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师的有效性教学行为

2015-09-10 07:22李玉田
考试周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教学行为注意问题

李玉田

摘 要: 作者在新课改的实践基础上就“教师的有效性教学行为”提出看法,包括宏观策略、具体实施、应注意的问题三个方面。

关键词: 教学行为 宏观策略 具体实施 注意问题

语文学习是学生在特定学习情景中,通过发现问题、质疑探究、表达与交流等性活动获得知识的过程。老师在其中起到宏观掌控的作用。

一、宏观策略

(一)教师的教学行为的改变。

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数事实证明,“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学习的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兴趣。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

2.培养学生思维方法。

(1)打破定势,反向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善于指导学生从习惯性思维模式中跳出来,打破思维定势,试着进行反向思维,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事物,从中发现问题。

(2)曲设情境,发散思维,启发学生梳理问题。曲设情境,广开言路,多向思维,使学生在思维的发散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曲设情境时,一定要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拓宽思路。

(3)挖掘难点,拓宽思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探究式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捉住疑难点,引导学生探究性思维,让学生发现和探究疑难、突破疑难,然后陈述出来。

(三)教学评价中增加学生创新比重。

教师评价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塑造有很大作用。提倡探究性学习方式,就要在教学评价中,突出学生探究性学习成果的独创性,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创新的比重。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品尝到探究性学习的甜头,重视这种学生方式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具体实施

(一)把课堂的某一部分交给学生,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1.下放导语权

每一节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活动,要求学生设计本课导入语。在学生激情的引导下,所有人都把目光聚焦到这篇课文上,接着,教师乘势上课。

2.下放教学字词权

上新课前,布置学生认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障碍。学生实际上已经在课前很好地按要求掌握了对生字词的学习。教学新课时,让一两个学生教学字词,着重理解多音字和形近字,实际上是组织一次对生字词的巩固练习,对难检字进行识记,再组织字词竞赛。

3.下放提问权

把提问权交给学生,是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条很好的途径。可以先让学生充分熟悉教材,再让学生提问,这样,他们提的问题往往会有针对性。

(二)把课堂交给学生,锻炼他们驾驭课堂的能力,以此提高组织及逻辑思维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能力较强的有特长的学生主讲他们喜欢的课文。在这之前,一般要对上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参与备课,查找资料,提供需要的教学参考书,等等,学生还可以向教师询问与上课有关的问题。总之,为了上好课,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意愿,大显身手。最后,学生把自己所讲的内容,以提纲形式整理下来。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锻炼他们的各方面能力,真正在乐学中提高能力。

三、应注意的问题

(一)语文教学不能一味追求活跃而忽视基础。

新课改以来,“课堂气氛活跃”成了评价一堂课的教学质量的标准,为了避免课堂上出现冷场,一些教师在教学时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我们既要从表面上看课堂是否活跃,更要从基础知识入手,语文基础知识是语文的基石,没有基础知识的训练,语文教学的创新发展就失去了意义。活跃的课堂气氛固然重要,但并不是最终目的,我们应把静态的语言语言文字训练转化为动态的实践活动,这样就能使语文训练与人文精神的熏陶融为一体。

(二)语文课堂上不应过于强调个性而忽视有价值的合作学习。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语文课堂教学中,提倡教师发扬学生个性,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的表现。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过于强调学生的独特体验,对学生的回答大力表扬,没有否定之词,这样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我认为课堂上应给学生一些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小组成员积极参与,从而达到真正的学习目的。

(三)语文课堂上不要过于重视讨论探索而忽视背诵积累。

过去有一阶段将背诵阅读,视为死读书,读死书,被课堂抛出。学生根本就没有读背之实,没有积累就没有运用,没用大胆的读背,就没有语文素质的提高,我认为只有多读,多背才能培养语感。

语文教师要善当“教练”而不要当“保姆”。其可贵之处在于敬业,爱才,精于点化学生。

本文是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2012年度课题《“高效课堂”中语文教师的有效性教学行为研究》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教学行为注意问题
水中BOD5分析应注意问题解析
试论水利水电大坝工程的施工技术及注意问题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与教学行为
探析如何优化高中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