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是为了不教

2015-09-10 07:22王进友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5年10期
关键词:教育者学会孩子

王进友

“教育”二字,从字面上讲,包含着教育者鞭策、督促学生学习并要关爱学生的意思。而之所以要教、要育,是因为“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然而,教育仅仅止步于此吗?

教育不应仅仅止步于教、育,它对学生来讲是一个复杂纷呈的世界,需要学生主动去探索、去发现、去认同、去热爱。正如陶行知所言:“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内心发出来,才能打动内心的深处”。

一、教育的智慧

教育是一项未尽的事业,它不能被定义,但并不意味着它不能被解读。教育者应该做的是解读教育,探索教育的智慧。

1.教育之“勤”

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经常被用来形容教师的辛勤,三尺讲台、一纸讲义都凝结着教师的心血。身为教师,敬业的精神、奉献精神是必须具备的。教育需要的就是教育者们多研究、多反思、多总结,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因此,很多事情教师都要积极主动地去做,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者要通过不断的阅读学习增添自己的教育智慧,通过研究课程提升自己的课程水平和育人水平,通过观察优秀教师的做法、聆听其经验教训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做到“眼勤、手勤、嘴勤、脑勤”。

2.教育之“慎”

存在主义认为,人是一个可能性的存在而不是一个现实性的存在,人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成长中的学生更是如此。学生是一个不断发展、成长的群体,他们有无穷的可能性和可塑性,因此不要急于对某一个学生下定义,优劣不能按照单一的指标来判定。教育是严谨的、审慎的、长远的。教育的“慎”具体表现在教育者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必须是谨慎的,决然不能将知识讲错或者是不懂装懂;也不能没有原则,是非不分、善恶不分。错误是与成长相伴随的,不是教育者强令禁止就可以避免的。身为教师不能随意地否定一个学生,哪怕是这个学生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都应该讲求方法、耐心教导。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学生产生终生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始终提醒自己要谨言慎行。这就是所谓的“慎”。

3.教育之“敏”

教育是一门艺术,它要求敏锐的洞察力和细腻的情感。教育者要善于洞悉、学习新鲜教育思想,灵活处理学科知识,不断提升自我的专业素养,有境界才自成高格;同时还要敏锐观察,善于分析、总结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用细腻柔软的心机敏地处理学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师生和生生关系问题、教师与家长的关系问题。谨记一个“敏”字。让自己能在琐碎的事情中做到游刃有余。

4.教育之“爱”

教育是一份责任,责任的真谛在于一个“爱”字。“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这句话颂扬了教师这个职业的同时也赋予了教师应有的责任。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更何况是孩子,而教育的目的不是把不同的孩子变得相同,而是把不同的孩子变得更加不同。这就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爱每一个不同的孩子。教师作为人生导师必须要有教育情怀:懂得教育、热爱教育、创新教育;要对每一个孩子的人性、生命和个性特长怀有神圣的敬畏:敬畏每一个孩子的存在、敬畏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敬畏每一个孩子的个性、敬畏每一个孩子的优点和缺点;要帮助每一个孩子发现自己的选择,真正从内心深处喜爱他们,用“爱”引领孩子们面对挑战,实现超越。

不论教育是什么,它都内在地包含了“勤”、“慎”、“敏”、“爱”等智慧因素。我们解读教育不仅是为了获得教育智慧,还应该明确教育的价值,而教育价值的根本是挖掘、提升学生的伟大人性,成就学生的幸福人生。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是教师。

二、课程研究和课堂创新

朱永新教授在其博客中写道:“这一点我觉得非常重要,当下中国教育最缺少的就是一种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我有一个朋友发了一个邮件给我,他说:‘当下有三种人:官人、学人、农人。’官人,就是做官的人。我也算是个官人。学人,学者,做研究的人。农人,在田间耕作的人。他说,新教育如果只有官人和学人,永远不能成功,新教育需要农人,需要把两条腿深深扎到泥巴里的人,需要每天深入课堂与孩子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的人。我觉得这个非常重要。”他的主要意思是教师首先要立足课堂。不论是传授文化知识、培养能力技巧,还是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其主要途径都是课堂,课堂教学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核心。传统的课堂教学是灌输式的,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因此,教师要进行课堂创新,而课堂创新又离不开好的课程设计。如此一来,课程研究又成了重中之重。

1.课程研究

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教师的课程研究水平,这就意味着课程研究对于一所学校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该深入研究国家课程标准,洞悉国家课程改革的方向,明确课程具备的特性:一是丰富性。在卢梭眼里,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都携带者无穷的奥秘,这都是丰富的课程资源。另外,生活、社会同样是一门学问,应该纳入课程之中。二是创新性。创新的本质是突破,也就是突破旧的思维定式,旧的常规戒律。课程创新是基于教育过程的一种文化创造。三是活动性。“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学生亲身去做、去体验后获得的知识才是最印象深刻的,所以课程的设计要注重活动性。课程研究力求让每一个教师树立大课程观,提升自己的课程水平,明确学科建设的目标;转变教学思维方式,创新形成学科哲学思想;大胆创新课程整合,将与学生学习相关的内容机动灵活地融入课程,以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坚决落实好集体备课中课程项目会商。

2.课堂创新

课堂创新是教师的一项创造性工作。所谓创造性,就是有一种不断前进,向着更完善、更新鲜的事物前进的志向,并且实现这种业已产生的志向。明天一定要比今天做得更好——这是一个创造性地工作的教师的座右铭。课堂创新,首先要有教育追求,也就是有一个明确的育人方向,它指引着课堂创新的道路。其次,就是课程。课程是课堂育人的关键,是实现课堂创新建设、实现育人目标的前提。在研究国家课程,理解、吃透其内容的基础之上,对国家课程进行科学、合理、有效整合。站在课程的高度上,对待学科知识、对待学科教学、对待学生。如此,才能更好地实现课堂创新,实现学科育人。最后就是要研究方法。研究引领教师教学的方法,研究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法,全方位研究学生的学习需要。

三、不教之教

教育的目的是教书育人,那学生能得到什么、会有什么样的反馈?台湾散文家张晓风在《我交给你一个孩子》中有一段话,发人深思:“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他开始识字,开始读书,当然,他还要读报纸、听音乐或者看电视、电影,古往今来的撰述者啊,各种方式的知识传递者啊,我的孩子会因你们得到什么呢?你们将饮之以琼浆,灌之以醍醐,还是哺之以糟粕?他会因而变得正直、忠信,还是学会奸猾、诡诈?当我把我的孩子交出来,当他向这世界求知若渴,世界啊,你给他的会是什么呢?”这段话映射的是一个母亲的担忧:学校是在怎么样教育孩子,会有什么成果。其实,最好的成果便是如陆九渊所言:“自得、自成、自道,不倚师友载籍”。

1.“8个学会”

(1)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相处

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其实不是知识。知识是可以复制的,但是思想和能力是不可传授和不可复制的。学生应该学会自主学习、主动求知,这也是教育的目的,“要养成儿童的自我教育精神,除跟教师学外,还跟伙伴学,跟民众学,走向图书馆去学,走向社会与自然界去学”。因此学生还要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相处。

(2)学会管理自己、学会观察、学会聆听、学会反思

“我们的责任不是用粗野的方式管教学生,我们的责任是用最好的方法组织学生的力量”,而最好的效果就是能够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虽然不是所有的学生自主活动都是适宜的,但教师应该首先给学生一种自由,放手不是放纵,而是给予宽容。观察和聆听也是一种能力,是对学习和生活的敏锐反应。而反思,是进步的最后一根稻草,有反思才有改变。

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现在的孩子也许还不懂这“八个学会”,学习不知道学什么,不会打理自己的生活,不会管理自己的时间,做事不知道轻重缓急,人际关系处理不到位等,就更谈不上去做到,这就需要教师耐心地教导和指引。身为教育工作者、孩子的人生导师不仅要传授学科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能力,成长人性,生成智慧。

2.“10个超越”

现在的孩子个性突出,思维逻辑较快,但同时许多孩子也存在很多缺陷,诸如:懒惰、自私、任性、自卑、盲目、争强好胜、依赖性强、不懂合作、不分轻重、自我约束力差等。教师要让孩子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不断磨练自己的意志、强化自己的心灵,力求把自己的一生演绎成一个精彩的故事。

对于孩子的要求有三种情况:超前满足、即时满足和延迟满足。现在,很多父母成了“孩奴”、“电饭煲”,主要原因就是溺爱孩子,对于孩子提出的要求不能合理的回应,逐渐把孩子变成了“啃老族”、“草莓族”。这是家庭教育的问题,暂且不论。在学校教育中,对于学生的要求,教师应掌握一种回应的艺术,不能盲目的答应孩子的要求。这也是身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你只要考多少分、多少名我就可以答应你什么要求”类似的承诺。教师做好了榜样,才可以让学生心悦诚服,才能主动超越自我。

不教,不是彻底放任,而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做到“8个学会”、实现“10个超越”。“学会”和“超越”不仅仅是一种能力,还应该是一种实践,只有真正在行动中展现出来,才是达到了“不教”的目的。

教育并没有直接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也没有把木质的车轮换成履带和轮胎,它只是教会人们如何操作和驾驶,时代便进步了,这便是教育的力量。教育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把眼光瞄准未来的同时,立足现实,从我做起,转变观念,改革教法,改善师生关系,努力创设一个培养自主学习型人才的环境和氛围,真正将素质教育实施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作者单位:山东昌乐二中)

猜你喜欢
教育者学会孩子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学会分享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学会分享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
学会尊重
教育者应当不断充实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