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如何有效解读文本

2015-09-10 07:22吴静媛
考试周刊 2015年29期

吴静媛

摘 要: 阅读教学应培养学生对语言表达、文字的理解力、敏感度和表达力。言为心声,作者常常对字词、句段、篇章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构成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和特点。虽然语言法则千变万化,但语言的完整性、条理性、具体性、准确性,语言的形象感、意蕴感,都有“法”可依,有“迹”可循。

关键词: 文本价值 有效解读 筛选价值

语文教师上课前总要读通课文,分析教材,设计教案,没有不对课文进行细细解读的。既是如此,为何课堂上还存在目标不明、训练不实的痼疾呢?从备课这一环节看,文本细读缺乏有效性是根本原因。有效解读文本读什么?是课文内容还是故事情节?是人物形象还是篇章结构?是文本主题还是语言形式?确定的依据不是个人的“我认为”,也不是教参的“教材分析”,而是语文教育的性质和语文教学的任务。

叶圣陶先生在《关于语言文学分科的问题》一文中说:语文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语言现象,掌握语言规律,学会正确熟练地运用语言这个工具。朱自清在《论阅读教学弊端》中说:“读的方面,往往只注重思想的获得而忽略词汇的扩展,字词的修饰,篇章的组织……只注重思想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

先哲的话无不告诉我们,阅读教学应培养学生对语言表达、文字的理解力、敏感度和表达力。言为心声,我常常对字词、句段、篇章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构成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和特点。虽然语言法则千变万化,但语言的完整性、条理性、具体性、准确性,语言的形象感、意蕴感,都有“法”可依,有“迹”可循。

所以,对于课文独具特色又丰富多彩的语言现象,必须保持一种林黛玉进贾府式的敏感。那么,就小学语文教材而言,我们要关注什么呢?

一、关注文本多方面价值

一是关注语言。文本中那些关键的字、词、句甚至标点都不容忽视。因为好的语言,往往可以冲破常规用法,凸显人物心境,体现作者敏锐的语言感染力。

二是关注写法。小学语文课文采用了多种写作方法,如叙述、说明、抒情、议论等表达方法;想象、联想、对比等表现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夸张等修辞方法。

三是关注结构。这主要指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谋篇布局,句子与句子之间的段式结构两种。

四是关注体裁。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主要有小说、诗歌、散文、寓言、童话等体裁,不同体裁有不同表达风格,其教学策略自然不尽相同。

二、有效解读文本的方法

(一)着眼“整体—局部—整体”。解读文本,应把课文作为一个整体对待,从整体上入手,沉潜于作品之中。如五年级上册《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孤立地看词中每一句话,并没有独特之处,但把它们整体联系起来看,就是一幅其乐融融的乡村生活场景图。因此阅读作品时,切不可局限于作品的局部和细节,寻章摘句,停留在每一词、每一句的意义,而要加强整体阅读,将局部和细节与主题有机联系起来,透过文字表层读懂文章的意蕴和意境,触摸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作品的妙处。

(二)寻找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找准解读文本的有效切入点很重要,“牵一发而动全身”,是避免“散读文本”的好办法。如教学《珍珠鸟》一课,可以抓住课文的最后一句“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引导学生直奔课文的重点:“美好的境界”是什么呢?仅有“爱”就能创造出这美好的境界吗?显然,教师这时应抓住学生的初步感受,引导学生向纵深开掘,体会作者对珍珠鸟“不一般”的爱。有了作者对鸟儿“不一般”的爱,才有了“信赖”,才有了享受那份美好境界的幸运。就这样,教师抓住反映文章中心的句子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理解文章的内涵,避免了支离破碎的讲解。

(三)抓住典型的语法结构进行解读。解读文本的时候,应时时留心作者的语法有无出众的地方。教者要善于抓住这些出彩的重点语句进行品读,而不是对文本词句解读,更不是对句子孤立地解读。如苏教版六年级《半截蜡烛》这一文,作者重在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一个活动过程,而这个过程又是暗嵌在行文之中的。因此,教者应根据重点合理裁剪,大胆取舍,删繁就简。

(四)知人论世,解读作者。解读文本不必一味靠自己冥思苦想,如果能借鉴孟子所提倡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文本解读方法,查阅作家生平介绍、写作时代背景等资料,就可以把握“作者之思”和“文本之志”。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就需要介绍宋庆龄的背景资料,资料补充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宋庆龄的可贵精神及她与樟树有什么相似之处?”“宋庆龄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受到中国人民、海外华人华侨的景仰和爱戴,也赢得国际友人的赞誉和热爱,并享有崇高的威望。”。对于这个知识点的补充,主要让学生理解游人瞻仰宋庆龄的故居时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的原因。资料的补充,很好地填补了学生的知识空白,了解作者所处的特定历史背景。

三、筛选有效核心价值

初步掌握解读文本的方法,就是为了今后设计更合理、更有效的教学内容,可从理念与策略两方面入手:理念上,“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策略上,可以从解读的文本是否具有独到的语文特点入手,结合学段目标要求、教材编排意图和学生现有水平,对文本来个“三看”:

一看哪个语言最能代表这一篇课文的个性特征,这个特征是这篇课文所独有而其他课文所少见的,具有“这一个”“独一家”的特征。二看哪块内容最为核心,具有统领全文的功能,将文本的解读置于单元整体之中,体会了作者的编排意图,就是抓住了单元训练重点,不会偏读文本。三看哪个训练最能迁移,只有把学到的知识在全新的语境中迁移运用,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言语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升。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我们解读文本并追寻意义之际,或许会发觉其意义就在我们解读文本的过程之中。入境始于亲,叶圣陶的“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正是解读文本的精华所在。在教学中,让我们和学生一起寻找文本解读的支点,渗透正确价值观的教育,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走进文本,解读文本。

参考文献:

[1]杨进红,代秀秀.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多元”和“有界”[J.现代教育论丛,2011,04:55-57.

[2]颜建文.浅谈文本解读的多元化与个性化[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8:214.

[3]孙文琴.浅谈文本解读的策略[J].山东教育,2012,Z4: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