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让阅读教学更丰满

2015-09-10 07:22金坤荣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于勒菲利普叔叔

金坤荣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小说通过精妙的细节描写,展现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笔者在阅读教学中,抓住其中的细节描写,由表及里,以一当十,促使学生在丰富的阅读体验中,把握作品的神韵,收获心灵的愉悦。

一、抓住细节,理清故事情节

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细节描写有如散落在文本中璀璨的珍珠,俯拾皆是。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程红兵在进行该文本的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阅读,找出课文中的人物是怎么评价于勒的,是如何称呼他的。学生寻找到文中对于勒的称呼五花八门,大致有:全家唯一的希望、全家的恐怖、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那个人、这个家伙、贼、那个讨饭的、这个人、这个流氓……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引导学生对这些评价进行归类、思考:这些分别是人们在什么样的情形(环境)之下称呼于勒的?当时人们对于勒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态度?学生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纷纷阐发了阅读的发现、思考的感悟——于勒糟蹋钱,成为“全家的恐怖”;于勒在美洲发达了,成为“希望”;于勒来信说“赔偿我父亲的损失”,和我们“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他成为“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沦为穷水手时,于勒成为“贼、流氓”……在品读和揣摩称呼细节的基础上,程老师引领学生梳理了故事情节:于勒要赔钱——盼;于勒占了钱——赶;于勒有了钱——赞;于勒没了钱——骂、躲。可见,本课教学中,由称呼的细节,发掘了内在的情由,进而理清了故事情节。

笔者在教学本课时还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两个细节:一个是星期天全家到海边栈桥散步,父亲说那句永不变更的话;一个是两位先生请两位打扮得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学生在分析研讨后,深刻把握了这两个细节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前者主要是设置悬念,使情节发展更有吸引力;后者这一细节牵动了菲利普的虚荣,使他也产生了请家人吃牡蛎的念头。而正是由此才使菲利普与于勒进一步接近,并认出于勒,使情节发展急转而下,同时也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

如果说曲折起伏的情节是小说强而有力的骨骼,那么作为血肉的细节,可以使小说情节逐渐丰满起来。小说阅读中,只有抓住细节,才能较好地了解故事,把握情节,阅读学习也能由此把握门道,渐入佳境,“欲穷其林”。

二、抓住细节,体会人物感情

笔者在文本教学时,抓住细节,引导学生反复品读、玩味、赏析。当学生读到:父亲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他们很自然地将重音放在了“出大乱子了”几个字上。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对语言文字轻重缓急的处理直接传达出他们对文字的理解和对情感的把握。“低声”这样一个细节,引发了学生对人物形象进一步推敲,对内心世界的仔细揣摩。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体会到父亲担心自己的弟弟又要来“吃”他们时的极度恐慌的内心世界,感受到父亲胆小怕事的人物形象。同样,文中母亲在希望破灭时又会有怎样的心理和感情呢?认真分析她为什么“吞吞吐吐”,为什么“哆嗦”,为什么“突然暴怒起来”。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抓住了这三个细节,理解了母亲从“不愿相信是真于勒”到“看清是于勒”再到“证实是于勒”时的种种复杂的心理,深切体会到母亲的发财美梦成泡影时的旧怨新仇一齐发作的情形和她那自私冷酷、唯利是图的性格特征。

细节描写的特点是“细”,正是因为“细”,才能在一举手、一投足、一微笑、一蹙眉中情感毕露, 在一声叹息、一句独白中个性尽出。推敲这些细节的过程,其实就是阅读主体咬文嚼字、揣摩情感的过程,是个性体现、智慧展示、精神张扬的过程,是让思想得到深化、情感受到熏陶、能力得到培养、知识有所收获、思维不断发展的过程,更是积累、内化和提升的个性化阅读过程。

三、抓住细节,挖掘内在深意

著名教育专家李振涛先生曾说:“知识不等于智慧,知识只能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智慧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的学科,它既能传递知识,又能以丰厚的人文涵养,带给学习主体无穷的智慧和快乐。

笔者在教学中分析若瑟夫这一人物时,指导学生抓住文中的一个心理描写细节——“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让学生思考:这默念的三句话,意思有什么异同?为什么要重复写?这里表现出“我”的什么心理?学生诵读体味语言,对它有了深度的理解:从字面的人物关系看,“我的叔叔”也就是“父亲的弟弟”,意思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排列的顺序,却是很具匠心的,最后重复“我的叔叔”,其中又加上一个“亲”字,反映了“我”对处于贫困的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及不满。这是一句饱含讽刺意味的心里话,一个“亲”字在平常之中更显示出特别的深意。

又如小说结尾,“我”去付了钱以后,母亲责怪“我”多给了10个铜子小费,父亲“使眼色”制止母亲,“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这个句子也颇有深意。引导学生推敲一下:“使眼色”是一个含蓄的表达,到底是什么意思,表示什么内容呢?“大家”是哪些人,为什么都不再说话?他们的内心平静吗?各自可能在想什么呢?这些内容文中没有写出来,教师却可以引导学生去挖掘句子背后的内容,从而把握菲利普夫妇从希望的巅峰跌落到失望的深谷的心理变化过程,同时,也能隐隐地品味出“我”对父母势利冷酷的不满以及对叔叔的同情。

实践证明,语言是作品思想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也是读者领悟作品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桥梁。课文学习只有尽情玩味揣摩语言的细节,走进文本语言深处,才能“倾听”声音,“触摸”情感,读出新意,读出深意。

四、抓住细节,生发联想探究

《我的叔叔于勒》结尾写道:“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回来的时候,我们改乘圣洛船,以免再遇见他。”课文到这里戛然而止,给我们留下了空白。教学时,我们可以据此联探究:句中“紫色的阴影”到底是指什么?有么深刻含义呢?——是指哲尔赛岛?是隐含菲普夫妇的心情?是隐含若瑟夫姐姐的婚事变化是隐含于勒后来的命运?对这个细节的浮想联翩探究思考,有助于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有助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也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性维。

又如文中有一细节:“这封信成了我们家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给他看。”笔者让学生体会句子,品味两个“拿来”的含义;同时让学生观照自己:自己有没经历过这种炫耀的事情呢?当自己小时候取得点成绩、获得几张奖状时,自己是把奖状收在屉中默默放好,还是把它贴在墙上,家里一来人,就拉着来人看奖状呢?两相对照,深切体验更能理解文中的两个“拿出来”真实地表达了为这封信带来好运而急于炫耀的情绪。在解读基础上,我让学生展开联想,通过细节描写进步刻画菲利普夫妇的内心世界。有学生写道:“利普先生郑重其事地宣读着眼前的信,口中蹦的每一个字都仿佛在昭示:‘你们快来看,我的弟多棒呀!’而此时一旁的菲利普夫人则是扬双眉,故作镇定,但眼神中却分明流露出一种以掩饰的喜悦和焦急,他们恨不得眼前的信能下子化为一沓沓厚厚的纸币,他们恨不得鸡犬天的日子能火速光临……”可见,在阅读教学中由细节描写引发联想,能够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活跃教学气氛,使学生获最真切的阅读感受。

巴尔扎克说:“唯有细节才能组成作品的值。”因而,阅读教学中,抓住和理解文本中的细节才能帮助学生与文本、作者进行互动对话,把文本思想内容,理解人物性格特点,引发沟通鸣,获得感悟思考。在语文课堂上,唯有抓住节,才能像最辛勤的蜜蜂一样酿成最甘甜的蜂蜜才能使阅读教学更加丰满起来,灵动起来。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一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于勒菲利普叔叔
长腿叔叔的三次长高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为什么不能蒙着头睡觉?
自己的歌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想
大笨熊巴纳比
熊叔叔
熊叔叔的生日派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