动。

猜你喜欢
缺失指导策略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小学习作复习“五步曲”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