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初中信息技术课实施分层教学策略

2015-09-10 07:22周正青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5年12期
关键词:分层动画基础

周正青

时代的发展,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是不一样的,因此自然需要考虑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采取分层教学。分层教学的目的是根据学生发展的差异,教学体现一定的弹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学习差异比其他学科更严重、更突出,主要在于各小学的硬件设备、师资水平等条件差别较大,加之个人兴趣、后天培养的差异,导致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时信息技术基础差异大。那如何在班级统一授课模式下实践分层教学呢?笔者经过教学实践,改变统一步调的教学模式,采用不同的分层教学策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分层是分层教学基础

分层教学法就是把班内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相近的学生组合为一个层次,教师依据各层的学习能力,制定各层的教学目标,设置不同的练习,在学生学习中,教师加强个别指导、分层辅导、异步释疑,达到各有侧重、各有所得、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考查所得成绩是对学生最初分层时的主要依据。随着教学的进行,根据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掌握水平和对计算机知识的运用水平,可将学生分为提高、基础和达标三个层次。提高层是优生,是具有较好的基础及较强的学习能力的能够快速掌握学习内容的学生;基础层是中等生,是能够在规定教学时间内通过自学或合作学习掌握学习内容的学生;达标层是学困生,是需要依靠别人的帮助才能掌握少量学习内容的学生。在一个班级里,提高层和达标层的学生是很少的,基础层学生占了绝大多数。对学生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一个出发点。

例如,在学习制作运动会会徽有关知识的时候,针对达标层学生,要求完成绘制“大海”图形即可,这部分学生自我约束力弱,不喜欢做作业,发给他们课前教师制作好的微课视频,让其模仿体验即可,同时也要求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不做课堂的旁观者;针对基础层的学生,重点抓基础及学习信息技术习惯,要求他们完成绘制“大海”、“红日”图形,完成后他们会发现原来图形恰好也是百事可乐标志,这时成功的喜悦感和联系生活发现并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成就感会油然而生,对后续学习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对少数提高层的学生来说,教师主要是致力于引导学生在自学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个体的学习习惯及创新能力,努力实现提高性目标,要求他们绘制跑道,完成运动会会徽制作,拓展制作“三色”运动会会徽。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不要把步骤规定“死”,尽量做到“活”,让学生尽情地发挥,并给学生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积极性。各层需要达成目标如下:①达标层目标:知识目标为体验,技能目标为尝试,情感目标为参与;②基础层目标:知识目标为了解,技能目标为模仿,情感目标为体验;③提高层目标:知识目标为理解,技能目标为独立操作,情感目标为领悟。

由于分层教学课堂上学生的活动面宽,各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积极、自觉、主动的。而且,分层教学没有放弃被传统教学“遗忘”的学生。这些学生因为学习落后,没有学习的动力,对教师感到陌生、畏惧。分层教学使这些学生不但可以学到知识,还会因为教师的关注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任务分层是分层教学载体

实施分层教学法,在对学生分层后,还要认真设计分层任务。任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好坏及整堂课的教学质量。任务的设计对于达标层学生,应强化参与;对于基础层学生,应强化基础;对于提高层学生,重点在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学会多观察、勤思考,通过任务练习,诱导他们向创新拓展层转化,对于班级中个别程度相当好的学生,可设计一些实战性、挑战性强的学习内容。

例如,笔者在教授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由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编写的《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活动三“轻轻松松去郊游”中,设计任务如下。

达标层任务:观赏动画作品,尝试完成一段路径动画制作。①观看教师制作微课视频;②模仿微课视频操作蝴蝶飞舞路径动画;③保存提交作品。

基础层任务:完成教材中的作品。①制作蝴蝶飞舞路径动画;②制作宠物狗追逐动作渐变动画;③保存提交作品。

提高层任务:完成自己设计的作品。①完成基础层的全部操作内容;②将宠物狗追逐的两段动作渐变动画改为路径动画;③试绘制树叶、花瓣等元件添加到场景中;④制作出个性化的作品之后,让组内同学欣赏并给自己的作品提出不同的修改意见,然后继续完善自己设计的作品;⑤保存提交作品。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当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灌输的过程。任务的分层能够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从而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同时任务又具有弹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操作能力和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操作。

再如,教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活动四“添加控制代码”这节内容时,当学生们得知添加控制代码的本质是程序这个事实后,有些学生就提出“我们能在这里直接把程序写进去吗”之类的问题。课后,笔者注意到教学中的一个事实:那就是关于添加控制代码这一课,往往是教师介绍到这个知识点就会嘎然而止,打断了部分具有“超前”思想的学生的思维。因此,笔者在下一个班讲授之前,重新调整了教学内容的进度,先用一节课介绍“程序”,再来讲授“添加控制代码”这节内容。这样一来,一旦有学生提出此类问题,笔者就顺势抛出一个任务:如何修改其中的程序?那么对于达标层学生,他们至少知道“程序”是怎么回事,知道笔者提出问题的缘由是什么;而对于大部分基础层学生,他们会在源程序上做修改;而对于平时参加信息奥赛的提高层学生,他们会重新编写出一段程序。由于教师在备课时,事先估计了在各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做了充分的准备,使得施教更有的放矢、目标明确、针对性强,使每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确立适当的目标,提高学习效率。良好的学习氛围也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动态管理是分层教学的保障

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能力发展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知识层面、小组的搭配,要动态地进行把握,视发展情况及时调整学生所在的层次,以适应他们学习水平的变化,每半个学期调整一次,鼓励学生由基础层向提高层迈进。对于一些变化特别快的学生,甚至可以一经发现,立即调整,以激励其不断地竞争向上。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的分层策略如下:学生由正副课代表两名、小组长四名、四组(A、B、C、D)组员组成。课代表由提高层成员选出,小组长由每组学习程度好、总能优先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层成员选出,每一组成员由达标层、基础层和提高层学生组成。半个学期结束,结合课堂提问、组内组间互动、课堂评价、批改提交作业等分层教学活动环节,教师基本完成两个单元的教学活动。每组学生又可划分为三类层面:A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操作程度好,自主学习能力强,创新能力强;B类学生,能认真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操作程度一般,创新能力一般,通过鼓励能竞争向上;C类学生,喜欢计算机,但不喜欢完成作业,需教师多关注。半学期后,就可根据实际情况,优秀组长竞选课代表,优秀组员竞选组长,再进行组间组员的再优化重组。此间,若发现表现特别突出、进步明显的学生,直接作为“特长生”选拔为教师的小助手,协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和辅导需要帮助而教师由于时间关系又顾及不过来的学生。这样做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确保每一位学生都有所进步。

综上所述,通过笔者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科学有效地异步分层教学,避免了教学“划一”的弊端,建立了一个宽松但又有相互竞争的学习环境,既能激励学有余力、学有专长的学生超前发展,又能创造条件,鼓励促进学习基础薄弱,学习上暂时存在困难的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得到相应的发展;既实现了“人人成功,个个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又达到了提高全体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目的。

猜你喜欢
分层动画基础
基于分层教学下的高中数学“让学”策略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基于分层的FCM算法在医学图像分割中的应用
基于分层的FCM算法在医学图像分割中的应用
最憨厚笔记 夯实基础就是要一步一个脚印
揭秘油画动画 逐帧堆砌的精致艺术
基于“学为中心”的分层作业的设计与思考
拨乱反正 夯实基础
动画迷,变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