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罗斯特对前辈诗人的评价:一种基于实用批评的分析

2015-09-10 07:22张春晖
考试周刊 2015年105期
关键词:弗罗斯特

张春晖

摘 要: 弗罗斯特对前辈诗人的评析往往聚焦于创作实践,目的是对其创作得失进行分析,便利读者对诗歌的解读。尽管显得零散而且缺乏统一的价值标准,弗罗斯特对前辈诗人的点评见出了其基于英语诗歌传统之上的敏锐鉴赏力和诗心。

关键词: 弗罗斯特 实用批评 前辈诗人

弗罗斯特早年曾经扬言,他不屑于艾略特和盘德等人“阳春白雪”式的小众成功,而有志于创作出能为更多人所接受和认可的诗歌,因此他有意摆脱欧式的“鱼子酱”品味而着眼于美国本土的地方性的元素。成功于大众,弗罗斯特做到了。他对诗歌的批评贴近创作实践,致力于搭建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对话平台。在接受约翰·恰尔德的访谈时弗罗斯特说:“每首诗都试图阐明什么。写诗就像喷眼圈,鼓励我们从纷乱的世界中见出规整的形式。写诗就是从无序中抓住有序。”当论及弗罗斯特的诗歌批评时,多数人的第一印象是他在这个领域表现出的低调及他某些失之偏颇甚至显得浅薄的论断。这部分归结于他书信中非正式的散漫风格,部分则与关于他性格性格方面的争议有关,但主要原因还是这样一个事实:诗人一生好像从来没有对实用批评表现出太多兴趣。要完整地把握弗罗斯特文学批评方面的思想,尚待更多的资料作为佐证。然而,他的书信仅有部分得以发表,而其讲演录则从未面世。就目前掌握的资料而言,弗罗斯特的诗评包括对自身作品、同时代其他诗人的作品和以往诗人作品的评论三个方面。本文从实用批评的视角,就弗罗斯特对前辈诗人诗歌的评价进行分析。

除了两篇针对艾默生的专题评论外,弗罗斯特对以往诗人的评价在数量上很少。尽管这些诗评数量少且较为零散,但它们彰显了弗罗斯特阅读的选择性、品味、嗜好和广泛性。

在英诗中,他不止一次提到乔叟和莎士比亚,对两位诗人语言的活力和非凡的语气效果赞誉有加。弗罗斯特和华兹华斯一样崇尚自然,诗歌语言上都主张回归平民百姓的普通语言,故弗罗斯特的诗歌理论和华兹华斯《抒情民谣集》序言有很多共通之处。此外,他认为勃朗宁戏剧独白的“语气”具有非凡的表达效果。平时,他喜欢看帕尔格雷夫编的《英诗金库》,案头经常摆有华兹华斯、勃朗宁和阿诺德的诗卷。

不过,弗罗斯特平生最钟爱的、读得最广泛的还是美国文学,范围也不限于诗歌。他很喜爱吐温的“拉斯维拉县驰名的跳蛙”,认为此作堪称运用方言节奏的典范。对威廉·豪威尔,斯弗罗斯特由衷地感激:“我不仅仅在某些特定的形式方面受惠于他的诗歌,而且受惠于他一切关于诗歌的著述。很久以前我就从他那学到的一点就是,诗歌最诱人的题材是人民的声音。”弗罗斯特对梅尔维尔的早期风格的评价也极富洞见:“在变得深邃和复杂之前,他努力做到简练。”谈到诗人,弗罗斯特最倾慕的是朗弗罗。在朗弗罗的一本书的标题下面有弗罗斯特这样的评价:“对任何懂得用耳朵来欣赏诗歌的人来说,朗弗洛才是真正的诗人。”对惠特曼,弗罗斯特有几分存疑,认为其诗歌形式方面的自由和其虚伪的“民主”和“人的同一性”观念一样,经不起逻辑的推敲。在给安特梅耶的去信中,弗罗斯特谈到风格问题,同时对十九世纪诗人做出这样的评价:“以风格论,爱默生显得高贵而无私。相比之下,梭罗就显得有点自负和矜持,惠特曼则自吹自擂而又自以为是……朗弗罗雅致。惠蒂埃,如果有风格的话,则可能比被推上神龛的朗弗罗要伟大。”不过,对弗罗斯特影响最大的三位诗人当数迪金森、梭罗和爱默生。他认为迪金森是“所有写过作品的女性中最出色的”,尽管这对女性主义者而言听起来有点像是事后之明,但弗罗斯特平素酷爱迪金森的诗作,这点是没有争议的。弗罗斯特传记里有这样的记载,在高中时弗罗斯特送给埃莉诺(后来成为弗罗斯特的妻子)的第一份礼物就是迪金森的诗集。而且,弗罗斯特平时读得最多的也是迪金森的诗集。他喜欢在一首诗的空白处记下自己的心得,很多迪金森诗歌旁边就密布着这种铅笔书写的弗氏点评。仔细研读弗罗斯特的诗歌可以发现,如何在诗歌里创设戏剧性情景和节奏是狄金森给予他的最大影响和启示。《瓦尔顿湖》和《鲁滨孙漂流记》也是弗罗斯特钟爱的两部书,其无韵诗的创作某种程度上受到这两部书的影响。梭罗说:“对真实的记述才是最稀罕的诗歌。”对此弗罗斯特肯定会大加认同,他酷爱读那些“在无限中建构出有限和精致”的作品。他的诗歌本身也践行着这一理念,在“真实”的表面竭力作出最大限度的意义延伸。

对弗罗斯特产生统深影响的是爱默生。弗罗斯特对这位前辈的激赏,从他从不吝啬的由衷钦佩之词可以看出来。两者之间的哲学渊源及自然观的差异学界已经论证得很多,这里不再赘述。本文关心的是弗罗斯特对艾默生的文学评价。最初见于《纽约时报》的一篇名为“前提”的评论中,弗罗斯特评论了艾默生的诗歌“婆罗门”。该评论凸显了弗罗斯特诗歌评论方法的几个重点:欣赏诗歌时,需要边读边等待,以便让体验转变为理性的认知和理解;侧重于“意义”,但对“意义”和“信息”作出区分;关注作者和读者的“契合”(recognition)而忽略形式和技巧方面。第一点和第三点让我们想起他之前阐明的对读者的观点。读者就如同植物,一方面需要吸收周围的水分,敞开而“被动地”汲取社会生活的养分,获得书本外的知识。另一方面需要从云层吸收另一部分水分(从书本向其他诗人学取一些东西)。这就是成为诗人的“前提”,而且这个前提绕不开读者。实际上,正如第三点强调的,在“契合”的时刻,作者和读者合二为一。无论是什么样的“前提”,弗罗斯特强调的是,从文本内部切入诗歌,情思随着阅读而流转跌宕,时有灵光迸现,个中幽玄得以澄明之际,爱憎就自然在其中了。1959年在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的讲话中,弗罗斯特论及爱默生对自己的影响。首先弗罗斯特谈到艾默生的哲学理念,尤其是艾默生关于民主的见解。对两位诗人来说,“民主”这一字眼比起政治家口里陈词滥调有着更为深厚的意涵。在他们眼里,个体的民主意识是所有美国政治资本和遗产的源头。跟其他批评家不一样,弗罗斯特对爱默生的乐观一元论和其对“恶”的忽略表现得更为包容:“悲观的二元论是唯一的正统,问题是正统真的就必不可少吗?”弗罗斯特的诗歌语言尤其是遣词和语气方面受爱默生影响很大,正因为如此,弗罗斯特无意于诗歌的藻饰而平稳地软着陆于美国的口语传统语言。

弗罗斯特对前辈是人的诗歌评论聚焦于创作实践和文本,旨在与读者进行沟通,对某位诗人的创作得失作出点评。他对某些诗人的见解不免失于偏颇,体现出强烈的个人爱憎色彩,这往往又基于弗罗斯特与这些诗人的私交。而且这种实用批评往往是印象式的、零散的,没有自成体系的理论堪以依托,这使得弗罗斯特的诗评缺乏统一的价值标准。尽管如此,弗罗斯特对很多诗人的评价往往可以见出其作为诗人的敏锐的洞察力和诗心,同时充分见证了其对英语诗歌传统的深切把握。

参考文献:

[1]Robert, Newdick, Newdick’s Season of Frost: An Interrupted Biography of Robert Frost. Albany, NY,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76.

[2]Frost,Robert,Unpublished letters from Robert Frost, December 1, 1935(Special Collections Library, Columbia University).

[3]大卫·梭罗.缅因森林[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9.

[4]罗伯特·弗罗斯特.曹明伦,译.弗罗斯特·弗罗斯特集:诗全集、散文和喜剧作品(上、下)[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弗罗斯特
一片云彩
新老天王技术档案“解密”之弗罗斯特:最善于把控“弧度”的天王
虚张声势
没有鸟叫,关了窗吧
在高铁上读弗罗斯特
以介为主 零星散译*——弗罗斯特诗歌在中国的译介:1949年以前
对罗伯特·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译本的文体学浅析
不深也不远
与弗罗斯特重逢
试论罗伯特·弗罗斯特深层生态意识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