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语言活动“去年的树”案例诊断分析

2015-09-10 07:22徐文
考试周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行为主体大树小鸟

徐文

童话故事是幼儿文学作品中的一种重要题材,可以提高幼儿对书面文字的欣赏和学习能力,也是幼儿园语言活动的重要载体。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引导幼儿欣赏和学习故事呢?笔者认为衡量语言教学活动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在于:一是是否明确制定教学活动目标,二是是否创造适宜可行的环境,三是教学活动目标是否与教学过程相一致,四是是否设计适宜有效的指导策略。笔者以大班语言活动“去年的树”为例进行案例诊断,以期引发读者对故事活动设计与实施要点的进一步思考。

一、活动案例实录

【活动目标】

1.认真倾听故事,初步理解故事内容,并感知小鸟与大树的真挚情感。

2.引导幼儿懂得诚信,知道答应的事情一定要做到。

3.激发幼儿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1.小鸟的图片一张。

2.没有小鸟的教学挂图四幅。

【活动过程】

1.以谈话的方式引出故事,激发幼儿倾听的欲望。

(1)出示小鸟的图片,请幼儿说说小鸟的好朋友都有谁?

(2)今天小鸟给小朋友带来了它和它的好朋友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2.完整讲述故事《去年的树》。

提问:(1)故事的名字是什么?(2)故事里都有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3.请幼儿观看教学挂图分段欣赏故事。

(1)出示挂图一,请幼儿观察并和老师一起讲述。

(2)出示挂图二,请幼儿观察并和老师一起讲述。

(3)出示挂图三,请幼儿观察并和老师一起讲述。

(4)出示挂图四,请幼儿观察并和老师一起讲述。

4.讨论:

(1)你喜欢小鸟吗?为什么?

a.请幼儿自由讲讲为什么喜欢小鸟?

b.教师小结:小鸟很讲诚信,答应的事情一定做到。

(2)小鸟找不到大树的心情怎样?说明小鸟和大树的感情怎样?

小结:小鸟和大树有着深厚的感情,找不到大树很伤心很着急。

(3)如何不让小鸟和大树分开?我们如何爱护环境。

小结:爱护环境,不乱砍树木,少用一次性纸巾、一次性筷子等。

5.让我们一起帮小鸟去找个新大树朋友吧。

活动结束。

二、案例诊断分析

1.活动目标表述主体不一致,目标把握不到位。

在教学活动中,常见的目标表述方式有两种:教师作为行为主体,用教师做的事加以表述,如:“使幼儿……”,“启发幼儿……”,“引导幼儿……”;幼儿作为行为主体,用幼儿的行为变化加以表述,如:“会……”,“体验……”,“感受……”。在同一活动中,表述的方式不统一是不恰当的。一般来说,活动目标的表述,以幼儿作为行为主体,表述其行为变化较合适。从以上明显可以看出,目标1“认真倾听故事,初步理解故事内容,并感知小鸟与大树的真挚情感”是以幼儿作为行为主体的,而目标2“引导幼儿懂得诚信,知道答应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和目标3“激发幼儿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环保意识”出现“引导幼儿”和“激发幼儿”这两个行为动词均是用教师所做的事情表述目标的,可见目标1和目标2、3的行为主体是不统一的,目标2、3的行为主体改为幼儿比较合适。因此,笔者认为活动目标可以改为:目标1“认真倾听故事,初步理解故事内容,并感知小鸟与大树的真挚情感”;目标2“懂得讲信用,答应人家的事情要做到”;目标3“萌发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意识”。

2.活动材料表述不够清晰,不能不目了然。

一般活动准备包括物质准备(或材料准备)、经验准备和情境创设三方面内容,但是不是说每次活动都必须考虑三方面,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安排活动准备。此次活动需要的材料比较简单,没有过多的材料,但是无论材料是多是少,均应该表述清晰,让人一目了然。比如本次活动的活动准备就显得表述模糊,不够清晰,且活动准备不够丰富。以上的“小鸟的图片一张”和“没有小鸟的教学挂图四幅”均应归类为物质准备(或材料准备)。此外,因为开头是以谈话“小鸟的好朋友都有谁?”进行导入的,所以小朋友应该掌握“好朋友”的概念是什么,笔者认为应该添加一个经验准备“基本理解好朋友的概念”。

3.活动设计不合理,内容过于空泛不生动。

活动过程一般分为以下三个部分:活动开始(或导入部分)、活动进行(中心环节)和活动结束。其中活动进行部分是整个活动过程的核心部分和中心环节,在语言活动中,尤其是故事活动中,更应该循序渐进,各环节层层递进。在第一环节通过谈话教师导入故事之后,第二环节教师通过完整讲述故事,幼儿认真倾听故事,知道故事的名字和里面的人物,大概了解讲了什么事情,但幼儿仍然不能理解故事的具体内容。接下来第三环节“请幼儿观看教学挂图分段欣赏故事”,通过挂图可以具体直观地帮助幼儿更深刻地了解故事的每一段内容,教师可一边操作挂图一边讲述故事。因此笔者认为可以把原案例的第三环节改为“边操作挂图边讲述故事,帮助幼儿进一步完整理解故事内容”。第四环节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集中自由讨论交流,可以围绕小鸟和树的友谊,也可以围绕小鸟讲信用的品质,还可以围绕爱护树木和珍惜环境等方面自由讨论,无论从哪个角度,教师都应该充分让幼儿自由表达想法并大胆说出理由。

此外,从原教案的活动过程内容可以看出,活动过程的内容比较简单,不够具体生动,而且教师在原案例中没有具体呈现师幼互动,而是以肯定陈述的语言表达出来,笔者认为这也是案例存在的不足之处,有待改进。

三、活动方案修订

【活动目标】

1.认真倾听故事,初步理解故事内容,并感知小鸟与大树的真挚情感。

2.萌发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意识。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小鸟的图片一张,没有小鸟的教学挂图四幅等。

经验准备:基本理解“好朋友”的概念。

【活动过程】

1.以谈话的方式引出故事,激发幼儿倾听的欲望。

(1)出示小鸟的图片,通过提问引发幼儿的思考。

师:小朋友们开动脑筋想想看:小鸟的好朋友都有谁?

(2)教师正式导入主题。

师:(小结)原来小鸟的好朋友有这么多,有天空、白云、森林,对了,还有树。

2.完整讲述故事《去年的树》。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有关小鸟和好朋友“树”的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去年的树。下面,老师把这个故事讲给小朋友们听一下。

教师讲完故事后提问。

师: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师:故事里都有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3.边操作挂图边讲述故事,帮助幼儿进一步完整理解故事内容。

(1)出示挂图一,请幼儿观察并和老师一起讲述。

师:小鸟和树为什么是好朋友?你从哪里听出来的?分别的时候它们说了什么?

(2)出示挂图二,请幼儿观察并和老师一起讲述。

师:春天来了,小鸟为什么要回来?

师:小鸟回来了之后找到树了吗?看到了谁?

师:树桩告诉小鸟树到哪里去了?小鸟听到后做了什么事情?

(3)出示挂图三,请幼儿观察并和老师一起讲述。

师:小鸟来到了山谷,看到了谁?找到了大树吗?

师:工厂的大门告诉小鸟大树变成了什么?小鸟听到后做了什么事情?

(4)出示挂图四,请幼儿观察并和老师一起讲述。

师:小鸟来到了村子里,看到了谁?找到火柴了吗?

师:小女孩告诉了小鸟什么?最后小鸟找到大树了吗?大树变成了什么?

师:看到火光小鸟心情怎么样?小鸟做了什么事情?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一边看着挂图,一边听老师再讲一遍这个故事。(教师边操作挂图边讲述故事)

5.集中自由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并请幼儿自由表达想法,并大胆说出理由。

(1)师:小鸟每次找不到大树的心情怎么样?说明小鸟和大树的感情怎么样?

师:(小结)小鸟和树是好朋友,它们感情很好,小鸟找不到大树时很伤心很着急。

(2)师:你喜欢小鸟吗?为什么?

师:(小结)小鸟很讲诚信,答应了好朋友“树”的事情就一定会做到。

(3)师:那么小朋友想想看,怎样才能不让小鸟和大树分开?

师:我们要怎么样才能保护大树,爱护环境呢?

师:(小结)不乱砍树木,少用一次性纸巾、一次性筷子等。

活动结束。

猜你喜欢
行为主体大树小鸟
大树的日常
大树
会计政策选择行为的心理学分析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解释架构
财政违法行为及监督的演化博弈分析
小鸟
网络政治参与相关问题辨析
大树的梦
愤怒的小鸟
愤怒的小鸟
愤怒的小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