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边城》看沈从文的人生追求

2015-09-10 07:22王仲雷
考试周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边城

王仲雷

摘 要: 沈从文在故乡的河流中发现了整个人类,在河流中映见了整个人生。他对人类、对生命、对宇宙的体验通过《边城》在湘西的群山中那一脉静谧的水边达到了上下通融、与万物契合的崇高境界。作品阐释了人生之美,诠释了人生之纯,呈现了人生之憾,更渗透了理想化的生活构建。他希望通过作品重建理想王国,希望从道德视角出发,重造我们民族的品德,为湘西世界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 《边城》 人生之美 人生之纯 人生之憾

“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是沈从文的理想中的人生,是他用《边城》演绎和诠释的人生态式。这种人生的构想基于他故乡真实的生活,同时渗透着理想化的生活构建,亦真亦幻,以清丽的文笔和优雅的意韵为我们展示出一幅陶渊明“桃花源”式的生活画卷,令人对那种寓言式的返璞归真的生活与人生充满无限的向往。

一、《边城》阐释了人生之美

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既是故乡的缩影,又是他心中构想的优美的生活生态。他对恬美纯净的自然有独到的偏爱,他在给三姐张兆的信中这样说:“这几天天气很晴和……我站在船后舱看了许多的水,我心中好像彻悟了一些,同时好像从这条河中得到了许多智慧……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这表明了他对故乡的爱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自然状态,把自然与人文都融聚到了博大的人性之爱里。

边城茶峒青山环伺绿水缠绕,弓背的溪流弓弦的山路,河床是大片的石头,“静静的水即或伸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皆可计数。”

如此成美的自然境致,比之避乱桃花源更令人感动,更叫人心驰神往。桃花源之美更是“人事”引起,茶峒来得更纯粹,更自然,更合于生活的本色。

固然,我们并不排斥沈从文在自己的作品中幻化了自然人格与精神人格,使作品更趋于理想化,但这种理想化并不损伤边城茶峒带给人的神往,反而使边城的生活生态更和谐更融洽,这种“美”恰恰超越了生活真实的艺术真实。因为艺术的真实化,所以边城才具备了高于生活真实的美感。

二、《边城》诠释了人生之纯

沈从文《边城》里“纯”是从人情的角度发掘的。谈及人情,当然应该先了解风土与风俗。我们且不谈沈从文故乡的风俗,单从文本本身来看,小说展现的风俗极为健康、极为自然,完全能称得上人性纯粹的写真。如特殊的地理经济特点:“船下行时运桐油青盐,染色的榈子。上行则运棉花棉纱及布匹杂货同海味。”这种特点导致的特殊风土人情中“女人身上的交易”最为独特,虽言交易,但用情之真令人瞠目,“痴到无可行容”;再如迎亲送亲的风俗,全都欢欢乐乐喜气洋洋,即便是路过,也有人跟着送出好远;最“煊赫”的就是那端午时节的划船捉鸭的竞技,那竟成了茶峒乡俗中实证英雄诞生的方式,没有轰轰烈烈,也不需要惊涛骇浪,茶峒人一方面享受节日的喜庆与欢乐,另一方面寻找自己心中的勇士英雄,表达对他们的敬意与自豪。

纯朴的风俗默化了醇厚的秉性。这儿的人诚实、勇敢,“也爱利,也仗义,同一般当地人相似。不拘救人求物,却同样在一种愉快冒险行为中,得到十分敏捷勇敢,使人见及不能不为之喝彩”。虽也为利,但更有情趣的是冒险的快乐与英武的展示,观及之人也不是欣羡其获利,而是为其敏捷与勇武喝彩。甚至如顺顺这样的掌水码头,如此身份的人也是如此,“凡帮助别人远离患难,偏是人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能把急人之难当做自己无可逃避的责任是茶峒最经典的民风。沈从文并非一味用自己的理想美化心中的“家乡人”,他也认为他们“爱利”,也承认他们讲究“人事”,但正是“爱利”才使得茶峒生活显得尤为自然健康,没有这些反而显得做作。在这里,沈从文把想象中健康自然的人生与生活中真实的人生完美地糅为一体。

《边城》的“纯”还远不只是这些大义大勇之纯,微善小义的日常动随处能见:或行止所及,如爷爷弃世后翠翠得到的帮助,船总顺顺赠儿子的“战利品”和粽子给翠翠和爷爷;或情感所系,如爷爷在世时对翠翠的养育,爷爷的朋友端午节时替他看船;或秉性天然,如翠翠“从不想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等等,越是日常越能表明茶峒生活的纯的普遍性。

三、《边城》呈现了人生之憾

在湘西这一充满原始生命形态的乡村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平静而恬美。就是在这种其乐融融的生存状态下遗憾悄然而至,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翠翠耽于梦想,不敢大胆表露情愫,使得她与傩送的爱会合无缘;英俊能干的傩送的迟疑逃避,伤害了天保大老,导致他更不敢面对现实;淳厚质朴的祖父迂阔善良使翠翠陷入了孤寂的绝境;个性豪爽的天保因成全弟弟而葬身茨滩;洒脱慷慨的顺顺的专横迷信使得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没有了宁静的栖息之地。

“20年来的内战,使一些首当其冲的农民,性格灵魂被大力所压,失去了原来的质朴、勤俭、和平、正直的型范以后成了一个什么样子的新东西。”这句话透析出现代文明渗透到边远偏僻的湘西,使得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与淳朴善良的民风受到动摇,难以维系,他内心感到极为孤独,他企图用湘西世界保存的那种自然生命形式作参照,探求“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造”,探求人的重造这一过于沉重的题旨。

四、《边城》有着非常清晰的人生社会理想的追求

沈从文用理性的人文的反思挥舞人性化的大旗,省示人们构建健康自然的人生生态,从中体验人生的优雅与美好,领悟人性的圣洁。他期待着将“这种理想化的生命形式”保留些本质在年轻人的知里或梦里,重造我们民族的品德,并深刻地揭露出与《边城》相对应的,正是那个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文明社会”。希望通过民族的改造重建理想王国,他希望从道德视角出发,为湘西世界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注入新的活力。

猜你喜欢
边城
边城
《边城之材幽之地》
《边城之隔江望秋》
孔雀真丑
《边城游记》
不听劝告的黄雀
不听劝告的黄雀
由副文本窥探沈从文《边城》的创作
极边城暖
大庸边城的蛮与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