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巧”生实效,课堂更精彩

2015-09-10 07:22郭修荣
考试周刊 2015年29期
关键词:教学环节高效课堂

郭修荣

摘 要: 本文以初中《语文》课程的常规教学为切入点,以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实效为目的,提出了教学环节中的“七个巧”,并用实际的课堂案例诠释了“七个巧”的可行性。指出“七个巧”不是固定不变的,要根据具体内容,灵活运用。本文重点阐述了《语文》课程教学中的组织艺术和教学技巧。

关键词: 教学环节 七个巧 高效课堂

在大力提倡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情况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个教师所关心的话题。学生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实现的,课堂结构是否巧妙,决定课堂教学成败。因此,执教者必须在课堂结构上进行一番精心巧妙的设计,使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环节都能“一枝一叶总关情”,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真正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巧导课——未见枝叶先关情

导课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准备,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准备。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导课应如桥梁,联系旧知识与新知识。如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导课形式多样,可以开门见山,可以设置悬念,可以创设情境。导课的目的是通过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生形成新知识学习的认知和情感准备。虽未呈现新课的“枝叶”,但课堂教学的“情”已然出现。导课时教师要抓住要点,披文入情。教授《春》时,教师导课:“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提到春,一种和风细雨、鸟语花香、春光明媚、生机无限的景象就会顿时进入脑海。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会不惜笔墨地描绘美丽春景。大家是否还记得杜甫是如何赞美春天的?”(请学生背诵古诗,并从古诗出发呈现春景)“在朱自清先生的眼中,山、水、物、景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细品课文,欣赏朱自清先生眼中的春吧。”教师通过横向、纵向比较,利用相似作品欣赏、感性景象呈现引导学生体验春的美丽景象;采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描绘春景,共情性地引导学生从情感上走进春的画卷,看到春的色彩,听到春的声音,嗅到春的气息,触到春的温度。这样的导课利用主旨句或情感性的词句,让学生在正式学习课文之前就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使学生饶有情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从而给讲授新课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巧讲述——语不惊人誓不休

课堂教学的好坏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教师的讲述语言往往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好的讲述语言就像“一首激情洋溢的歌曲,主旋律一出现,就会把人心抓住,把感情‘吊’起来,欲罢不能”(滕英超编《中学语文教坛风格流派录》),讲述的语言要视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时舒缓徐慢,有时高亢激奋,一般说来,叙述应细致入微,栩栩如生;议论则条分缕析,鞭辟入里;说明要不蔓不枝,条理清晰;遇北凉处,当沉寂;遇激昂处,当迅急……为此,执教者要锤炼语言,追求“语不惊人誓不休”的目标和境界,使自己的语言如钥匙,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似火炬,照亮学生的未来;像种子,深埋在学生的心田。

三、巧提问——讲究预设巧生成

在课堂教学的展开阶段提问是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主要手段,好的提问,能激发兴趣,启迪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感情,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获得课堂教学的反馈信息,使“预设”全能“生成”。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执教者必须精心选择提问的角度,找准由文到意的切入口。如教学《社戏》时,可以提问:其实,在船上吃的豆也是生长在田里的普通豆,去看戏,也不尽兴,但为什么“我”却说“直到现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的好戏了”?这样一问,就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经过多次互动,学生能够较准确、简洁地回答:“从全文看,‘我’怀念戏和土豆的原因,不仅在于戏和土豆,关键在于‘我’那夜和村里孩子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更在于村里孩子和老人的淳朴、聪明、和谐和干练。”这样的互动式问答不仅使学生领会了文章要义,还使课堂变得活跃,使学生们体验到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

四、巧过渡——嫁与春风不用媒

写文章讲究过渡,力求“隐、空、轻”,犹如水中溶盐,葩香暗度。在教学过程的关节点上,教师需凭借一两句穿针引线的话,使整个教学过程衔接起来,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气,自然流畅,不露痕迹。如教《济南的冬天》一文,对景物特点分析时,做了这样的设计:摇篮似的小山如此慈善,还不是济南最妙的景致,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还有,别忘了,济南的别称是——?(泉城),看来,水是不能不写的,那水呢?等等,由于巧妙地设计了过渡性的语言,因此课堂上,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五、巧板书——冗繁削尽留清瘦

板书是教师讲课时在黑板上所写的教学要点,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直观教学手段。好的板书,能给予学生美感,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果说所讲语言是血肉的话,那么板书就是骨骼。因此,我们在板书时要“冗繁削尽留清瘦”,即要做到提要钩去,少而精,对那些可有可无的东西应少写或不写。

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板书紧扣课文中三组人物(鲁提辖、金氏父女、郑屠)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三组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然后用精练的词语加以概括。鲁提辖对金氏父女是一问(为何哭泣),二赠(银两),三救(逃出虎口);郑屠对金氏父女是一占(霸占金翠莲),二弃(赶走金翠莲),三诈(诈骗银两);鲁提辖对郑屠是一耍(戏弄郑屠),二揭(揭露他抢骗金翠莲的罪行),三打(三拳将他打死);郑屠对鲁提辖是一从(顺从),二拼(拼命),三求(求饶)。板书设计如下:

化繁为简,变难为易的板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还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六、巧结语——撞钟清音绕远方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教学应注意结语的设计,一堂课的结语,不仅影响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还会影响前后的联系和学生日后的发展。好的结尾,犹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能使整个课堂教学首尾呼应,和谐完善,能给人一种“撞钟清音绕远方”的感觉。如教《变色龙》时,结尾是这样设计的:作者契诃夫抓住一个“变”字,围绕处理“狗咬人事件”瞬息之间,六次变化来写,深刻地刻画了奥楚蔑洛夫这个反动统治阶级走狗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看风使舵的卑鄙灵魂。“变色龙”似的人物,在我国文学作品中也有,如《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就是中国的“变色龙”,对于这类卑鄙小人,我们要用慧眼识破他,对他嗤之以鼻。这样的结语干净利落,画龙点睛,意味深长,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七、巧练习——似曾相识燕归来

练习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一次运用知识的“再实践”,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条认识的索链上,“再实践”是为了完成认识的新的飞跃。教师把课文内容和词句篇等语文基本知识有重点地编写成适当的练习,引导学生边读边练,以练带读。如复习初中文言文内容时,我根据初中1-6册文言文篇目设计了如下一段文字:“曹刿非肉食者,适齐师伐鲁,请战,以一鼓作气之势,克而逐之长勺;北山愚公,年且九十,率众毕力平险,土石投诸渤海之尾,太行、王屋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有善口技者,摹声酷似,或曳屋许许声,或抢夺声,或泼水声,众妙毕备;南阳孔明,感先帝不以卑鄙三顾之恩,北伐驱驰;陈涉尝为俑耕,会天大雨举大计,身被坚执锐,复立楚国之社稷。呜呼!余观夫古之布衣,心有大志而成大器者,亦实难胜数矣哉!”篇幅虽短,却将文言文复习中涉及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为一体。这种练习设计巧妙,目标集中,学生就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既可以及时运用所学知识,又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巧妙的设计课堂环节,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根本途径,是获取教学最佳效果的手段,在施教过程中,只要我们积极探索,不断总结,课堂教学就能达到较高的审美境界。

参考文献:

[1]郭熙汉著.教学评价与测量[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7.

[2]代蕊华著.课堂设计与教学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9.

[3]窦桂梅著.玫瑰与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10.12.

[4]孙菊如著.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8.

猜你喜欢
教学环节高效课堂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积极性缺失对策研究
实施高效课堂有感
新课改下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