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事后监督为事前引领促雨水“包袱”为城市财富
——滨海新区人大常委会开展水资源综合利用情况调研

2015-09-25 07:15于艳合
天津人大 2015年8期
关键词:滨海新区包袱海绵

于艳合

变事后监督为事前引领促雨水“包袱”为城市财富
——滨海新区人大常委会开展水资源综合利用情况调研

于艳合

今年入汛以来,多地出现强降雨,北京、上海、成都、南京、武汉等众多城市相继出现严重内涝现象。7月13日初伏后,天津也同样在几次“雨”考中,经受了巨大的城市排水挑战,不断有网友惊呼:抓鱼、划船、看海……而在不下雨的天气,由于气温升高、空气干燥,城市道路尘土飞扬,又需要调用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公园、花圃、绿化带的植被进行浇水灌溉,对道路进行洒水压尘。

下雨就积水,不下雨又“干渴”,我们的城市好像陷入了这样的“怪圈”。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逢雨必涝”的城市顽疾能不能通过改善城市规划建设来破解呢?引起了许多人大代表高度关注。

近些年来,伴随着城市内涝和水资源告急的频繁交替“上演”,如何实现城市水资源综合利用,尤其是雨洪水开发利用问题,在每年人代会上,都有人大代表提出意见和建议。在今年的滨海新区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和上半年区人大城建环保委组织的视察调研活动中,就有近30名代表联名或以个人名义提出有关水资源综合利用的意见建议。

滨海新区二届人大常委会自成立以来,始终高度重视围绕中心开展监督服务,把以往“一府两院做,人大被动监督”的模式,逐步改进为“事后监督与超前引领相结合”的监督服务新模式。

面对新区城市内涝与重度缺水并存的突出问题,今年初,滨海新区人大常委会决定再次充当城市建设的“引路人”,将如何破解水资源不足、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循环再利用、综合开发雨洪水,列入年度重点调研计划。

寻根探源,找出问题症结

“在城市开发建设前,地势地貌处在自然条件下,70%以上的降雨可以滞渗进入地下,涵养了本地的水源和生态,只有不超过30%的雨水形成径流外排;而城市开发建设后,由于道路、地面等设施建设需要,地面硬化,70%的降雨形成径流,仅有不到30%的雨水能够渗入地下,破坏了生态的本底。”5 月15日,在滨海新区人大常委会召开的水资源综合利用专题座谈会上,滨海新区建设交通局负责人介绍。

像这样的专题座谈会,滨海新区人大今年先后召开了5次,会同区建设、环境、水务等多部门,就区域水资源概况、水资源开发以及水污染防治等问题展开了联合“会诊”。

城市缺水又内涝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硬化地面太多,占用了能够涵养水源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切断了自然的水循环。那些凸起的小区绿地景观,也没有最大程度留住雨水。城市的雨水来了,只能迅速排走,各个区域都往外排必然造成市政排水管网的压力,增加内涝的风险。因为没有留下雨水,当雨季过去,又面临缺水,从而导致“逢雨即涝,雨后即旱”窘境。

他山之石,借鉴解决办法

绿色屋顶、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生态停车场、下凹绿地、透水道路……湖南常德的这些“时髦”的城市亲水结构设计,令来自天津滨海人大调研组的人们产生了浓厚兴趣。

2014年12月,国家住建部、财政部、水利部联合启动了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申报工作。如今,海绵城市已迅速成为了城市建设领域的一个热词。

为了弄清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施工工艺、建设条件、投融资模式等问题,滨海新区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先后赴湖南常德、河北迁安、山东济南等正在进行“海绵城市”创建的兄弟城市,专题考察学习了水资源循环再利用情况。

“海绵城市建设的本质,就是要恢复城市原始的水文生态特征,水生态系统得到修复后,不仅能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同时也为更多的生物特别是水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水平。”区人大代表郭志晏感叹。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意义,区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委主任刘秋梅也有自己的见解:“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在防涝减污方面有明显成效,它还会给城市和居民带来更加综合的生态环境效益。通过城市植被、湿地、坑塘、溪流的保存与修复,可以明显增加城市绿空间,调节城市小气候,这无疑给滨海新区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打开了一条很好的思路。”

调研组赴河北省迁安市学习考察水资源循环再利用情况。

回归自然,重塑水生态平衡

作为海滨城区,虽然河道纵横交错,水系发达,但因都是过境水,加上污染严重、汛期雨洪水直接入海等因素,滨海新区地表淡水匮乏,水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都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属于资源型严重缺水地区。因此,有效利用再生水资源,让雨水这个“包袱”变成城市“解渴”的财富,是寻找区域非传统水源的重要出路。

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姜立超介绍说:“今年,滨海新区人大常委会将水资源综合利用作为重点攻关课题,专题开展视察、调研等活动,希望能够为滨海新区解决水资源紧缺、保护水生态环境提供切实可行的思路和参考。”同时,他特别强调:“滨海新区作为国家级创新示范地区,也有义务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发挥先行先试的积极作用,为北方港口城市、临海地区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一个范例和样本。”

参与调研活动的人大代表表示,在滨海新区引入“海绵城市”理念很有必要,而且迫在眉睫。过去由于理念和技术的限制,在城市建设中,能硬化的就硬化、能抬高的就抬高、能快排的就快排,这种粗放的方式虽然满足了快速建设发展的需要,但对水文环境带来很大的破坏。“现在,必须采取低影响开发方式,通过控制城市开发强度,恢复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在发展和自然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区人大代表王肖说。

经过数轮讨论,多次研究,《滨海新区水资源循环利用即海绵城市建设调研报告》最终撰写完成。报告结合滨海新区实际情况提出五项建议,主要包括:引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争取国家专项补贴资金;推动老城区雨污分流,细胞式推进再生水资源利用改造项目,形成更多的“海绵社区、海绵学校、海绵CBD”,逐步为全面建设海绵城市奠定基础;对新开发地区和新建项目颁布明确的“低影响开发”施工标准,全部按照海绵城市理念要求做好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等各环节水循环系统的统筹建设;以目前再生水资源利用基础最好的中新天津生态城为试点,进一步提高集雨、过滤、渗透、净化、蓄水、利用和智能检测监测等技术水平,尽快打造滨海新区海绵城市建设范例工程;在吸收借鉴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城市施工经验的同时,积极开展在北方沿海港口地区建设海绵城市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调研报告经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以专报形式提交区政府研究落实。

在调研组成员心中,滨海新区未来的水生态环境已经绘制出来:雨水得到有效利用,路面不会积水,水质得到有效净化,热岛效应、地面沉降都得到缓解,整个新区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优美和谐……

(作者为滨海新区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委干部)

猜你喜欢
滨海新区包袱海绵
空包袱
2021年1—6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天津滨海新区 率先建立防返贫资金池
同学,请卸下你的偶像包袱
200年前的一个小“包袱”
天津市滨海新区粮食局 创新机制加强监管
海绵是植物吗?
事件一: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件中的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