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教育回归于生活的探究与实践

2015-09-10 08:24侯广喜
新课程·上旬 2015年7期
关键词:生活实践教学策略

侯广喜

摘 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小学品德教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心智不成熟,身体和心理都处于发展的阶段。因此小学的品德教育非常重要。但是现在的小学品德教育比较注重理论教学,很多知识都流于形式,因此教师应促进小学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在实践中促进小学生的道德修养。主要分析了小学品德教育理念,提出了让小学品德教育回归生活的教学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品德教育;生活实践;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程教学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渐渐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以下几个缺点:主要采取教师理论讲解的教学方法,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单纯的理论教学脱离了社会生活,造成理论和现实的脱节;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教学效果不明显。所以,必须改善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小学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和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创新教学理念,把品德教育和实践相结合

回归生活是所有教育的最终目的,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坚持回归生活的观念。在进行理论教学的时候,教师还应该随时关注社会生活中的变化。因为理论源于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教师在进行小学品德教育时,如果采用单纯的理论讲解方式,教学内容单调;小学生就容易对品德课产生逆反心理,失去学习的兴趣。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有教育意义的知识。在进行品德教学时,以书上的图片为例,引进和教材内容相关的小故事,让学生以小见大、由浅入深,逐渐明白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比如在小学一年级的一个章节中,有一个主题活动《健康安全过冬天》,书上的图片和案例都是关于北方的内容,这对于南方学生来说,特别难以理解。当时又正是非典病毒肆虐时期,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完这一章节后,还可以现场教授非典防范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讲解非典病毒的成因。通过讲解非典相关知识,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明白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二、根据学生的特点,确定品德教育生活化活动的主题

儿童的现实生活不仅需要品德教育,还需要生活实践。品德课不仅是一门有意义、有价值的课程,还比较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例如在二年级品德课上,某一单元的主题为“我爱我生活的这个地方”,教师可以通过谈话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讲述自己的家乡。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能加深师生之间的了解,增进全班同学之间的友谊。小学生心思比较单纯,好奇心很重。教师应该合理控制教学的兴奋点和刺激点,将教学内容和生活中的趣事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另外,对于品德课的教材,因为传统的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内容比较简单,只是几张图配上文字,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开发教材,引进一些生活趣味小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例如在二年级上册中,某一单元的题目是《保护耳朵》,教材的讲解很少,只有两幅图画。这时,教师就可以设计一项实践活动:鼓励学生通过调查、实践、视频和交流的方式,了解耳朵的构造,并结合全国耳患病的情况,学习耳朵清洁和保护的知识。

三、关注学生特点,采用科学的方式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

小学生的心思比较单纯,世界观和人生观都和大人不同,因此教师要把品德课程和实践生活结合在一起,且要关注儿童的世界,关注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教师在选择课程内容时,要注意符合儿童心理,避免生硬地用成人视角去看待儿童问题。这样容易激化儿童和大人之间的矛盾。在一年级下册的一个章节中,教学主题是《粮食来得真不容易》。对于这节课程,应该避免单纯讲授理论知识,进行说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超市、粮品铺子参观,了解食品的价格。然后组织学生去农业生产基地参与蔬菜种植的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明白粮食生产的艰辛和农民的辛苦,从而促使他们自发爱惜粮食,尊重劳动人民。

综上所述,小学品德课堂是一个开放性的课堂,不仅需要理论教学,更应该把品德教育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小学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实践,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改善小学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应该采取以下措施:创新教学理念,把品德教育和实践相结合,根据学生的特点,确定品德教育生活化活动的主题,关注学生特点,采用科学的方式引导学生道德发展。只有这样才能顺应新课程教学的需要,促进学生品德素质修养的提高,还给孩子一个健康有趣的品德教育课堂。

参考文献:

杨娜青.把教育的种子植入孩子心田: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回归生活的实践与探究[J].小学教学参考,2012.

猜你喜欢
生活实践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语文教学重视生活实践的 “五个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