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新课改下的初中生数学解题现状分析和对策

2015-09-10 07:22蔡林华
考试周刊 2015年54期
关键词:解题能力初中数学

蔡林华

摘 要: 新课改对初中生的数学解题能力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本文在分析初中生数学解题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提高初中生解题能力的方法运用做了简要刍议。

关键词: 初中数学 解题现状 解题能力

一、引言

数学是思维活动的“艺术”,问题是思维“艺术”上的“音符”,数学学习的主要任务是“解题”。教育构建学指出,解题活动是展示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明镜”,学生个体的数学学习技能和数学素养,都可以通过解题活动进行生动、全面的“呈现”。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都提出更具时代性、更具发展性的目标和要求。解题能力作为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解题能力的培养成为其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着力点”。通过近年来的教学研究发现,初中生的数学解题现状不容乐观,或多或少存在问题和不足,急需教师进行深入研析,提出科学对策,推动有效教学的开展。我现分析初中生数学解题现状及改进对策。

二、初中生数学解题现状

一是主动解题意识薄弱。部分初中生面对数学问题,首先表现出来的是“畏惧”“害怕”的心理,习惯于教师直接告知“结果”的讲解活动,缺乏主动探求的进取意识,对教师讲解问题的依赖性较强,面对教师设置的数学问题,提出的解题要求,第一反应是“退缩”,习惯于“吃现成饭”,不愿“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此种情况在初中生中较普遍,也是初中生消极学习情感的主要表现。二是缺乏克难求进精神。许多初中生在解题过程中,遇到难题或困惑时,不能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出现畏难情绪、消极情感,解题活动“戛然而止”,不能以“知难而进”的学习精神,认真研析解题过程,多方找寻解题思路,停滞不前。三是解析思路比较僵化。部分初中生对解答问题过程中形成的解题方法、内在要义理解不够深刻,运用不够灵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部分初中生面对适当“变形”后的问题形式或解答要求时,对已获取的解题方法运用就会变得无所适从,无从下手。二是部分初中生面对同一问题只能从一个角度,利用一个数学知识点内容进行分析、问题解答活动,而不能利用数学知识点之间的深刻联系,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探究,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进行问题解答活动。三是反思剖析能力较低。这是很多初中生解题活动中存在的“症结”,往往将问题解答过程书写完毕就大功告成,而没有“回过头”,认真回顾并辨析问题推导思路是否科学、解答过程是否严密。

三、解决的方法和对策

1.激励引导,增强初中生解答问题的主动意识。情感是最好的“润滑剂”。学生解题的主动性高不高,主要由学生学习情感的强弱决定。初中数学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情感的激励的“导师角色”,从多个方面增强初中生的主动解题意识:一是语言激励。一句肯定话语,胜过“千言万语”。教师要发挥教学语言鼓动作用,善用积极、肯定的教学语言,采用赞赏的语气、期望的话语,引导和激发初中生的学习情感,使初中生产生“共鸣”,从而主动参与解题活动。二是场景设置。教学活动需要一定的教学氛围进行渲染。教师应利用数学教材鲜活的生活实例、直观的图像符号、有趣的数学案例等特性,为初中生创造声情并茂、形象直观的教学场景,引导初中生感知、体悟,产生主动探析的“冲动”和“欲望”。三是现代化多媒体。多媒体教学器材在数学解题活动中的运用,为数学问题教学注入了“活力”,同时也为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提供了“抓手”。如在“二次函数的平移”问题案例中,教师可根据题意,利用几何画板教学课件,通过动态演示的方法,使学生对二次函数的平移问题产生直观认知,产生亲近感,主动参与问题解析活动过程中。

2.方法传授,提高初中生探究问题技能素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传授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是初中数学教师问题课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学生只有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才能实现解题活动的深入开展,解题活动效能的有效提高。因此教师应将传授解题方法策略作为初中生解题能力培养的重要任务,发挥教师的指导点拨作用,采用以教引探、以导促探的方式,围绕如何确定解决问题的途径、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内容,进行深入的引导和指导活动,让初中生逐步认知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使初中生对掌握的解题策略“知其所以然”,从而提高探究问题的技能素养。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将辨析反思渗透到解题活动的“回头看”环节中,指导初中生深入辨析、反思自身在探究问题条件、推导问题思路、归纳问题策略等活动中的优缺点,进而形成正确的解题方法和良好的解题素养。

3.变式教学,提高初中生解析问题的灵活程度。数学问题的发散性特点,为初中生解题多样性、思维灵活性提供了有效抓手和实践平台。初中数学教师应利用数学问题的发散特性,注重变式问题教学活动,设计出形式不一、解法多样的数学问题,开展分析、解答活动,切实和提高他们的解析问题灵活程度。如“当k分别取-1,1,2时,函数y=(k-1)x`

-4x+5-k都有最大值吗?请写出你的判断,并说明理由;若有,请求出最大值”问题解答后,初中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和自身探析,得到解题方法如下:“先求出当k分别取-1,1,2时对应的函数,再根据函数的性质讨论最大值,关键在于要掌握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基本性质,熟知函数的性质。”此时,教师采用变式训练方式,向学生设置“把抛物线y=ax+bx+c(a≠0)向左平移2个单位,同时向下平移1个单位后,恰好与抛物线y=2x+4x+1重合.请求出a、b、c的值,并画出函数的示意图”变式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解析问题活动。学生从“函数的平移”、“函数的图像性质”角度分析探究后,获得解题思路,学生在此变式教学中思维更灵活。

四、结语

解题能力是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综合体现。初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案例教学中要抓住问题特性、学生实际,以及教学要求,实施多样有效教学方式,切实做好指导引导工作,锻炼和培养初中生的探究、分析、解答问题能力和素养。

参考文献:

[1]冯寅.数学解题三个策略——优先、捕捉、挖掘[J].考试(高考英语版),2003,11.

[2]施萍.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J].成功(教育),2011,14.

猜你喜欢
解题能力初中数学
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探讨
浅谈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中解题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