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探讨及对策研究

2015-09-10 07:22施华顺王梦杨柳
考试周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就业工作心理压力

施华顺 王梦 杨柳

摘 要: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竞争给大学毕业生带来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而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影响大学生顺利就业与将来工作与生活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总结典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现象,着重探讨原因和应对措施,以期为更进一步做好就业工作、促进高校就业工作成效、提升就业品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心理压力 就业心理问题 就业工作

1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现象

1.1对未知因素的焦虑。就业压力对大学生造成影响的情绪之一是焦虑。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一些大学生对铺天盖地的关于就业形势严峻的信息产生强烈的畏惧心理,加上对自己的想法、学业、能力等都不太明确,对自身前途产生危机感、迷茫感,甚至恐惧感。因此在择业过程中,由于心理压力过大产生“焦虑症”,感到无所适从、情绪低落、烦躁不安、沮丧抑郁。

1.2择业期望值较高。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的看法,加上高等教育需投入高额学费,使学生产生较高的就业期待值。较多毕业生期待着“事少、钱多、离家近”的工作,希望工作在“北上广”等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地方工作,这种期待让许多年轻大学生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困境。而当现实与理想的差异较大时,容易导致择业行为出现偏差,甚至暂时没有找到工作时,就会产生失落感。

1.3自卑与自负。一些学生在校期间未主动经历与尝试各项学生工作或社会工作,学习成绩平平,或对自己无甚了解,如长处估计不够,怀疑自己的能力,不善于发现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面对未知的就业竞争时,自信心不足、情绪悲观,导致就业频频失败,逐渐失去求职勇气。另外,有一些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学生工作活跃,是名牌大学学生,对自己过高估计,未能客观评价现实就业环境,好高骛远,形成过于自负的就业心理,结果同样不能顺利就业。

2.导致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原因探讨

2.1随着我国就业制度发展与改革,当前社会人才供求结构发生变化,市场竞争成为现在毕业生择业的主要手段。而近年高校毕业生人数激增、经济发展对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差异、区域性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导致扩招剧增的大学毕业生与就业岗位严重失调,不同程度地影响大学生的就业,从而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使一些学生心态失衡,产生焦虑、急躁和抑郁心理。

2.2高等教育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培养模式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社会发展。一些学校根据现有师资条件设置相关专业,难以跟上市场变化对人才提出的要求。如缺乏特色的专业,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竞争优势不强,或缺乏“双师型”师资,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经验比较匮乏,导致大学生就业比较难,继而导致大学生产生就业心理问题。

2.3家庭的职业定位、社会背景、大学生自身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大学生过于依靠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帮助,在就业时产生一定的依赖心理,在就业竞争过程中,缺乏主动精神。而从大学生看,其正处在心理成熟的过渡时期,心理还不够成熟,心理承受能力还不强,情绪容易产生较大波动,这些因素容易导致大学生产生就业心理问题。

3.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3.1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根据大学各年级不同特点确定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制订就业指导课程,将其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程纳入教学计划,把社会需求和择业观在学生迈入社会前,及时注入学生的意识里。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明确自身定位、认清形势、正确看待就业形势,调整就业预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先踏实做好工作,然后逐渐展现自身能力,用工作业绩证明实力的思想准备。

3.2改革教育模式结构,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制定学生培养方案时,应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着力推进素质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增强与企业的合作,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的范围和数量,为学生多开拓实习、实践的机会,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学生培养与企业招聘方向相结合,把就业趋势与招生计划和设立专业相结合,以行业为依托,整合资源,与经济联动发展,营造真实的职业氛围,构建职业技能培训平台,增强办学活力。

3.3积极做好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育大学生良好的就业心态。普及就业心理基本知识,开展职业教育辅导,通过个性化、专门化的心理辅导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了解自身的个性心理特点,帮助学生纠正认知上的偏差,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引导学生勇于挑战与尝试。就业指导中心应与心理咨询中心密切联系,构建心理干预和危机预防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及心理问题,及时向心理咨询中心转介,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干预,促进学生长远、健康发展。

总的来说,在复杂严峻的就业背景下,不断思考及确立自身目标,通过学习、实践不断增加自身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解决恐惧焦虑、自卑自负、懒惰依赖等负面就业心理问题,用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面对将要到来的挑战,是当代大学生实现高品质就业、顺利融入社会的有力途径。

参考文献:

[1]周广均.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与指导策略[J].中国青年研究,2009(10):33-34.

[2]胡玉玲.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心理研究,2014(16):1673-9795.

[3]盖世洲.不良心理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5):75-76.

猜你喜欢
就业工作心理压力
多吃蔬果缓解心理压力
试论当前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角色冲突及调试
党建与就业工作互动共赢模式实践研究
警察心理压力现状及应对策略
消防员心理压力状况调查
关于高职院校辅导员就业工作的思考
论辅导员在促进新疆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
通过图片看内心
AIDS/HIV阳性患者心理压力的质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