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质量,从培养兴趣开始

2015-09-10 07:22石月红
考试周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竞争同学活动

石月红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保证,唤起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它促使学生追求知识的奥秘,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动机驱使下全神贯注地积极思考,把学习当做乐趣。

一、把握情感,激发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这是学习活动的内驱动力,通常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应从他们的心理特点出发。首先,把握师生情感。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能够影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倾向性。由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关爱每位学生,把教学过程作为向学生倾注爱的主渠道,让每位学生都能够从教师亲切自然、和谐关爱的言行中,体会到对他们的信任与关注、激励与期待,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其次,把握生生情感。友好合作、互相尊重、彼此支持、共同进退的同学情感,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催化剂。从同学们尊重的表情读到认可、鼓励与崇拜;同时,无论谁有小的进步,教师都及时给予肯定、赏识与鼓励,届时也引导其他学生给予相应的支持与鼓励,把真诚的关爱撒向每位学生,让他们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从而擦出兴趣的火花,激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巧用手段,提高兴趣

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应试教育使得很多孩子认为数学是枯燥无味的。一提起数学课,仿佛就是无休止的计算。其实,数学应该是小学阶段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有趣的学科。因为它不仅有工具性,而且有较强的人文性,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巧用语言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亚尔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交往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言语交流,教师的数学语言形象化、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正确传授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如学习《小数点搬家》时,认识小数点的重要性,我不是依赖教材的安排,而是引导学生“小小脑袋要搬家,走到哪搬到哪,别掉了脑袋瓜”。学生津津有味地念起来,不再丢了“小脑袋”。

2.巧用竞争

有比较就有区别,有竞争就有动力。孩子天生就争强好胜。每位学生都喜爱与他人比较,从而凸显自己的能力与地位。教师可以借机取巧,充分利用各种竞争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小组竞争。比如,当你正其乐融融地讲解某个知识要点的时候,个别学生不专心听讲了或者做小动作了。这时,教师不是用责备的目光和话语,而是可以借机引导:“老师真想看看现在哪个小组最认真听讲哦!”全体学生顿时直起腰杆,目视前方,集中精神起来。在《分数混合运算》的巩固练习环节,有三道计算题,我采用小组派代表参加板演比赛,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看哪个小组最早准备完成。台上的同学认真板演,台下的同学做完就给台上的同学鼓劲,台上台下融为一体。这种和谐的小组竞争,让课堂气氛轻松、融洽、愉悦起来,学生学习兴趣高涨。

(2)个体竞争。包括活动与成果的竞争。数学过程是由系列的数学活动贯穿始终。在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强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气氛与效果。新课伊始,教师先提出:这节课,我们要评出“解题能手”和“出题能手”,看谁表现得最好,就可能获得宝贵的一面小红旗。这样一来,同学们在课堂上都会力所能及地表现自己,让自己成为本节课的焦点。继而,在课堂小结时教师应做延续性的评价,并允许学生参与评价表现突出的学生,引导其他学生下节课把握机会,这样才不会抹杀落榜者的兴趣参与。

数学学科,能体现孩子们掌握知识技能的状况,还必须从作业、考试等方面入手。因而教师为学生准备一栏“谁先冲出终点”成果展示平台。根据学生情况,进行等量规划,作业准确、工整奖2面小红旗,工整奖1面,全对奖1面,单元考试优秀奖3面、良好奖2面、及格奖1面,进步也酌情奖励,看谁最先冲出终点,谁就是胜利者。同学们时刻都会关注自己与他人在展示榜上的变化情况,兴趣不断提高。

(3)额外竞争。选择适当的时机,让学生进行比赛,比如口算、速算、智力冲浪等比赛活动,并且进行严格、公正的评比,择优奖赏。

在和谐有趣的竞争下,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倍增,每节课都迫不及待地等数学老师上课。

3.巧用质疑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关注学生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好奇、质疑是儿童的天性,是孕育探索未来世界的摇篮,是强化学生数学情感的有效方式。心理学家鲁斯坦说:“思维通常开始于疑问或问题,开始于矛盾。”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可以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为什么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会不变呢?(2)为什么要“0除外”呢?(3)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可以吗?这样让学生在质疑、讨论中找到“分母不能为零”这个突破口,并且联系《商不变的性质》这个依据,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兴趣得到提高,认为数学真的很奇妙。记得在教学《最小公倍数》时,有位同学提出质疑:老师,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有什么不同呀?我惊讶地竖起大拇指说:“你真行呀,最早发现这个问题。”说完便把问题推给全体学生:同学们,你们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了吗?此时,每位学生都跃跃欲试,展开了一场激烈争论。

三、善于激励,优化兴趣

平时课堂里总会有几位不爱参与活动的学生,像是教室里的录音机和录像机。教师要不耐其烦地引导鼓励他们融入课堂,变被动为主动。首先,给予表现机会。比如“回答问题、上台板演”,让他们乐于参与。其次,营造幽默氛围。“瞧,××同学像十八罗汉那样刚正不阿地等待老师的命令呢?”“你们想不想听听××同学的宝贵意见?”再次,采用肯定激励。当他们取得一小点进步时,教师要携同全体同学给予肯定与鼓励,甚至是热烈的掌声。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老师与学生共同给予最大支持与帮助,“没关系,我来帮你,你一定行的”,“慢慢来,老师知道你很棒能勇敢面对困难”,在作业写上“相信自己,就是胜利”,“这次做错了,可是你知道错哪,就不会再错了”。

激励的对象还应发展到对那些只对个别课时、个别活动感兴趣的孩子,给予他们有效的激励,让他们能够保持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枯燥的应用题课,个别学生就没法像其他课时那样兴致勃勃,默不作声,教师应鼓励他们敢想、敢说、敢动手。例如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习题总是一些应用题,我采用让学生自主解答,再让个别优等生作解答的方案,让其他学生关注他的方式方法,再激励其他同学:“你们也可以这么棒的,只是没找到完整的解题思路而已,不信下一题你可以试一下。”果然,第二题,有更多学生举手表达了。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只能来源于自身的学习活动。我们只有顺应孩子的心理特征,循序渐进,导其志趣,才能有效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竞争同学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感谢竞争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竞争
农资店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