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声乐协奏曲体裁发展语境看《新世纪序曲》的艺术创新

2015-09-27 08:07杨伟民
音乐生活 2015年9期
关键词:女高音协奏曲体裁

文/杨伟民

从声乐协奏曲体裁发展语境看《新世纪序曲》的艺术创新

文/杨伟民

内容提要

《新世纪序曲》从既往声乐协奏曲体裁探索的成就中发展出表现空间和音乐寓意,表现了新世纪到来之际人们思绪万千的情致,并将这些情致用丰富多变的演唱技法于曲中展现,编制出一幅幅色彩对比强烈的浓墨重彩画卷。作品昂扬向上的主题音乐、波折变化的结构层次、多声叠加的色彩空间使其在体裁的特色发展上予以充分发挥,也使女高音的演唱技术能得到充分施展。

美声艺术 声乐协奏曲 音乐体裁 歌唱音色

1.声乐协奏曲历史成就赋予创作宏构

在西方音乐史中,人声进入交响乐队并成为其中重要配色材料之一,在古典乐派后期逐渐成为一种常用手法。而开掘出人声作为乐器的潜能并发展为可与交响乐队相抗衡的协奏对象,则要到浪漫乐派、民族乐派中后期,以柏辽兹、门德尔松、马勒、理查·斯特劳斯、瓦格纳、布里顿、格里埃尔等作曲家的作品为后世所推崇。如:纳索斯公司(Naxos)1998年结集出版的门德尔松、亨德尔、巴赫、理查·施特劳斯等人为假声男高音和乐队而作的几部作品就是这其中的代表;柏辽兹于1840—1841年创作的《夏夜》(op.7,戈蒂埃词,共包括6首歌曲:1.牧歌,2.玫瑰的幽灵,3.在滨海湖上,4.不在场,5.墓地上,6.无名小岛),是较早开发女高音与乐队相竞奏的作品;马勒创作于1908年的《大地之歌》(也有人认为是马勒的《第九交响乐》)由于采用了7首中国唐诗的德文版为歌词写作而成,由此而为包括中国在内的音乐界所熟知,而其副标题为“一个男高音与一个女低音(或男中音)声部与管弦乐的交响曲”就足见其对人声在交响乐队中作用的重视;1987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出演的女高音与乐队《春之声圆舞曲》是挖掘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的成功之作;布里顿为声乐与乐队写了大量作品,作于1942——1943年的《为男高音、圆号和弦乐队而作的小夜曲(Serenade for Tenor, Horn and Strings)》(op.31)是其最为世人所知的作品之一。进入20世纪中后期,对声乐与交响乐队合奏的开发更为作曲家所重视,苏联作曲家莱因戈尔德·莫里采维奇·格里埃尔(Reinhold Moritzevitch Gliere,1875—1956)作于1943年苏联人民反侵略的“卫国战争”期间的《声乐协奏曲》(op.82)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部,作品站在人性的高度,高扬人类正义的旗帜,充分表达其爱国主义精神和深刻揭示苏联妇女丰富内心世界的杰作 。

格里埃尔的《声乐协奏曲》是苏联音乐史上第一首为人声而写的协奏曲,作曲家把人声——花腔女高音作为最富表现力的乐器来处理,采用没有明确语意的虚词为歌词来探索人声材质的乐器性能。《声乐协奏曲》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是较为明确并易为热爱大自然的人们所理解的,曲中对苏联大自然之美的由衷赞美,对苏联人民在卫国战争的严峻考验下表现出的纯洁、自豪、热情和民族精神的歌颂,并由此把苏联人民对幸福的向往、对胜利的自信予以了呈现。在当时艰难、严峻的社会背景下,这部协奏曲起到了一定精神激励的作用,为世界各地研究者所关注,还进入各国的音乐教材中。高虹将湘版八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七单元协奏曲品茗中的这部《声乐协奏曲》誉为“天国之歌吟”,文中认为这是一部将花腔女高音当作独奏乐器的协奏曲,张立萍演绎的《声乐协奏曲》较好地表现了全曲以“啊……”为旋律歌词的意境 。李琳从声乐技巧与艺术性两方面对这部《声乐协奏曲》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格里埃尔的《声乐协奏曲》是将人声和乐队结合以来最优秀作品之一,作曲家以抒情的笔调在作品中表现了经受战争考验的前苏联人民,坚信正义战胜邪恶,光明必将来临的必胜信念,揭示了苏联女性的内在精神美。

格里埃尔《声乐协奏曲》的创作理念为中国作曲家所重视而发扬,秦咏诚受其影响而创作了第一首中国声乐协奏曲《海燕》。声乐协奏曲《海燕》创作于1963年3月,是作曲家为献给他的母校——沈阳音乐学院建校十周年而写,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是苏中关系最为亲密阶段,这部文艺精品的题材之一歌词就是选自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作曲家受到散文诗的启发,采用该诗的内容、意境和情绪而构思乐曲。60年代初的中国内忧和外患并存,处于暂时的经济困难时期,这就对国家和人民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大有“狂风卷集着乌云”、“雷声轰响”的暴风雨来临之势。声乐协奏曲《海燕》以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为宏大背景,以每个中国人心中激荡着的战斗情感为契机,它宛如阴霾中的一缕阳光,沙海中的一池清泉,给人以希望和力量,以海燕品格象征着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赤子心声 。

《海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成为中国声乐舞台上的常演曲目,在1981年全国交响音乐作品评奖中获得优良奖。这是一部既有比较深刻的思想内容,又有比较通俗易解的曲意,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的雅俗共赏的成功声乐协奏曲。乐谱于1981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作品引发了后来的声乐与乐队竞奏型作品的创作。如:叶小纲于1985年创作的《地平线:为女高音、男中音与乐队而作》(作品20号,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年版)和于2002年创作的《西藏之光-为男高音、圆号与乐队而作》(作品41号,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年版)、郭文景于1987年创作的《蜀道难-为男高音独唱合唱与管弦乐队而作》(作品15号,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版)、刘文金在其作品音乐会上推出的《戏彩-为京胡、女高音与乐队而作》、关峡创作的交响幻想曲《霸王别姬-为筝、箫、女高音与管弦乐队而作》(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版)、赵季平于2011年香港音乐会上推出的《幽兰操-为小提琴、古琴、女高音及乐队而作》、谭盾于2012年6月8日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中举行的个人音乐会上推出的声乐协奏曲《花鸟狂草:与12只鸟的即兴》(女声独唱:朱哲琴)等。

谭盾等人运用先锋音乐手法于此类体裁的创作在西方音乐界也早有实践,如:诺诺于1942年创作的《中断的歌-为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合唱和乐队而作》,坎切利于1994年为小提琴、女高音与管弦乐队而作《挽歌》,运用现代音乐手法改编自约翰·斯特劳斯的女高音与乐队《春之声圆舞曲》等。尤其是前者取得了世界性的影响,它于 1956年10月24日在科隆西德广播乐团巨大的演播厅里的首演吸引了评论家的眼球,诺诺由此开始赢得了国际声誉,被认为是新维也纳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之一,也被认为是一位传达警示和控诉等政治信息的作曲家,它使诺诺拥有了与威伯恩和勋伯格同等的学术影响力。评论家认为《中断的歌》是先锋派创作风格与感情和道德表现的一个完美的结合。

繁多而丰富的声乐与交响乐队合作的作品探索显然为王安潮宏观构思《新世纪序曲——为女高音与乐队而作》提供了技术方法和风格理念的基础。据作者说,作品是他为报考武汉音乐学院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时提交的习作,作品创作于1998年11月。虽然作为应试之作而有很多技术试验的痕迹,但作品显然从既往声乐协奏曲创作历史经验中获得了很多启发,所以能站在声乐协奏曲体裁的特点上来设计主题、挖掘技法、创新乐思、谋篇布局。经笔者演唱该作所感,其技术与理念有许多值得称道之处!其中如:作品对古今中外同类体裁的深入理论准备,既是他作为作曲与作曲技术所做试验之探,也为其技术开发寻得了承前启后的历史成功理论之根。从作品总体风格上来看,它以传统音乐技术为主构思各主题,旋律易于演唱非常适合于女高音声部的演唱技巧发挥;但也结合学院派技法中常见的音簇、微复调等先锋音色音响观念,以多重调式色彩来创新构建,表达人类在新世纪即将到来之际共同关注的和平主题,发出的“和平友爱”的文化呼唤。由此可见,作品在总结既往体裁探索经验所得而运用传统音调手法来挖掘抒情兼花腔女高音的演唱特色技巧,在间奏的器乐段和某些伴奏声部融入现代作曲手法,借助非谐和的音响张力来发展作品戏剧性张力。作品较好地发展了古典时期以来的声乐协奏曲体裁优势而又融会现代音乐新观念,作品对古今中外创作技术的综合以及对声乐协奏曲体裁的深入技术挖掘将笔者深深触动。所以,拟对其音乐创作手法和演唱技术要领略作番诠释,以对相关创作与演唱提供参考。

2.传统与现代创作技法的综合运用

声乐作品首要条件要适于歌唱,虽然现代音乐教育技术训练会使很多人有能力演唱频繁转调和声区跨度极大的旋律,但它不能完全器乐化,即使是声乐协奏曲也一样。这就要求一个好的声乐作品首先要具备适合于声部演唱技能发挥的主题旋律,它们或气息绵长悠扬或短促灵动跳跃或激情奔放舒展,那种动机式的、片段式的起伏不大的主题旋律往往不受欢迎,就像一部歌剧不能全部写成宣叙调式的旋律一样;其次,作为一部声乐协奏曲还有展现演唱技术的高难度、多侧面,多种演唱技术的展示用艺术歌曲或普通抒情歌曲体裁即可,无需大动干戈地动用交响乐队与之竞奏;再次,作为现代语境下的较大型作品创作,还需要现代多元技术的融合方能展现其多样风采,而非简单技术的叠加甚至多个单曲的拼合。《新世纪序曲》具备上述三种技术特点。

首先看其主题旋律及其音乐形象塑造中对演唱技术的挖掘。作品的主题是从贝多芬《欢乐颂》中引发的缓起而后上扬的旋律,其首段主题A从中声区开始,旋律线条大起大落,气息绵长而舒展,非常适合抒情女高音声音色彩的展现和演唱技术的绽放,加之需要激情澎湃的情绪和饱满涌动的气息,较好地体现了音乐意欲呼唤的和平主题。这一呈示性首段以四乐句构成,运用传统音乐句法中的“起承转合”原则,旋律的起落符合演唱气息的游动,也有一定挖掘声音潜力的作用(见例1)。主题根据歌词结构进行变奏,变奏段将主题段音乐进行了加花,使得音乐的流动性加强,同时也使情绪更加欢悦,为乐曲的第一个高潮抒情段积蓄了力量(见例2)。第一个高潮段后,运用主题A的材料进行了总结。这两段合起来构成三部结构的首部。

例1:首段主题中运用的“欢乐颂”素材

例2:第一个高潮句

协奏曲的三部结构的中部是以展现花腔技巧为主要目的展开性段落,它由三类材料构成。其一是由明暗调式调性对比性质的材料,其二是由模仿性乐句构成的连接材料,其三是由主题变奏而形成的快速经过性乐句材料(见例3)。这三个段落的音乐分别展现了花腔女高音的三种不同声音技巧,是体现作品为女高音与交响乐队竞奏效果较好的段落。展开性中部的第二个部分是具有进行曲风格的昂扬主题,展现了“山河转动日月更改”的磅礴气势。再现的主题音乐运用了变奏手法,首先展现了“新时代到来”的红火景象,然后再完整再现首部的主题,使得高潮回落→到主题再现→再到高潮结束有了波折的情绪变化。

例3:花腔段落的三种材料

其次,从作品的结构上看,作品的引子部分是一个由两个对比性质的乐句构成的乐段,首部是由每段四乐句及变奏段、第一高潮段构成的单二部;中部由四个乐段构成的展开性,以若干华彩乐段展现花腔演唱技巧,即由三个花腔材料及总结性乐段所构成;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变化再现,以变奏手法写成。作品中的三部结构带有拱形结构的特点,即把音乐按照“呈示→高潮→再现(回落后再推向高潮)”的形式布局,将高潮点放在乐曲中部,这种变化了的三部性结构是作品现代性手法的体现角度之一。

再次,从和声及其色彩上看,作品运用了逐层叠加的色彩加浓、逐层增多的声部加密等手法,使旋律的调性明确与伴奏、间奏的多调性形成烘托与补充的多重色彩叠合,较好地展现了声乐协奏曲的音乐戏剧性张力的呈示、爆发及衰减等层次感。多层和声手法在上个世纪40年代桑桐创作的钢琴曲《在那遥远的地方》中就有成功实践,桑先生将原形有调的民歌旋律与现代无调的多声衬托层次相综合,为之后此类创作开创了先河。这种方法既突出了有调的适宜于歌唱的旋律声部,又不失现代多声甚至无调性衬托声部的技术开发,这种手法运用于《新世纪序曲》中较好地展现声乐作品的色彩多层感。作品运用了这种调性明确的声乐部分旋律与多调或无调等技术于伴奏及间奏声部,在主题音乐的呈现和多层次色彩的构建上进行了有效尝试,是作者融汇传统与现代于一体的声响探索。此外,在引子及中部华彩等部分运用的调性明暗对比,在华彩总结段运用的旋律与协奏声部和声分离,也较好地凸显了现代性技术的中国化融汇发展。

3.叙事与抒情相融合的演唱技术诠释

声乐作品的好与坏要靠演唱来展现,笔者作为跟随郭淑珍先生学艺多年的歌者,特别重视在演唱之前对曲中的技术处理进行较为详尽的案头准备工作,它保证了笔者在艺术实践中赢得了喝彩。现将部分心得呈现以求教于诸家。

以笔者所析所感,协奏曲的演唱表现要与音乐创作内容中叙事和抒情的层次展现相结合,对于声乐协奏曲类的大型音乐体裁还要注意发展曲中的音响层次布局,这也对我等演唱者提出了技术分析的细致要求,尤其对那些大段落的与乐队竞奏部分。演唱者需要调性明确的旋律线条与协奏声部的多声无调性伴奏织体各司其职,相得益彰。

首先是强弱布局的设计需要演唱技术的密切配合方能挖掘其层次,要根据音乐内容与段落层次的关系来宏观考虑。笔者分析后的安排见下表:

图表:依据音乐内容与段落结构安排的演唱强弱分配表

其次,要根据音乐内容的不同变化来设计好明暗不同的音色对比及渐变的多层次布局感,但总体上要以明亮饱满的音色为主,泛音丰富,胸、口、头三腔共鸣充分,上下贯通。在中部要以暗淡的音色开始,后逐步增亮,再到达华彩段3的结尾处变得和抒情段一样明亮。

再次,要注意控制气息,由于首部和再现部的乐句都较长,所以要用腹式呼吸来控制悠长气息,以此来托、撑乐句的完整表现。另外,要细致地根据乐句的渐变特点来安排气息的渐变,尤其要注意乐句中部气息的饱满,有些渐强语气还要注意气息的预留控制能力。而中部的花腔部分则较多地采用胸式呼吸控制,以此来产生灵巧的声音跑动,但在乐句尾音处则要变为腹式呼吸控制声音的渐强。

最后,要注意演唱与乐队、合唱队音响间的平衡,这除了依赖指挥的控制外,独唱者也要具有通过自己多变的声音控制来求得唱、伴的声响协调与平衡,尤其要利用色彩的丰富变化,突出音乐创作所预留的音响空间,这样才能较好地表现作品意欲表现的或火热浓烈、或婉转悠扬、或抒情唯美的音响层次。

由此可见,作品以叙事的音调语气在呈示性首部展现了红红的太阳与银色的月亮所代表的新世纪到来时令人期待的图景,以抒情激昂的音调语气在展开性中部抒发了21世纪带给人们激情澎湃的情感,演唱中就要凸显这些主体层次不同的音色及其情感,但更要将叙事与抒情甚至灵动的声音综合运用,方能表现这部声乐协奏曲的丰富多变内容及音响空间。

结语

声乐与交响乐队竞奏的作品在音乐史中并不多见,这种大型音乐体裁在现代音乐表现上更是有很多的羁绊。《新世纪序曲》从既往体裁探索的成就中发展出既有中国文化语境和时代特色(即新世纪发展激情与愿景)的表现空间和音乐寓意,又使这种体裁适合于新世纪到来之际人们思绪万千情致的表达,作品将这种丰富多变的情致用抒情婉转的演唱技巧以多层次丰富变化于曲中展现,编制出一幅幅色彩对比强烈的浓墨重彩画卷。这些画卷与情致用昂扬向上的主题音乐、波折变化的结构层次、多声叠加的色彩空间等手法进行了较好的展现。在体裁的特色发展上,作品赋予演唱技术多姿多彩的发挥空间,女高音的技术能得到充分施展。协奏曲虽然在旋律主题、结构层次的设计上较为成功,但过多技术的叠加(尤其是和声上)给释者造成了一定的演唱麻烦,在某些段落的乐意发展上(如再现部)也略显不足。

[1] 徐思宁.论格里埃尔及其著名的﹤声乐协奏曲﹥[D].上海音乐学院,2010

[2]高虹.声乐协奏曲﹤海燕﹥音乐分析[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2

[3]李琳.高超声乐技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格里埃尔﹤声乐协奏曲﹥分析[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3

[4] 黄维强.海燕的品格 赤子的心声——析声乐协奏曲﹤海燕﹥[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93

[5]周荫昌.深刻、易解、雅俗共赏——评声乐协奏曲﹤海燕﹥[J].人民音乐,1983

(责任编辑 霍闽)

杨伟民(1964一)女,广西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讲师。

猜你喜欢
女高音协奏曲体裁
遥远和她女高音独唱
长空万里
——为女高音而作
体裁融合音乐探析
爱心夜曲 (女高音独唱)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祖国,我是你的一首歌
“社交新闻”:一种新兴的新闻体裁
Learning English By Reading Books
海浪协奏曲(上)
海浪协奏曲(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