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信息技术促进高中数学课堂的有效生成

2015-09-10 07:22高志英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5年12期
关键词:教学资源高中数学信息技术

高志英

摘要: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分别从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进行补充、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预设、结合实际生活激发学生思维三个方面对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生成性课堂中的作用进行了阐述,旨在促进高中数学课堂的有效生成。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数学;生成理论;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12-0128-02

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从“生”到“成”获得个体知识的过程,教师一方面要期待教学生成的有效发生,另一方面要捕捉利用好生成性资源,进行生成教学,以期形成新的生成点,持续生成,使原本枯燥单调的课堂变得积极活跃起来,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进行补充

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展现出了特有的思维轨迹和情感态度,只有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成教学的生成。利用多媒体对教学进行补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直观性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关联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例如,在学习有关三角函数的内容时,教师要求学生举例说出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哪些有关三角函数的应用。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大家知道三角函数在体育方面也有运用吗?”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利用计算机里的绘图软件画出一个从一定角度飞跃出去的铅球。对推铅球这项体育运动而言,它除了要具有一定的力量以外,还需要在一定的角度内进行扔掷(如图1)。

学生A在看到这个展示图以后回答道:“篮球、足球、排球等的扔掷都具有特定的角度。”学生B说:“在不同位置进行投篮的时候篮球肯定有不同的出手角度,而足球却是根据守门员的死角范围来确定足球射出的角度和轨迹。”这种绘图软件对教学的补充使平时不喜欢体育的女生都加入到了课堂的讨论之中,而课堂中的教学资源也在积极的互动之中得到了丰富。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预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已并不少见,然而在多媒体教学中,很多教师并没有注意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件的制作中将内容详细化,导致学生不能进行有效思维,利用多媒体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成了一句空话。因此在进行教学预设的时候,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只有掌握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准备课件时才能知道学生在什么地方会产生疑问、在什么情况下会提问等,在准备课件的同时,教师需要给学生留下一些思考的空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培养学生交流和探究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一课的内容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课件展示抛物线反射镜与汽车前灯的关系(如下页图2、图3、图4)。

学生在学习这节课内容的时候,可以得到一些灵感。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学习,并在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在一个又一个的疑问中,推导出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因此,只有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进行有效预设,数学课堂才能变得积极活跃起来,教学资源才能得到有效生成。

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营造教学情境,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从而促进课堂资源的有效生成。

例如,在学习《向量的线性运算》这一课时,为了发挥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可利用视频向学生展示人们在顺风和逆风的时候骑自行车的区别,利用图片展示人们在河水中划船的时候逆流而上和顺流而下的区别。这些内容的展示让学生认识到向量计算的特点。之后,教师可设置问题:如果在知道水流速度的情况下,想要笔直地划船到对面应该设置什么样的角度?学生对此问题进行探讨,这样一来,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能够进行积极的互动交流,其主体地位得到了确立。

参考文献:

[1]杨雪军.对高中数学课堂生成资源的探讨[J].中学生数理化,2013(11):62.

[2]宋丽萍.多媒体在高中数学课堂的应用[J].数理化学习,2013(8):43-45.

猜你喜欢
教学资源高中数学信息技术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开发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新型教学资源在综合课程中的应用
新型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
高中数学数列教学中的策略选取研究
调查分析高中数学课程算法教学现状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