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

2015-09-10 07:22洪秀庄
考试周刊 2015年54期
关键词:生活化数学知识创设

洪秀庄

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该把数学学习与数学活动相结合,让生活进入课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数学情境是发展学生思维、挖掘学生创新潜能的有效途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更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有趣情境,把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枯燥的数学知识给予形象的再现,让学生在形象的生活感受中更容易理解数学知识。“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呢?教师应该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中理解和学习数学。

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由于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教学时不是从认识人民币开始,而是创设出一个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购买学习用品”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到所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联系理解钱的功能与作用。接下来,让学生一人担任售货员,其他学生向其购买自己最喜欢的学习用品。再向其他学生汇报:“你买了什么东西?用了多少钱?找回了多少钱?”通过这样的情境,学生学会了简单的计算过程,体会了多种付钱的方法,提高了对人民币的认识,同时还提高了社交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了“生活化”的意识。

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就要求教师应主动自觉地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这样才能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法潜能,使他们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想办法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及结果,以达到对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满足,获得成功的喜悦感,从而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精神。

如教学“年、月、日”时,出示一道思考题:王玲爸爸要到外地出差了,王玲每天都在家数日子,等着他快点回来,两个月后,爸爸回来了,猜猜王玲一共数了多少天?这里要结合生活实际,考虑到邻近两个月的天数有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出现的答案也是多样的。这样学生就可以从生活中学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解题技巧,并培养其在实际情况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提供充足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在数学生活中的创新意识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数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即由学生把自己要学的数学知识创造或发现出来。就如同只有自己在学游泳才懂得游泳一样,学生只有在探索中才能学会创新,产生创新的欲望。“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才。”这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创新、创造。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当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在教学“分类”时,我利用教室这个学生熟悉的学习环境组织教学。先让学生观察教室里面的物品是如何摆放的,学生讨论:这样摆放合理吗?如果让你们重新摆放,你会怎么做呢?从而引出新的学习内容:分类。通过简单对比,学生立即明白了“分类”的好处。接着再让学生动手去分,去整理,通过亲身实践,进一步体会“分类”的思想和好处。然后让学生完成《分类》后面的一道练习题目,要求把八个人物进行分类。结果学生在讨论中得出很多方法:按年龄、按性别、按衣着、按发型等多种方法。通过这些分的方法,学生就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仅教师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学生学得主动、透彻。最主要的是在一节课的学习中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每个学生都有发挥、创造的机会。

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对“数学与生活”作过这样精彩的描述:“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简洁明了的语言,足可以说明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是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而生活问题又可用数学知识解决。来于生活、归于生活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

就让我们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孩子们每天,每堂课,甚至每一分钟都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体会数学的美妙。

参考文献:

[1]梁万婷.实施开放教学培养创新精神.中小学数学,中国教育学会主办,2001(12).

[2]何绪铜.数学活动课内容设计探微.中小学数学,中国教育学会主办,2001(7、8).

[3]陆洋.数学教学应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小学数学教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7、8).

[4]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生活化数学知识创设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