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与作文

2015-09-10 03:45黄贺通
考试周刊 2015年21期
关键词:同音字直接经验秀才

黄贺通

作文教学已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通病,那么病因何在?经过多年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我发现病因是多方面的,而且每个学生各有不同。今仅就“材料”这一方面的病灶做一剖析,并开一方剂以疗之。

首先要说明白的是“材料”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作文最基本的“材料”——字、词。

就好比没有砖瓦木料、没有钢筋水泥,就盖不出高楼大厦一样,没有字词就写不出作文,现在学生欠缺的就是这些。中国文字是很古老的,并且是非常丰富的。《康熙字典》中就收录有四万多个,由这些字组成的词更是浩如烟海,这就使得汉语的表现力极强。试观明清时的小说,如《水浒》、《红楼梦》等,其中人物的语言何等的丰富多彩,何等的风趣幽默,而当代某些作家作品的语言贫乏、苍白,给人一种缺乏文字底蕴的感觉,虽然这些作家试图学古人那样把作品写得高深、诙谐,但总显得似乎是搔首弄姿,华而不实,是故作高深的文字游戏,而且这种游戏时常捉襟见肘。

有人说:现在读十二年出来的高中生还不如过去读三年私塾出来的学生识字多,这话是很有道理的。现在从小学到高中的识字数充其量不过五千个,还不足汉字的十分之一。况且现在教学生识字只教读音,对字的意思避而不讲,尤其是小学,学生学了许多字却不知道这些字的意思,汉语中同音字那么多,让学生怎么用呢?我的同事有一个上小学的孩子,他在写作业的时候,就经常问这样的问题:利益的“利”是哪个“li”?你告诉他后,他又问:“益”是哪个“yi”?如果学生知道这些同音字的意思,也就不会有这些疑惑。有的学生懒于发问,于是找一个同音字写上,至于对不对就由老师判决。难怪现在学生作文中的别字那么多,本来学的字就不多,再有一些不知道意思,不知道意思就不能用,或者说不能恰当地使用,能够使用的也就寥寥无几。字掌握得不多,词汇当然也不会丰富,况且和识字一样,学生对词的意思不求甚解,虽然学了但大部分不知道意思,作文时该用这些词时就想不起来,也就不能使用。我曾对初三学生作文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他们经常使用的字只有两千个左右,经常使用的词汇不过三千个,字词如此贫乏作文怎会不难呢?

“材料”的另一方面含义是指写作的素材。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秀才很有学问,一次,县官给他出了个题目,让他三天内写出一篇文章。秀才急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整天愁眉不展。他的妻子见了,不无讽刺地说:“你做这个文章,难道比我生孩子还难吗?”秀才喟然长叹:“你生孩子虽难,但毕竟你肚子里还有个孩子,我做的这个文章,肚子里啥也没有。”

那位秀才三天后是否写出作文,且不去管他,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没有材料就很难写作文。

我们在教学生作文时,常常强调要选有利于突出文章中心的材料,这样才能写出好文章。既然是要“选材”,那首先要具备许多待选的材料,这些材料怎样获得的呢?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告诉我们:人的认识的获得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从直接经验获得,另一个是从间接经验获得。

再来看看学生从直接经验中可以获得些什么呢?早晨六点半就要起床,在朦胧的夜色中来到学校,接踵而来的是下课铃连着上课铃,语文课接着数学课,下午两点到校后又是上课铃连着下课铃,历史课接着地理课,一阵忙乎,最后上完晚自习后,在夜色中回家。好容易熬到星期六,又被家长禁锢在家中做那些《名师导学》、《单元检测》,或者上各种辅导班、才艺班,难怪学生的作文都是千人一面的“雨中送伞”、“拾金不昧”、“给同学补课”、“帮同学值日”之类的内容。

既然直接经验不能获得写作材料,只有从间接经验中获得,但是学生从哪里获得读课外书的时间呢?各科的作业纷至沓来,向挤牙膏一样把学生的闲散时间挤掉;即使能挤出一些时间来也不能看,家长和老师(语文老师除外)都把读课外书视为“异端”,一旦被发现,轻则训斥,重则被没收。苏东坡《稼说》中有这样一句话:“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不“观”不“积”,又怎么“取”如何发呢?鲁迅先生说:“必须采过许多花那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肚子里空空如也,“文”将安出?

综合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首先要突破以往的教学定式(尤其是小学),在教学生“识字”时,不仅要教给他们读音,还要告诉他们字意,特别是那些学生不能自悟其意的字。通过多读作品丰富其词汇,而且把这些基础知识作为教学重点。其次要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其写日记、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使其材料库充实起来。只要学生真正识字多了,词汇丰富了,材料充实了,写作文也就会水到渠成,有什么难的呢?

猜你喜欢
同音字直接经验秀才
同音字与多音字练习
面向语音合成的藏语同音字研究*
趣读篇
同音字 我会分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1
让同音字辨析不再困难
论生物教学中的“直接经验”形成教学的策略
科技馆展厅内探究式教育活动初探
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例谈
秀才与考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