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生态思想对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2015-09-21 01:24上官婷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5年17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

上官婷

摘 要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积极成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就人与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以人与自然关系为核心的生态思想,这为我们今天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启示。

关键词 马克思生态思想 生态文明 生态环境问题

中图分类号:A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0002-0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报告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我国首次把“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的政治报告,强调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思想的飞跃,充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文明形态。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就已经形成了以人与自然关系为核心的生态思想,为我们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启示。

一、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纵观整个世界,生态的破坏、环境的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威胁。人类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举步维艰,而马克思的生态文明思想是当今世界唯一能指引人们消除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武器。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实际上是实践基础上的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

1.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

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马克思说:“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恩格斯也说过:“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说:“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的生活。”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生命活动的外部环境,马克思、恩格斯把它称为“感性的外部世界”,“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因此,人与自然界是不可分离的,“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

2.在实践中不断加强人与自然的联系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人通过实践活动把握物质世界,又通过实践活动改造物质世界,并改造人自己。

一方面,以实践为基础,人与自然紧密联系。人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为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成为社会的主体。人类的产生、生存和发展,是以实践为基础。自然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它的存在是人的实践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也是人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离开自然,人就失去了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以及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变换的可能。

另一方面,实践活动使人与自然相互作用。人与自然的关系之所以不同于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就在于动物只是消极地、被动地适应环境,而人则是积极地、能动地改造自然。马克思说:“人类社会和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在于,动物最多是搜集,而人则能从事生产。”人为了生存和发展把自然界当作自己的活动对象并通过实践活动不断改造自然界,使自然界不断被人化。自然又通过实践活动作用于人及其社会,使人及其社会自然化。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结果就是产生“人化的自然”。

不论是个体劳动还是人类社会的生产实践,人类都必须正确地认识、利用和尊重自然规律。马克思还从当时的社会现实出发,考察和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环境污染的类型、状况和危害,深刻揭示了造成环境污染的认识论根源、阶级根源和社会根源,并提出了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体现了马克思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我国现存的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但是,我国脆弱的生态现状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长期作用的结果,这使得我国在生态建设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1.资源开发与利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我国对土地资源、淡水资源、森林资源等自然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为此我国不断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与此同时,对我国环境的破坏也日趋严重。土地资源退化严重,农业生产空间日益紧缩。由于沉重的人口压力,使水土流失面积越来越大,治理赶不上破坏。当前中国水资源的最大问题是:淡水资源紧缺和水源污染恶化。目前,中国大部分城市和地区的淡水资源已严重受到水质恶化和水声系统破坏的威胁。地下水是中国城市和工农业用水的重要供给水源,而地下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着缺乏科学规划和管理,严重超量开采。水位持续下降,漏斗面积不断扩大和城市地下水受到普遍污染等问题,直接影响到地下水资源持续利用和保护。森林质量不高,育木度偏低,大量的森林继续受到无法控制的退化,任意改作其它用途,农村能源短缺以及森林病虫害的危害。目前,许多矿山后备资源不足,未来资源形式十分严峻,特别是一些能源基础性矿产,将严重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再者,由于固体废弃物乱堆乱放,造成积压、塌陷等损坏土地面积,这些废弃物严重地污染了地下水和地表水。

2.环境污染

中国环境污染问题的形式相当严峻。中国生态坏境除了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发展、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还存在很多严重问题。第一,水体污染明显加重,这使主要河流的面积污染日益突出,而且水质较差。第二,大气污染严重,中国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北方重于南方;中小城市污染甚于大城市;产煤区重于非产煤区;冬季重于夏季;早晚重于中午。第三,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成为农村工业化的重要方向,以及二元经济结构转变的中介。与此同时,也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污染,对农业资源、矿产资源造成更严重的浪费。

三、生态文明的重要启示

我国中央领导集体针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以及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资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把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在“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同时,保持对自然——社会——经济之间的清醒认识,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程度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最终形成了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基本内容,以重建新型的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的理论创新。同时,由于党和政府对生态问题的密切关注,并且提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使我国在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方面有了很大的成效。然而,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人与自然的矛盾仍然存在,要全面实现人、自然和社会三者和谐,就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保护生态资源和环境,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文明社会。

生态文明是人类进步的新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深刻地论述了人与自然、历时与自然的真正统一,并为我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为我们今天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启示;马克思生态思想中包含的物质变换概念、节约思想、环境再生产思想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直接的理论资源;马克思生态思想对资本逻辑的揭示与资本主义制度反生态性的批判,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社会主义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道路提供了重要指导。

马克思生态思想不仅对我国甚至对整个人类消除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都有重要的启示,我们在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时,必须立足我国国情,坚持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采取符合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和措施,尊重自然规律,从而使我国的生态建设实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马克恩,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张坤民,秦大河,牛文元.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5).

(责任编辑 曾 卉)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
读《有机马克思主义》
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问题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