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堇年:把沉重留给写作,轻快留给生活

2015-09-10 07:22王皎
北京青年周刊 2015年27期
关键词:青春文学母亲生活

王皎

16岁,因新概念崭露头角,20岁,完成第一部长篇小说,七堇年早早被贴上“青春文学”,“畅销作家”等标签,少年成名。

但是这些年,她并没有过度消耗早期的知名度和能量,写作速度也并不快,阅读和旅行构成她生活的主要内容。

她说“我外表看着随和、健谈,但其实很内向,很宅。即使旅行,也总是去安静的地方,喜欢乡下多过城市,不需要走马观花。在一个地方住下来,和当地人近近的接触,特别舒服。”

这种方式,可能是她写作的源头活水,她说生活像钟摆,在稳定与行走中摆动前行。

Q:写作之初,是否有一个问题,是你想通过一本书来回答的,这个想表达的问题是什么?

A:这本书更想综合呈现一种生活的状态。每篇文章只是一束灯光,在这束光的照亮下,大家可以看到这三四年来,我生活的变化,也有下笔的逐渐成熟。我一直在行走,在经历,对于故乡的思考常常是在他乡完成的,同样,很多认知,是沉淀之后逐渐体会的。

Q:书中关于行走的很多记录,并不轻快,那种重量感不像一个20多岁的青春姑娘,倒像一个上了年纪的中年人在回溯人生的半场,这是基于什么考虑?

A:我生长在单亲家庭,早熟。十几岁参加新概念写的东西肯定稚嫩,也难免被贴上青春文学的标签,但放在同龄人中,还是一直偏成熟的。一个作家的笔名,就像个行李箱,贴在上面的标签就算撕下来也会有痕迹,只是经历了那么多路程,旅行箱里的东西已经换了很多。我的第一个长篇是《大地之灯》,内容很大一部分来自母亲的素材,关于知青的故事,当时显得野心挺大,现在反而没有那么大野心了,只想把当下年轻人的生活描述的更细致入微,下笔的方式也更克制,没有那么多“辞藻堆砌”了。

Q:有没有刻意去青春化,在你看来青春文学与纯文学的差异在哪里?

A:纯文学也是标签,我也谈不上是,但我的确一直努力去青春化,我更想说,我是成长型作者,生活和下笔都在远离青春期,不然这些年也白白经历了,每本书只要本着沉静的态度,比上一部更成熟就够了。这部作品有5年的沉淀,还好,我不是一个危机感和争夺心很强的人, 我很散淡,去各个国家旅行都喜欢在那里的乡村呆着。我欣赏中国古典文学的精粹,总觉得在山脚下仰望高山的风景就很美好,写作本身是我很享受的事情,很少有人能以自己的兴趣为生,我已经很幸运。

Q:写作成名后,硕士读了传媒,也在体制内的大学工作过,这些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影响?

A:那会是因为兴趣,觉得新闻写作和写相关,后来发现完全不同,甚至可能互相影响,选择了和专业无关的工作,在大学做行政类的工作,算是体验生活,很接地气。经历对一个作者非常重要,不能总在象牙塔里飘着。这也受我妈妈的影响,她是大学老师,非常传统,虽然我大学时代就已经靠写作自立了,但她一直不觉得那是正事。我在学校的工作很认真,但责任感和热爱是两码事,最后还是辞职了。

Q:说得风轻云淡,但文中却细节地提到为了这份工作,和母亲一起“扎到尘埃里”的送礼故事,包括母亲对你的冷嘲热讽,在生活中,母亲是一个怎样重要的角色,你不断的进取念头,有多少是为了自己,有多少是为了她?那么父亲呢?

A:我从来没有避讳谈起自己单亲家庭的情况,父母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分开了,原生家庭对我的影响肯定很大,父亲在新疆,是母亲很不容易带我长大,她性格很强势,对我要求很严格,最开始写东西,她并不认可我,觉得我该好好学习,而写作是不务正业,所以我一直没有因为写作而骄傲过,最开始写东西就是一种倾诉,是母亲的打击和我的叛逆,促成了这个事情,当然,现在已经过了倾诉的阶段,更多是沉淀下来的职业写作。直到大学之后我出了好几本书,她才逐渐觉得这是个正事吧。所以,与上一辈的和解,与亲人的关系,是我写作想关注的主题。她的健康和平安是我第一关心的事情,但坦率地说,我们的沟通依然存在障碍,因为爱总要原谅,母亲有很多不容易,我也不能总在童年的阴影里赖床。

Q:走出对情感的不安全感,也要做好多功课吧?

A:不安全感很强,特别是自己走入情感时,特别能体会原生家庭给你的影响,当然完善自己,是个修行的过程,剩余的人生路是自己对自己负责的。我从小很自卑,虽然别人看来已经很优秀,但我妈总会骂我,我一直生活在亲人的否定之中,我花了很久,才走出自卑的阴影,当然,这个敏感的过程,走出的艰难,对写作却未必是坏事。

Q:走出很艰难,你也在书里讲到自己受抑郁症困扰的日子,在《站者那则》中设定“哥哥”因抑郁而跳楼,对于抑郁,你也有很强的表达欲?

A:从事偏创造性工作的人,抑郁的可能性也会偏大一些,因为他们内心更敏感,这种敏感更像一种“职业技术需要”。我特别想告诉大家的是,抑郁有相当大的原因是大脑的生理器质异常,缺少一种叫五羟色胺的神经元递质。就像缺钙,有的人容易缺钙,你正确补钙就会好一些。很多抑郁病人因为偏见,耽误了治疗,这不是通过“想开点”就能好的。我生病时做了很多功课,但我妈妈很抗拒,她觉得你怎么这样,她不知道抑郁症服药是长期的,断药一定得慢慢减量,不然会有非常严重的反复或后遗症,我呼吁更多的人,用科学的常识来认识这个事情。

Q:自己现在状态如何,情绪如何,你是怎样与自己的内心共处的?

A:大学的时候生病,当时非常难受,生活只剩下一团漆黑,最严重时伴有非常严重的自杀倾向,每过一天都是折磨。但我认真研读过许多关于抑郁症的医学资料,所以可以正确认识这个事,通过药物治疗和主动自我调节,现在已经好了。这个过程下来,我个人感觉,抑郁症越重度的人,有时越看不出来,藏得越深。会导致一个大家都极为遗憾的后果,而这明明是可以避免的,如果亲朋好友多一些科学常识,多一些理解和帮助的话,病人的恢复也更快。我希望通过写作,至少在读者中产生一定的共鸣。当然,普鲁斯特说,“快乐是身体的愉悦,但是痛苦能给我们力量。”我也在很多矛盾中得到了创作的源泉。我接纳自己,我或许就是一个需要以“吃黄连”的态度敏感的感受生活的人。

Q:写作这么多年,觉得七堇年那个不能被复制的特质是什么?

A:真没想过那么多,我甚至觉得写作者没有绝对的独立,任何事情都是有人做过的,只是相对有自己的特点罢了。但在每一个写作者写作的幼年,可能都会不自觉地模仿一些前辈的风格,但是这种过程会过去。

Q:再说说读书的话题,你的阅读启蒙是什么时候,受谁的影响最深?

A:大部头在小学时候就拉了一遍,也看了很多杂的东西,传记,科学,哲学,宗教都喜欢,说影响最深的,我本能的回答是史铁生老师,他是超越作者身份的心灵导师,他一生经历坎坷,是轮椅上的文学家,不仅仅是文字作品,他作为一个“人”,整个人生面貌和对待人生的态度,对我影响很大。

Q:你心中的文字英雄是谁?

A:苏轼。我非常敬仰古代文学,觉得现在再也达不到那个高度了。

Q:如果拥有时光机,可以见到任何人,最希望他是谁?和他聊点什么?

A:还是苏轼,想问他为什么能写那么好,他的词我觉得达到了一种极高的境界,我极为喜欢,经历丰富性情豁达,是有大智慧的人。

《灯下尘》

“汇藏五年文字精华,千呼之作,万唤而来。喧嚣世界,且让七堇年以灰尘般的静默,陪你点灯。”

七堇年:青年作家。代表作《被窝是青春的坟墓》《大地之灯》《澜本嫁衣》《尘曲》《平生欢》。

《杜工部集》

“对杜甫的激赏,始终来自那笔神来绝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绝妙之笔的意境之无穷,并不是因为我恰好身居成都,才如此为之动容。它洁净,释然,是一种极致的宁静而致远,没有我执,没有无明。”

《鲁迅全集》

“ 读鲁迅,总有高山仰止之感。”

《夜航船》

“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奇书之一。包罗万象。”

《古文观止》

“母亲是中文系教授,我自幼便在她的督促下读书。《古文观止》是她要求我全本背诵的惟一一本。时间是最严格的智者,它亲自替我们层层筛选,去粗取精,淘金一般存留了这些国粹经典。《古文观止》中收录的千古名篇,不负观止二字。 ”

《岛屿书》

“一本视觉美感与精神美感兼具的书。”

《海边的房间》

“罗列这本书,倒不是说它可算经典,但我至少认为这是当今中文小说中的沧海遗珠。我很多年没有这种震撼了:面对一本书,一个字一个字缓缓慢慢读下去,生怕要看完了似的,舍不得读太快了,一路直达阅读沸点,皮肤都被烫伤。”

猜你喜欢
青春文学母亲生活
“80”“90”后作家笔下青春文学的成长主题
“白马时光”的市场运作模式探析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我国当代文艺批评的现状、问题和解决之道
——以“80后”青春文学批评为考察对象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