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2015-09-10 22:33陈武明
考试周刊 2015年54期
关键词:历史故事初中历史教学

陈武明

摘 要: 历史故事是初中历史教学的一部分,故事化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它符合初中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主要论述历史故事引入初中历史课堂的必要性和作用,重点论述历史故事引入初中历史课堂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 历史故事 初中历史教学 故事选择

历史作为一门专门研究过去人类社会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学习内容都是过去发生过的事件和出现的人物,在课堂中我们无法还原历史,只能无限靠近历史,这时引入历史故事便是一个有效的办法。所谓的历史故事是指叙述过去发生过的,以人或事件为中心有连贯性能吸引人的事件。历史故事的种类繁多,不仅包括史籍、史料中所记载历史故事,还包括民间故事、文学故事等。历史故事分类若以时间为序可分为古代故事、近现代故事;按论证分类,可分为史实和传说;按中心分类,可分为人物故事和事件故事。故事化教学,就是以故事为主要教学素材,以史料、史籍的搜集、选择,历史经过的回顾、再现、分析、评价为主要环节等多个环节所组成的综合化的教学模式,它是历史学科运用最广泛的教学方法。

一、初中历史学科开展故事化教学的必然性和作用

历史故事是构成历史的主要内容,也是传播历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历史和历史故事,在很大程度上,相通相融。从课程标准的制定,教材的开发和编写,学生的心理和思维水平等诸多方面分析,故事化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初中历史教材的编排大多以通史的模式展现,让学生通过最基础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感知历史、了解历史。初中教材图文并茂,有很大一部分文字都是故事性文字和故事性插图,可以说,初中历史学科开展故事化教学,是基于教材的必然选择。

2.初中历史教学的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初中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性思维为主,学生很难透彻理解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故事化教学是以讲述历史故事为主的教学方法,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能很好地顺应学生的思维特征,符合初中生的心理要求,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知识,增强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并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故事化教学除了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外,还能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优秀历史人物的道德形象对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及良好的品格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比如屈原、岳飞、文天祥等优秀的人物事迹为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美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素材,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初中历史学科开展故事化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故事化教学是多元的教学,并不是简单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学,故事化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历史故事的搜集、选择,历史故事的呈现,以及对于历史故事,或是历史故事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的分析、评价三个基本环节,它是发展学生多元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1.历史故事的搜集

故事化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历史故事搜集、选择,教师要广泛搜集材料,应尽量查阅第一手史料,选择那些真实可靠、有凭有据的历史故事,清楚所选历史故事的来源和出处,做好一定的考证和筛选工作,应尽量选择那些具有针对性、典型性的故事素材,增强这些历史故事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当然,历史故事的真指相对意义上的真,有些历史故事虽然都是虚构的,但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出某段历史时期的基本历史面貌,比如史籍《山海经》的神话故事精卫填海、黄帝擒蚩尤,还有一些经过艺术化的加工、创作而成的文学类故事,比如孟姜女哭长城等,这两类历史故事,教师可以大胆选用、采用。对一些完全杜撰和编造的历史故事,如野史乱史、穿越类故事,要把它们拒之门外。

学习历史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古为今用,以史为鉴,因此,教师在选择历史故事时,应充分注重历史和现实的联系,从中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总结历史的发展规律,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以致用。此外,教师要积极开发口述性史料,如讲述《社会生活的变迁》中改革开放前后生活(衣、食、住、行、用)的变化这段历史,教师完全可以动员学生回家后,听长辈讲故事,让学生了解这些历史事件和这段历史对普通人的影响。

2.教师讲故事的技巧和方法

故事化教学不能照本宣科,切忌把故事化教学变成机械式的朗读工作,要把故事讲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要求教师拥有深厚的历史功底,精妙的语言艺术,以及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努力提高语言魅力,教学语言首先要准确简练,其次要富有感染力和教育力,有一定的幽默细胞,使用一定的体态语言。当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历史图景,学生会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华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教师可以适当补充指鹿为马、谋害扶苏等历史故事,把秦政局黑暗腐朽的史实以故事形式具体、形象地展现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3.历史故事在教学中的运用

教师可以用历史故事导入新课,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插入故事。教师导入新课时,可以用历史故事设置一定的悬念,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进入正式的课文学习。教师在设置悬念的时候应注意尽量与教学内容有关,不要为了悬念而设置悬念,更不能故弄玄虚。如,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一课时,可以这样设置悬念:“为什么开国大典上,要用54门礼炮齐鸣28响?”然后教师明确告诉学生,54门礼炮是为了纪念五四爱国运动,28响是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28年的奋斗历程,这样就自然过渡到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很好地完成了导课任务。

在课堂教学中穿插历史故事,特别是要在教学重难点处引入历史故事,把难点问题变成故事情节,把枯燥的教学内容化为趣味故事,通过故事讲述,深入浅出、轻而易举地化解重点、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讲授洋务运动的破产的根本原因的时候,如果仅仅指出洋务运动只是嫁接西方先进技术,没有触动封建制度等这些抽象的理论,则八年级学生是无法理解的,教师可以插叙邓世昌的故事,透过邓世昌壮志未酬、壮烈殉国的活生生的个体认识那段历史,体会分析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形成相关的历史认知,这种故事化教学方式比起理论的讲述更具有说服力。

4.故事化教学运用中应注意的一些原则

故事化教学能调节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掌握教学重点,化解学习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体教学中,应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和适量原则。

教师要依据学生个体差异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由于学生兴趣的多样化和个体的差异性,学生对历史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老师要认真研究和探索,了解学生倾向什么样的历史故事,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本班学生的兴趣因地制宜地选择历史故事,选择那些有针对性,故事内容的深度与教材内容相匹配的,有助于学生理解教材的有效故事。如果对涉及教学内容的历史故事都不加选择地使用,那么不但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会误导学生。

讲述历史故事是教学的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故事化教学要讲究适量、适度,初中历史一星期最多只有两节课,如果故事插入太多,就无法完成教学任务,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有违历史教学的目的。

总之,引用历史故事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但是,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故事化教学有其优势和意义,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只用一种教学方法是不科学的,要注意和其他教学方法并用,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白月桥.历史教学问题探讨.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于右西.中学历史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历史故事初中历史教学
浅谈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历史故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应用漫谈
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情感的培养策略
浅析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