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美,寻找语文味的源头

2015-09-10 07:22张海松
考试周刊 2015年105期
关键词:美的文章语言

张海松

语文教学不吸引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是没有真正抓住“美”的教育、“人”的发展这一根本目的。美的教育强调感受、感悟,让学生从美的生活现象中发现美的人、事、物、情、理、景,去感受、去热爱、去效仿。美的教育就像一座桥,引导学生走向更高的人生境界。每个语文教师都必须学会让语文课拥有“美”和“美感”。

一、呈现美,让教学语言有味

《说文解字》说:“羊大为美。”中国古代的诗评家以“滋味”论诗的美感,如《诗品》的作者钟嵘就是这样的。现在一些课堂,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更多的活动时间,似乎淡化了教师的话语地位,这是有失偏颇的。语文课堂的味道,离不开老师的教学语言为学生领航,语文教师必须用变化万端、百折不穷的语言,去引导、启迪美,为学生寻找语文的味道。

追求教学语言之美,许多语文教育前辈给我们树立了榜样。著名教育家于漪就是一个例子。有人概括她的语言:①在导言上,“未成曲调先有情”;②在提问时,“惊风乱毡芙蓉水”;③在讲述时,“语不惊人死不休”;④在插语时,“一声惊堂满座惊”;⑤在组织教学时,“一枝一叶总关情”;⑥在教学过渡时的语言“嫁与春风不用媒”;⑦小结时的语言“似曾相识燕归来”;⑧创设情境时的语言“山雨欲来风满楼”。听过于漪课的人,念念不忘的是于老师引领每个人走进语文教学境界中,在这里因为她独具魅力的语言,感悟到一种艺术美。

建构主义教学思想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通过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意义建构。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的意义建构的过程,其媒介、桥梁就是美的教学语言,它用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引导学生进入崭新的思维与情感的天地。

二、品鉴美,让课外选文有味

学生要提高语文素养,选文有味应该成为一个重要的标准。自古及今,《文选》、《古文辞类纂》、《唐诗三百首》、《千家诗》,选家众多,但好的选家是不容易当的,因为它不是简单地介绍文章,而是要借此引导人的审美情趣、观念思想。语文教师为学生选文,目的是拓宽其审美视野。美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多样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正如马克思所说,欣赏音乐得有欣赏音乐的耳朵,语文教师应该而且必须成为好的选家,在大量涉猎的基础上有眼光、有胆量,更要有责任心,才会选出好文。

选文的趣味不是依学生的口味而定,学生喜欢的叫“顺情”文章,不喜欢的叫“逆情”文章。“逆情”文章的选取对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情感,尤其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是非常重要的。比如现代中学生比较喜欢小说、散文,对诗歌,尤其是外国的诗歌,就不太感兴趣。而外国诗歌,特别是西方从古典派到浪漫派,再到现代派的诗歌,成就是很高的。让学生接触一点,对学生的语言和情感会有所裨益。学生语言的优美很大程度上是靠词汇量的加大和语言组织能力的增强,尤其是诗化的语言,会让语言产生更多丰富的意味,从而增强表现力。在学生的作文里,会得到很好的体现。

现在一般的课外读物编选非常重视经典散文,而对报告文学或人物传记、时文精品等现实性比较强的材料则选取较少,所以我经常从《读者》、《人物》、《书摘》、《报告文学》、《名作欣赏》、《中国青年报》等期刊中选取一些文章,让学生从现实中更多地把握时代美的人物、事物,美的情感、思想。通过好的选文,引导学生感受美、学会欣赏美,真正做到以高尚的精神鼓舞人,以美好的情操塑造人。

三、触发美,让析文有味

做到析文有味,并不在于教师怎样滔滔不绝地讲什么,而在于一要调动学生的身心主动参与,二要找到体验美的适当切入点,教给适当有用的审美知识。美,是真与善的完美统一,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文章的分析就是要融入美,调动出“真”与“善”的精髓。

学生是文章的审美主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才会由被动接受美变成主动欣赏美。所谓“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个过程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作者的情思灌注到文章中,物化为文字这一凝固的客观形态时,似乎已没有体温,只有用自己的热情,披文入情,才会真正与古今圣贤哲人的思想感情血脉相通。学生应该学会把自己设想成为文章的作者,运用再造性想象、创造性想象,以意逆志,使文章如己出,从而深味文旨,生发出崭新的思考和体味。

现代学习理论强调情境的创设、氛围的渲染,目的是让学生主动进入预设的情境中,主动建构认知系统。文章中有人性美、自然美、哲理美,让学生主动、自然地融入其中涵养、品味,假以时日,就会收到好的效果。

在具体操作中,要让学生身心能够投入,还要靠教师的引导,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心理感受、情绪氛围。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有思路,遵路识斯真。”在寻找文章美的时候不能面面俱到,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古人说:“看似平凡却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如教初中语文《等待》一文,教学中以其语言上含蓄的特点为切入点,进而完成对人物的分析和主题的归纳,让学生知道“含蓄”的特点就是“或句中有句,或句下有句,或句中有句,或句外有句”这个意思,在分析文章时,对文句、题目、主旨、手法上的“言外之旨,韵外之致”进行赏析,从中得到一定的审美享受。

总之,美,萃集了人类真与善的精华,它既表达着高度自觉的理性思辨,又深藏着永恒的感性的思辨与反思,是人类最高层次的自我意识,也是人意识到自己存在的最高方式。

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响亮地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对个体的人而言,美可唤起良知,完善人格,健全心理、激发创造的活力;在社会的意义上说,美能真正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自古以来,书香门第、诗礼之族,都得益于真善美的教化与积淀。愿语文教学先多一些“滋味”,再从这滋味里,品出丰富多彩、无限多样的境界。

参考文献:

[1]蒋孔阳.美学.

[2]特级教师授课实录.上海教育出版社.

[3]李泽厚.美学四讲.三联书店.

[4]周振甫,译注.文心雕龙.

猜你喜欢
美的文章语言
语言是刀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