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加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2015-09-10 07:22王晓波
考试周刊 2015年29期
关键词:创设课文文章

王晓波

朗读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学任务的一项重要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它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小学语文课文饱含作者强烈的情感,或直抒,或含蓄,或激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朗读教学的策略,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韵味,体会文中的情感,强化语言的敏锐性,这就是有效朗读。同时,朗读对于锻炼口才,加强记忆,丰富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增强对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可见朗读在课堂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课文内容。有时朗读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从而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从而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慢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就无法表达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就无法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无法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必须声情并茂地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2.创设朗读情境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朗读情境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为让学生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我一边用多媒体展示漓江两岸秀丽风景,一边动情地解说:“孩子们,我们已乘着竹筏小舟来到漓江上,面对巍巍青山,悠悠碧波,有没有朗诵家来上一段啊?”影像感染加上言语激励,创设出良好的朗读情境,学生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诵读:“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身临其境地体会什么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另外,音乐情境的创设,也能使朗读增色不少,配乐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屡见不鲜,特别是古诗中经常运用。伴随古筝曲吟诵,“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那种超然物外的意境虽不能言传但能体会得到。

3.熟练朗读,掌握节奏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要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语言连贯、节奏分明、语速适中、语音清晰。通过反复诵读训练,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课堂上,我先将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一般规律告诉学生,然后拿出一个语段,让不一样的学生读,比较其好坏。熟练朗读一定要跳出第一步——正确朗读的束缚,由单个的文字换位到整篇的文章。著名电影演员邱岳峰同志曾写过一篇有关朗诵的文章,他说:“不要去念字儿,而要去说事儿。”

在诗词教学中,学生常常感觉开头难读,所以往往是为了读而读,不能尽快进入意境,读起来生硬造作,这就要加大读的量(次数)。朗读量的加大,定会引起质的变化,这里的质,是指对隐藏在文字背后精义的理解及以后对其他文字的理解。如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是一首词,在学生预习之后,我再帮他们标出重音和节奏:“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然后学生分组试读,再大声朗读,在反复诵读中逐渐掌握节奏,演绎抑扬顿挫的和谐美的音韵。通过重读的字词,学生自然领悟梅花超凡脱俗、不畏严寒、傲雪开放的特点。一篇文章开始时并不一定能理解其深刻的含义,但只要反复地、大声地朗读,使它浮现于学生的脑际,成诵于学生的嘴边,就自然会与他们的生活经验、个人的联想与想象联系起来,使他们思维活跃,慢慢悟其真义。

4.提高教师朗读素养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老师朗读并享受朗读。我们探讨朗读教学的意义,就是要引起老师对朗读教学的重视,课堂上多拿点时间,多想点办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朗读。我们听了那么多的语文课,发现课堂上老师们虽然都很重视朗读,但是很少有教师给学生范读,甚至有的老师一味地要求学生这里读得重一些,那里读得轻一些;这里读得慢一些,那里读得快一些……学生怎么读都读不出味道。其实这个时候,只需老师范读一下,师生就会进入朗读的美妙境界。

如何练出朗读的真功夫呢?不妨看看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备课时是怎样备“朗读”的:“我拿到一篇课文,首先是备朗读,至少读三四遍,上公开课,读的遍数还要多。要求学生背的,我先背下来。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散文要读出意境,诗歌要读出韵味,童话寓言要读出情趣,说明文要读得‘明白’,课文中的人物要读活,不论什么课文都要读出标点符号,等等。总之,要读出语感来。课文朗读得声情并茂了,我才敢走进课堂,因为我可以让学生从我的朗读里去感受、去理解,因为我取得了指导朗读的发言权。”于老师给我们的启发就是用心备好每一篇课文的朗读。

5.抓住重点,品词品句,反复咀嚼

课文中的重点段落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读好”的意识:抓住重点词语读,抓住重点语句读,注意朗读能力的迁移。在读懂的基础上,抓住时机,让学生背诵,课堂充满民主和谐的气氛,这样的教学,对学生是一种促进和激励。

6.多读少讲,以读带说,以说促解

《朱作仁谈朗读》一文中指出:“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朗读时应要求学生做到“三到”:眼到、口到、心到,并保持协调一致,用“心”读;还要带着问题读,做到每读一段、每读一篇都要有目的,不白读。

猜你喜欢
创设课文文章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背课文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