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组织学和生理学在病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2015-09-10 07:22汤轶波杜庆红李姝玉王谦潘彦舒张宇忠
考试周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组织学生理学病理学

汤轶波 杜庆红 李姝玉 王谦 潘彦舒 张宇忠

摘 要: 病理学是一门医学基础学科,同时是紧密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病理学与医学基础学科中的组织学和生理学联系尤其紧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合理结合组织学和病理学内容,可以有效增强病理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 病理学 组织学 生理学

病理学是一门医学基础学科,但同时又是紧密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因此,病理学教学效果与后期临床教学成效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如何将病理学教学做到生动全面,对知识要点的讲解明晰,进而使同学对之理解得深入而透彻,是病理教学中需要着力关注的重点。

在涉及病理学习前,医学院校学生普遍接受一些医学基础学科学习,如系统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及免疫学、组织胚胎学等,学生对这些基础学科知识的牢固掌握是其顺利学习病理学的基础,同时是保证教师进行正常病理学教学的重要保证。尤其是组织胚胎学及生理学,这两门学科都是涉及正常机体形态和机制方面的知识,学生如果对正常健康态下的机制和形态概念不清晰的话,在学习病理学中涉及疾病状态下的形态学或机制时,就不能很好地做对比而掌握。

如讲授“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时会涉及4个形态学上的表现,即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在讲解以上概念的镜下病理变化时,均要与正常情况下的组织细胞形态做比较,这时要求学生必须对正常组织学有明确概念。化生即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组织的过程,并且常见类型有鳞状上皮化生、肠上皮化生及结缔组织和支持组织的化生[1]。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时有一定的困惑,必须结合具体图片,这就需要将组织学上的正常组织结构和化生后的结构图做横向对比,才能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如讲解化生类型之一鳞状上皮化生时,我们以支气管黏膜的鳞化为例,结合组织学知识,学生需要知道正常支气管黏膜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上皮为单层,并且具有密集的纤毛,而发生鳞状上皮化生后,该部位的上皮由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转化为复层鳞状上皮,形态变化显著,通过横向比较,学生能一目了然。同样在讲解肠上皮化生时,把正常胃黏膜上皮、肠黏膜上皮的结构及发生各型肠上皮化生(小肠型化生、大肠型化生)后的胃粘膜上皮结构图做横向比较,学生很容易理解。

在病理学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组织学的牢固掌握除了可以更容易地掌握形态上的病理变化外,还表现为对一些生物学或临床意义更方便而深入的理解。

如讲解化生的生物学意义时,以支气管鳞化为例,上皮的鳞化可以加强局部抗御环境因子刺激的能力,却减弱黏膜的自净机制。如果组织学概念清晰,这个意义就很容易理解。正常的支气管黏膜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其中杯状细胞可以分泌一些黏蛋白等物质,可以黏附异物,起到类似黏液屏障的作用;上皮中的另一种细胞——纤毛细胞有整齐而密集的纤毛,纤毛呈规律摆动,可以将细菌、尘埃等异物定向推移出呼吸道;这两种细胞的功能正常发挥可以达到呼吸道黏膜自净的目的[2]。而一旦鳞状上皮化生后,组织结构由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转变为复层鳞状上皮,复层鳞状上皮不具备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具有的纤毛细胞和杯状细胞,对应的也不具备分泌功能和纤毛摆动,进而达到呼吸道自净的功能,即所谓的结构改变伴随着生物学功能的改变。这样结合组织学内容,学生学习相关章节时能更简便而高效地掌握。

又如讲解泌尿系统疾病之肾小球肾炎。肾小球肾炎是以肾小球损害为主的超敏反应性疾病,临床有尿液成分、尿量改变、高血压、水肿、甚至肾功能衰竭等严重表现。而在讲解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时必须先给学生讲解肾小球及其附属肾小管正常组织结构,以上两部分是构成肾脏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基于对正常组织结构的正确掌握,学生能较顺利地理解肾小球肾炎的基本病理变化。特别学习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及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时,学生能迅速理解以上两型肾炎的病理变化,并联想到与之相应的临床表现,在教学活动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样的,生理学内容的良好掌握会让病理学学习更为容易。中医院校的病理学融合病理形态学及病理生理学章节,这两部分在西医院校普遍为独立开设的课程。中医院校的病理教材中有病理生理学部分的章节,其中之一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DIC的最主要病理特征即为凝血功能障碍,在讲解DIC的发病机制时必须先将正常血液凝固机制讲述清晰,而正常的血液凝固机制即为生理学上的内容。生理学在讲解血液凝固机制部分时,会介绍体内的两条凝血途径,即内源性凝血系统和外源性凝血系统。内源性凝血系统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后其下暴露的胶原纤维激活了凝血因子XII转变为活性形式而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则由组织因子的释放入血而激发启动,但最终两条凝血途径均会汇集到一条通路,即促进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稳定的纤维蛋白,从而导致血栓最终形成。如果学生把正常的血液凝固途径的激活因素、级联反应通路及最终导致结果能了解清楚的话,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血管内皮细胞的广泛损伤、组织严重破坏、血细胞损伤等因素会成为DIC主要的发病机制。因此生理学内容的牢固掌握同样会促进病理学教学效果显著增强。

综上所述,病理学作为一门桥梁学科,在整个医学教学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合理结合相关基础学科的内容、增强病理学教学效果是医学院校病理教师需要重视的方面。

参考文献:

[1]黄启福,王谦.病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2]郭顺根.组织学与胚胎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本文系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教学团队项目资助(XJTD1220)。

猜你喜欢
组织学生理学病理学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稿约
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PBL在《动物生理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张帆:肝穿刺活体组织学检查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流行株感染小型猪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泌尿系统组织学PBL教学模式浅析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病理学和影像学研究进展
WST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实施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六种常用实验动物比较组织学共享数据库的初步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