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后殖民主义文化视角下的有意误译

2015-09-10 07:22严厚安
考试周刊 2015年29期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文化观

严厚安

摘 要: 本文从后殖民主义文化视角出发,透视殖民地翻译家通过有意误译,指出有意误译在文化传播和民族身份确立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有意误译 后殖民主义 文化观

长期以来,误译都是被彻底否定的。传统翻译观念认为,翻译应尽可能遵循忠实和对等原则,翻译应亦步亦趋地再现原文精神。但是在翻译实践中,翻译家都在或多或少地进行着有意误译。本文基于后殖民主义理论探讨有意误译。由于权力差异的存在,前殖民地国家尝试利用有意误译,即大幅度改变原文的语言表达方式、文学形象、文学语境等手段对原文有意扭曲,达到反抗前殖民者的文化遗存,改变本土边缘地位,重塑文化身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文化品格和文化精神的目的。通过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中有意误译的结合研究,我们发现有意误译在后殖民主义翻译中不仅是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和策略,而且有着重大意义:读者趋向对现实产生预期作用,使原文获得新生,经济利益趋向及对文化交流产生深远影响。然而我们必须承认,有意误译必须尊重客观知识,以客观事实为前提,这与乱译存在本质区别。

传统翻译观中,忠实和对等被奉为上策,有意误译被彻底否定。但在翻译实践中,翻译家或多或少地进行着创造性叛逆活动。Escarpit于1987年提出“创造性叛逆”,并说:“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1]P135。谢天振教授将这一概念引入中国,并展开了对误译的系统研究。他认为误译特别鲜明,生动地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扭曲和变形,反映了对外国文化的接受和传播的误解和误释。本文从后殖民主义文化观角度探讨有意误译,并试图总结这一现象的实际作用。

一、误译的分类

翻译错误种类繁多。一般表现为:态度不认真,基础知识不扎实,还有的是因为文化障碍造成的等。就本质,误译可分成有意误译和无意误译。

1.无意误译。有观点认为,无意误译是由于译者对原文语言内涵和文化背景缺乏足够了解造成的[2]P153。无译意误可分为三类:(1)译者疏忽大意造成的误译;(2)译者外语能力欠缺造成的误译;(3)译者对源语和目标语文化内涵的理解不当造成的误译。对于无意误译我们不加提倡,而且本文主要讨论有意误译,故无意误译从略。

2.有意误译。有意误译“出于译者的主观决定,它是译者作为主体选择性叛逆而产生的有意误译”[3]P365。它“特别鲜明、集中地反映了不同文化在交流过程中受到的阻滞、碰撞、误解、扭曲等问题”[4]P55。有意误译要么为了迎合本民族的文化心态,大幅度改变原文的语言表达方式、文学形象、文学语境等;要么为了强行引入异族文化模式,置本民族的审美情趣接受能力于不顾,故意用不等值的语言手段进行翻译。假如我们能把有意误译与因粗制滥造造成的误译区别开来,不难发现误译有其独特甚至个人意想不到的意义[2]P79。

二、后殖民主义文化视角下的有意误译

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是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在翻译领域的应用。本节主要阐述原殖民地国家把有意误译作为手段推翻原欧洲帝国主义国家对他们的文化侵略。

1.后殖民主义文化观。后殖民主义文化观从原殖民地出发,解构西方中心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主要研究殖民时期之后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文化话语权力关系,揭露帝国主义对第三世界文化霸权的实质,探讨后殖民时期东西方由对抗到对话的新型关系。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以权力差异理论为先导,借助新历史描写方式观察、研究和解释权力差异语境中译者自觉与不自觉的价值取向、翻译行为和策略选择,认为翻译是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在权力差异语境中不平等对话的产物。

2.有意误译在后殖民主义文化中的体现。西方殖民统治结束后,原殖民地国家竭力摆脱宗主国文化遗存,促使本民族摆脱殖民主义文化束缚,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最具代表性的是巴西的“食人主义”。巴西学者认为只有“吃掉”欧洲,才能找到自我,实现文化认同。如H.Compos在翻译歌德的《浮士德》时,并没有像以前葡萄牙语译者那样将其译为Faustus,而将之译为Deus eo Diabo no Fauto de Goethe(歌德浮士德中的上帝和魔鬼)。《浮士德》讲的就是上帝与魔鬼为浮士德是否会被魔鬼引诱犯罪或下地狱而打赌的故事,巴西当时刚好有一部电影God and the Devil in the land of the Sun。二者不谋而合,原作因此在巴西获得了“来世”。林纾是我国近代翻译史上一位争议较大的翻译家,他的译本充斥大量误译。但仔细比较原著和林译本之后,我们发现,林纾的“讹”里最具特色的成分正是出于林纾本人的明知故犯[5]P201。因此可以说,林译小说中的许多误译常常是林纾有意选择的结果。其原因是大力推介外域小说,介绍新意识、新思潮,以及救世醒民。

3.有意误译的作用翻译时,一些翻译家总是根据具体情况发挥主观能动性解读原著。如林纾在翻译《黑奴吁天录》时,经过审查、过滤,祛除原作中消极思想,将小说变成一部宣扬爱国情操,教育大众的文学翻译小说。虽然这些原殖民地翻译家并没有完全忠实于原著,但通过有意误译,本民族文化特色得到了原汁原味的呈现,原殖民地对帝国主义进行了反文化侵略,建立了新的文化传统并取得与第一世界国家平等的政治和文化地位,最终找到了“自我”和认识了“自我”。综上所说,有意误译成为弱势文化或殖民地国家重塑民族身份,引进外国先进文化的强有力工具。

三、结语

殖民地翻译家为了反抗、抵制帝国主义的文化,试图通过有意误译建立新的传统,从而取得与第一世界国家平等的政治和文化地位。总之,翻译不是把原作的意思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精确复制的过程,而是译者把他对原作的理解、感悟通过综合运用细读、分析、阐释等环节与手段表达出来的复杂、微妙的过程。因此,在翻译整个过程中,译者处于中心位置,始终指导控制着翻译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在此过程中,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理解、表现原意。具体说,就是译者首先分析原诗作,然后传输各种语言信息,最后用译文语言重新组织、建构语言把得到的信息表达出来。这一理解、表达的质量完全取决于译者的文化、政治背景,甚至个人修养与爱好。

参考文献:

[1]杜争鸣.英汉互译原理与实践教程[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2]查明建,田雨.论译者的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2003(1):21-26.

[3]Venuti,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4]周旋久.王维《鹿砦》英译13种[EB/OL].[2011-12-28].http://www.poemlife.com/archiver/?tid-382198.html.

[5]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修订本)[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基金项目:2005年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译员误译自我纠错策略研究》。项目号SK103762015B11。

猜你喜欢
后殖民主义文化观
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
《山河故人》:从民俗符号的颠覆看全球化语境下“文化乡愁”
行走在本土与全球化之间
从后殖民主义解读《藻海无边》中安托瓦内特的身份认同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研究
《智取威虎山》: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融合中的隐忧
心是从来不会旅行的
浅析中国室内设计的文化观
论瞿秋白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基于超越的创造性转化——林毓生之现代中国文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