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5-09-10 12:59钟笑峰
考试周刊 2015年104期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培养策略

钟笑峰

摘 要: 发散与收敛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人们对科学的认识,常常要用到发散与收敛思维。发散性思维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具有很重要的教学意义,因为它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本文主要从培养逆向思维,消除思维定势,以及利用一题多解等方法,说明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发散性思维能力 培养策略

教学要重视实践,特别是新课程的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如何学习文化,而且要教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当人们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思维要灵活,要从多角度、全方位分析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我们通常说思维不灵活的人是一根筋,就是说他缺乏多角度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初中物理教学不仅教学生怎么学习物理,更重要的是怎么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不能按照自己固定的思考方式来,要会灵活地思考,这就是思维的发散性。事实上,寻找解决问题的最适合的方法极为重要,为了达到这样目的,就要求老师在平时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一、当前初中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现状

从教学现状看,初中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比集中思维能力差很多。比如,不少学生能轻易地做出填空题,假如把填空题改为选择题,那么就有很多学生做不出来,如果把填空题改编为改错题,那么,能做出来的学生就会更少,可见,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空间,毕竟后两种题型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而填空题只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定向思维能力或者集中性思维能力,因为思维的定向性比较确定,需要的知识内容也不复杂。由上可知,发散性思维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很大,它是反映一个人的聪明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培养创新思维力的基础能力。

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力的策略

1.重视逆向思维的培养。逆向思维就是考虑问题的时候,从事物变化的反方向考虑,而不是顺着表面思考。它是发散性思维的一种。假如学生遇到问题后,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按照自己的思考习惯思考,那么常常是思考不出来的。很多问题需要从事物发展的反方向思考才有所结果,比如,欲求某物体的密度,通常是从密度公式ρ=m/V入手,先找物体的质量,再找物体的体积,然后利用公式进行计算,这是典型的顺向思维。但在很多实际问题中,用顺向思维是很难解决的,比如,电学中的黑匣子问题,从表面上分析是很难找到解决问题途径的,只有反向思考,根据某些事物的现象推理,猜测,验证才可能。可以看出,逆向思维在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中的地位。物理科学的发展史上也经常看到这样的例子。比如,在学习法拉第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知识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回忆曾经学习的知识:奥斯特发现了什么?能否反向思考:磁场可否生电?事实上,法拉第就是这样思考的,因此获得了很大成功。假如没有人这样的反向思考,也许至今没有办法获得电能的大规模运用。

2.消除思维定势的影响。习惯成自然,思维定势以后对解决问题常常有很大影响,对于简单的问题,可以用自己的思维习惯解决,这样的习惯性思维可能大大缩短思考问题的时间,对顺利解决问题有促进作用,但对于较复杂的问题,习惯性思维只能起到阻碍作用,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这个习惯性思维常常被称为思维定势。思维定势,就是思维有了倾向性,在学习物理的时候,不少学生常常死套公式,就是思维定势的具体表现。比如,在进行欧姆定律变形公式R=U/I教学时,我们可以看出不少学生就受习惯影响,他们总认为R与U的大小成正比,与I的大小成反比,这是思维定势的严重表现。事实上,R的大小与U、I的大小没有关系,因为电阻的大小是导体自身的因素决定的。学生有了思维定势,对于解决常见问题来说是有好处的,可以减少思考问题的时间,但对于解决灵活性较高的问题时,会起到反作用。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教育学生不能随便地乱代公式,一定要审题清楚,否则极易导致错误。

3.一题多解,培养思维的发散性。一个问题常常有多种解法,物理上的习题就有很多一题多解的,这些题目拿来给学生训练,就能消除学生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通过一题多解,思维变得更灵活,思考问题也会更严密。当然,一题多解题不能设计得太深,否则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学习成绩不怎么好的学生,也许他们面对较深的物理习题时,一个方法都找不到,这样就无法训练他们的思维发散性了。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将问题设计得浅易些,使更多学生得到锻炼。比如,在学习速度有关知识后,出示这样的例子:小兔子在丛林中以10m/s读速度向前方50m处的洞穴逃跑,老鹰以40m/s的速度从兔子的后面110m处追击,问小兔子能否逃脱老鹰的追击?(要求至少用两种方法)

分析:第一种思路就是比较时间。假如小兔子逃进洞穴的时间比老鹰飞到洞穴的时间长,那么小兔子就逃不掉,反之安全进洞穴。

第二种思路就是比较路程。假如小兔子安全的逃跑的时间是T,老鹰在这个时间内飞行的距离小于110米,说明小兔子能安全地进入洞穴,老鹰还没有飞到洞穴,小兔子是安全逃脱的,反之就是危险的。在物理教学中,一题多解型的题目很多,老师在平时备课中可以适当收集一些,以便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4.实验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力武器。在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力的时候,实验可以大显身手。比如,在测定导体电阻的时候,通常是伏安法,需要两个电表。假如将器材配备做一些改动,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比如,不给学生电流表,也不给学生滑动变阻器,只给电压表与一个已知的电阻,如何测量呢?学生经过讨论,得到以下办法(按图说明):

在物理教学中,特别是实验教学中,老师要多动脑筋,思考这样的教学内容如何进行适当改动,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任务也十分艰巨,但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善于转变观念,就一定能找到适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陈玉林.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探索[M].浙江教育出版社.

[2]缪成春.新课改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江苏师范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初中物理教学培养策略
论初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