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境会计若干问题的探讨

2015-09-11 19:27孟利国
现代企业 2015年8期
关键词:会计信息环境保护体系

孟利国

我国环境会计起步晚,还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本文分析了环境会计的必要性,从而提出了开展环境会计的对策和建议,以促进我国的环境会计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起来。

一、建立环境会计的必要性

1.实施环境管理的客观要求。从我国目前的环境状况来看,环境资源日枯竭,使得许多环境资源都具有稀缺性,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环境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了,环境管理的产生和发展都要求会计为其提供必要的信息,如环境资源的存量、流量,环境费用的总量、用途,环境资源所产生的效益、环境保护业绩等等。我们可以通过会计所提供的这些信息,了解环境状况,以对其做出正确评价,作为环境管理决策的依据。

2.宏观经济核算的必然要求。由于我国长期处于产品经济状态,忽视资源与环境的补偿,使得传统的经济核算未将环境资源的消耗和补偿列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从而致使GNP等经济指标失真。结果,一边是国民经济的虚假增长,另一边是自然资源的持续减少,这使得国家的一系列经济指标不能正确衡量和反映国家的富有程度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程度。为了保护资源环境,促进我国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我们必须把资源环境纳入到国民经济的核算体系之中,而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指标也必须经过调整,以如实地反映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环境会计正是通过其自身所特有的方法,归集有关环境因素的实物量和价值量资料,通过汇总将环境资源的真实价值反映在国民经济的核算体系中,从而如实地反映出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

3.企业自身发展和竞争的需要。传统的企业发展模式是高投入、过度消耗资源的经营模式,而高投入未必能带来高的产出,高污染低效益也必然会造成生态补偿能力的严重滞后。传统会计的企业成本计算只包括了人工成本,而对环境成本忽略不计,从而造成了企业对自然资源的无偿占有和污染,鼓励了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来增加企业利润的行为。这时如果国家要求企业计算环境成本或对资源消耗巨大、污染严重的企业提出限制政策,那么这些企业就将面临发展的阻碍。因此,企业要想获得长远的经济效益,必须重视环境因素,增大环境方面的投入;重视环境会计的应用,正确核算资源成本和生产成本;同时给国家提供准确的环境信息,使政府能够准确的评价我国的环境资源状况,正确计算国民生产总值等一系列经济指标。

4.实行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将环境因素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实施环境会计的核算已成为必然。同时,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通常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资源,他们常常将那些污染严重和破坏自然资源的生产项目搬到发展中国家,把发展中国家当成了自己的“污染避难所”,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环境剥削”。我们当然不希望他们这样做,但我们有必要知道他们做了些什么、对环境造成了什么影响、应采取哪些保护措施等,这就必须依靠环境会计。若我们不采取措施实施环境会计的核算,那么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将来的资源耗竭将会更加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二、我国环境会计所面临的问题

1.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不完善。我国现行用于指导企业会计和报告实务的法规主要是由财政部和中国证监会制定的,包括财政部发布的会计准则、财务通则、行业会计制度、财务制度以及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公开发行股票公司执行的信息披露规则和准则。总体看来,这些法规、制度和相应的企业会计与报告实务对于环境问题基本上没有涉及。而在实务中,多数企业在环境会计的确认、计量方面混乱,对公布环境资料持低姿态,公布的环境资料不全面且可比性差。

2.研究内容缺乏系统性。建立环境会计是一个系统工程,环境会计理论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需要考虑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影响。从已有的成果看,大多数论文只注重环境会计理论某一方面的研究,而将环境会计理论作为一个系统和一个整体来研究而形成的成果较少。

3.缺乏相关的法制法规。环境会计在我国的起步比较晚,近些年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整体发展态势比较缓慢。我国政府已经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陆续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以及《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但与环境法律法规相适应的环境会计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不能为环境会计在我国的推行提供政策、法律等保障,导致具体的环境会计工作缺乏科学性、规范性和确定性。

4.环保意识薄弱。我国经济繁荣发展的同时,带来了非常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破坏,环境意识薄弱是是我国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导致环境破坏和污染的首要原因。首先,政府的环保意识薄弱,片面追求政绩,忽视了环境的保护,不利于环境会计的顺利施行;其次,企业管理者和经营者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根本目的,往往会忽视环境因素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阻碍了环境会计在我国未来的发展;再其次,普通民众认为环境保护是国家政府的工作,很少去关注和监督环境破坏现象。一方面给带来环境会计的推行带来消极影响,另一方面导致了环境破坏的进一步加深,不利于我国经济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5.缺少专业的人才队伍。环境会计是现代会计学的新兴分支,是一项结合会计学、环境学、经济学的综合学科,需要掌握多门学科的专业知识。我国目前仍不具备环境会计的专业人才,大部分的会计人员只接受过专业的会计培训,缺乏对环境会计的理论研究和学习,这也是制约我国环境会计发展的一大因素。

三、应对建议

虽然我国环境会计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国的环境会计发展得还不完善,没有专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规定,企业环境会计的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仍不成熟,没有建立与环境成本核算相配套的会计核算体系。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进行环境会计改革势在必行。

1.进一步完善环境会计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由于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标准不一,范围不同,外界很难做出公正的比较和评价。因此,应尽快出台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直接相关、可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鼓励企业自愿披露的同时,对企业最低限度的披露要求做出明确和强制的规定。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相关的环境会计准则,依据会计准则设立会计制度,明确环境项目的确认、核算与披露原则,规范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使环境会计具有实际可操作性与统一性,也使企业明确其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社会责任及其评价标准。

2.构建完整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我国所颁布的有关环境会计问题披露的法律法规都主要限于上市公司,如上市公司相关信息披露指引、《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号——招股说明书》等,而且在这些指引和说明书中,对环境信息的披露多为对内容方面的规定,且多侧重于企业采取的环保措施、污染物排放、生态恢复等,没有完整的披露体系。一个完整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应包括信息披露的范围、内容和形式:披露的范围应该是企业发生的与环境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披露的内容应主要包括环境保护方面和资源节约方面的信息,如环保的历史行为与现实计划、环保设备的投入情况、环保的研究费用支出、节能及减排指标、减少使用稀有资源等所支付的相关费用等;披露的形式应采用货币与非货币两种形式,即对能够确认和计量的环境会计要素采用货币形式在会计报表中列示,对不能够确认和计量的环境会计要素采用非货币形式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

3.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监督体系。由于环境资源的特殊性,单方面的力量很难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共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环境保护监督体系。政府作为环境资源的所有者,应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追加企业迟报、瞒报环境事件的法律责任,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可靠的政策上的依据;会计师事务所和国家审计机构作为监督部门,应依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合法性、合理性、全面性及真实性进行审查与评估,为披露客观、公允的环境会计信息进行鉴证,以取信于社会公众;金融行业作为第三方应对企业进行环境污染评估和监督,银行、保险公司对用来进行抵押、保险的环境资源(如土地等)进行环境风险评估,作为企业贷款和缴纳保费的重要条件,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提供佐证;积极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对污染环境的企业应不断追踪、宣传报道。通过上述的环境保护监督体系,实现环境保护与环境会计信息监管社会化。

4.加强投资者和企业的环保意识。投资者作为企业的股东,不论大股东还是中小股东,对爆出有环保问题的上市公司至少应该坚决抵制,用市场压力给企业以改变的决心和力度,而这种市场压力远比简单的罚款更能触动企业治污的决心和力度。如此,污染企业的管理者才能彻底地对污染问题进行有效整改,才能变被动治污为主动防污,才能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将环保贯穿于经营始终。

5.加强环境会计的社会与政府监管。应加强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对环境会计的监督,充分发挥会计职业团体的积极作用,加强环境会计专业标准的建设,积极开展环境审计工作。由会计师事务所或国家审计机关进行的专项环境审计,可强化对环境会计的再监督,有助于环境会计的创建和不断完善,有助于在实践上处理好发展生产与环保的关系。局部与整体利益的关系、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最终促进环境会计理论与实践不断完善,使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逐步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6.打造专业的人才队伍。专业的人才队伍对环境会计在我国的推行提供智力支持,从我国会计人员的普遍状况和素质出发,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环境会计知识的培训;另一方面环境会计是发展中的学科,做好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不断更新观念,提高环境会计的水平和质量。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猜你喜欢
会计信息环境保护体系
环境保护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探讨企业会计信息披露问题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探讨
事业单位如何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
不要恢复,要重建——未来自然环境保护之路何去何从?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