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不能只重感情

2015-09-22 04:16
学习报·教育研究 2015年27期
关键词:工具性语言文字基础知识

编号:H1(2015)1-04-01

作者:严 菲

新课改实施十三年来,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观点,得到了专家和广大教师的认可。但是,由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注重情感体验”,各阶段目标中又频频出现“体会、体味、领悟、感悟”等词语。于是部分教师就把“体会、感悟”当作语文教学的总目标,教学中出现了离开语文来教人文。重“感悟”而轻“训练”的倾向,而且此种态势日趋严重,导致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薄弱,以至语文工具性的缺失。

语文教学为何会出现重“感悟”而轻“训练”的现象呢?究其原因,一是教师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不够全面,教学设计时没能将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到整个教学流程之中,没有处理好语文形式与语文内容之间的关系。二是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把握与剪裁、处理技能还不够成熟,习惯了内容分析、理解式的语文教学,没有体现新课标精神。三是教师对“训练”的理解有误,认为“训练”就是字、词、句、段的操练,是应试教育的产物。

新课标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谓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传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强调语文课程的功能和目的;语文还可以传承文化,传达社会价值观,其实践活动就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条件下,人的一种具体而丰富的生命活动,当然具有人文性。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对语文文本意义的理解和“感悟”,而且要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才能给学生打下坚实的语言文字基础。

那么,在引导学生“感悟”的同时,如何对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呢?我认为,训练应讲究方式,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训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抛弃机械、无效的训练。例如,在阅读教学时,应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分角色读、表演等语言实践训练中,多遍与文本对话,与师生对话,使学生在语言训练中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感悟文本特点,获得情感体验,形成语文能力。

总之,语文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其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统一的整体,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如果只重“感悟”,大谈人文关怀,而忽视了语文的“工具性”,忽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语言文字基本功的训练,语文课堂便缺失了语文味,语文便失去了自身的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既要重视情感体验的获得,精神世界的塑造,又要重视语文能力的形成,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方里镇学区 711200)

猜你喜欢
工具性语言文字基础知识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清律的基础知识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掌握基础知识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基础知识:“互联网+”的基本概念
语言文字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