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的童年不被“打胎”

2015-09-10 07:22洪芹
中华家教 2015年4期
关键词:前男友影视剧成人

洪芹

前不久,福州的一位老师在微博上展示了本班学生的一篇作文。图片显示这是一篇考试习作,题目要求是:“展开想象的翅膀,去童话王国遨游吧!把你想象的童话故事写下来,并给故事起个好听的名字!”

这篇作文名为《王子找公主》,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基本没什么标点符号。文章内容相当惊人,大意是:一个王国的王子和最美的公主结婚了。王子发现公主和一个男生朋友去玩,追问之下,公主说这是她的前男友,而且她还怀了前男友的孩子。王子让公主选择要他还是前男友,如果想和前男友走,他就和公主离婚。想和王子在一起,就要把孩子打了。公主决定跟王子在一起。她喝了麻药,在名医的帮助下,王子通过用棍打公主肚子20下的方式把孩子打掉了。最后王子和公主开开心心地过日子。

不难看出,这个孩子准确地复制了“王子和公主”童话故事的叙事模式——虽然历经磨难,但最后还是会快快乐乐地在一起。但是文章的细节描写却让人大跌眼镜:一个三年级的孩子,脑海中的“童话”居然蕴含三角恋爱、未婚先孕、棍打堕胎。如此暴力、狗血又儿童不宜的“剧情”,着实让大人们惊出一身冷汗。

孩子是如何“创意”出这一切的?是谁让其对三角恋、“打胎”、未婚先孕这些现象如此熟悉,毫不避讳?

网友(香霞仔):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还记得前一阵子在网上很流行一个段子:“《致青春》打胎,《同桌的你》打胎,《匆匆那年》打胎,感觉现在不打胎的青春,都算不上青春。不如电影名取得直白一点好了,《致打胎》《同桌打胎》《打胎那年》。”

我们的青春被电影中一连串的“打胎”给代表了,也就算了,好歹我们还是有点分辨现实和幻想的能力,知道电影创造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只是现在,居然连小学生都对“打胎”“出轨”“小三”了解得一清二楚,这真是得让人反省反省,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三年级小孩?这孩子都看了什么啊!

家长(王女士):千万别让孩子看成人化电视剧

我家孩子虽然才七岁多,但说出的话经常会让我吓一跳。不仅说话相当成人化,和班上女同学对话,都有一股浓浓的琼瑶味。许多电视剧,还有广告,男男女女的事情讲了一大堆,乱七八糟的,这很容易让小孩子过早地步入成人的世界,所以千万别让孩子看这些内容。

家长(张女士):影视剧应该分级,正确引导孩子

我女儿上小学四年级,是个挺单纯的孩子,但现在特别迷一些网络小说、校园小说,里面都有早恋之类的内容。这些文字也不是作家写的,都是一些网络写手传上去的,内容实在不适合孩子。估计女儿看多了,作文里说不定也会出现类似“公主打胎”这样的内容。

我认为影视剧的确应该分级,因为孩子上网或看电视里的影视剧,单看书名、篇名,家长也不能预知适不适合孩子看,相关部门应该管起来,做正确的引导。

老师(南京小学四年级语文老师):家长要跟孩子谈心,不用过多担心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能是看过类似的故事或影视剧,加上对这种事的实质并不清楚,觉得和自己平时的生活不同,很特别,就写了下来。如果我碰到类似的事情,不会张扬,甚至不会让同班孩子知道,而是和家长沟通,看看孩子平时的阅读、上网和看电视的情况,再加以引导。建议家长遇到类似的事情也不要给孩子压力,而是平和地用谈心的方式进行交流。

专家评点 家长要根据孩子的认识能力,因势利导,尽量不让他们迷失在混乱信息里

看到这样的新闻案例,不少教师和父母都会担忧:孩子的发展有没有问题?这样的社会环境会不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什么伤害?孩子会不会早熟?我们能做点什么?

从儿童心理来看,这样的孩子早熟吗?答案显然不是,孩子只是用自己有限的知识和认知在理解他身边最常见的现象、最常听到的故事和映入眼帘的图片与文字。相反,不是孩子早熟,而是成人“希望”孩子早点成熟——我们的教师和父母缺乏起码的性教育的常识,不知道如何和孩子讨论有关“从哪儿来?”“为什么会在妈妈肚子里?”“打胎是打肚子吗?”等一系列和生殖、性有关的话题。由于成人缺乏性教育相关的经验和能力,以及对儿童的心理发展缺乏足够的了解,所以常常会误解儿童成长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幼稚的理解和探索行为,甚至会不知所措,上纲上线,直至“整个人都不好了”。

从价值观来看,儿童是一个社会最基本价值观的感受者和反馈者,正如《皇帝的新装》中说真话的儿童一般,他们没有太多的社会顾虑,很少为了复杂的利益关系伪装自己,他们有时充当的是一个社会最直白的揭露者。这个案例正是如此,孩子对“堕胎应不应该?”无力去探讨,但是他们纯真的眼睛直接反映了我们这个社会事实上越来越开放的性观念和越来越混乱的性关系,成人对此现象的担忧又反映了传统性价值观念的纠结与适应新时代性教育能力的脱节。在这个多元价值观并存的社会,给孩子正确的性教育,让他们拥有健康的身心,这正是我们所欠缺和需要努力的方向。

儿童是环境之子,他们的观念和对现实的认识理解与所接收到的信息有关。在信息和资讯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的孩子从一来到这个世界就暴露在信息的大潮中,他们可能还没学会说话就会用手指刷屏,看动画片就知道卿卿我我,再加上毫不分级的各种狗血影视作品,生活中毫无节操的广告暗示,都让处于吸收知识阶段的孩子囫囵吞枣地把有关性的资讯接受了下来。为了弄懂这些资讯,孩子只能用有限的知识牵强附会地联想,这样就有了案例中“打胎”的童言稚语。

原则上,这样的资讯不会对孩子造成心理的创伤,只要成人能够把握好时机,正确看待儿童的好奇,把握好儿童认识阶段与理解能力,因势利导,用适合孩子年龄段的方式和科学的语言向孩子解释相关性知识,就能使孩子获得成长。

当孩子对两性关系表现出好奇和探索式的言行时,成人不要大惊小怪,不能把成人的不适和无知的压力转嫁给孩子,应该为孩子科学地探索有关人和性的知识创造宽松安全和正常的心理氛围,做到不嘲笑、不紧张、不打击,用科学、理智和耐心帮助孩子拨开迷雾、获得知识的真谛,不让孩子迷失在混乱、肤浅和虚假的信息中。

(殷飞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副教授,南京亲范学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主任)

猜你喜欢
前男友影视剧成人
养大成人
跟着影视剧学育儿
影视剧制作方需提高隐私保护意识
前男友答前女友
开店
戳破泡沫不能只靠自然选择
冻死那个
神奇的太阳
The Doll’s House——成人世界的缩微模型
爱上男人酣畅的呼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