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生命教育模式研究

2015-09-29 06:58邵雅利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幸福感心理学态度

邵雅利

(福建江夏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福建福州,350108)

教育教学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生命教育模式研究

邵雅利

(福建江夏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福建福州,350108)

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调查了560名大学生,结果表明,大学生对目前生活的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低水平,生命观总体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生活目标不明确等比较消极的一面。在自杀态度上,多数大学生能够正确地看待自杀行为,具有正确的生命意识,但仍有部分大学生对自杀危害的认知比较模糊。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大学生的自杀态度进行分析后发现,生命意义感中的“生命价值”既直接影响自杀态度,也会和“生活热忱”共同通过主观幸福感的中介因素来影响自杀态度。在上述分析基础上,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提出积极的生命教育新模式。

幸福感;生命意义感;自杀态度;积极心理学;生命教育

近年来,全国不少高校都发生过大学生自杀或伤害他人生命的悲剧,由此带给社会、学校和家庭巨大的创伤,也引发了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倡导和重视。然而传统的教育实践由于深受病理心理学的影响,试图以修复个人存在的问题行为来促进其心理健康,却忽视了引导与提升大学生生命价值与人生态度的思考,忽视了培养人的积极品质和潜能。因此,积极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借鉴,对探索和构建我国有效的生命教育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献综述与理论假设

我国台湾地区在生命教育方面的研究比较深入和系统。早在1997年,前台湾省教育厅厅长陈英豪就率先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概念。何英奇针对台湾省大专生的调查研究发现,台湾省有四分之一的大专生觉得人生缺乏目的与意义,部分青少年在寻找和肯定个人生命重心方面有待于他人的帮助与辅导。[1]台湾省《天下杂志》2009年教育特刊“生命教育大调查”的结果显示,未来“近半大学生不知要做啥”,同时还列出18本生命教育必读书单。[2]

在大陆地区,生命教育直到2000年左右才逐渐得到关注,并且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阶段。如今对大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迫切课题,2010年7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提出:“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生命教育首次被写入国家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3]从而在国家层面上建立了完整的生命教育制度。在实际教育教学中,除江西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少数高校将生命教育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外,大部分高校生命教育仍然没有得到深入、切实、有效地落实。

从生命教育内容的发展上看,大学生生命教育主要是从预防自杀、珍惜生命的理性层面上来认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仅仅将生命教育看成降低青少年自杀率的工具,并没有对生命教育进行全面科学的解读。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以“呼唤生命、关怀生命”为主题的生命教育理论与实践在全球迅速发展。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在西方兴起的一个新研究领域,倡导用一种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每个人的潜能,对人性坚持积极的评价取向,研究人如何更好地发展、生活,激发人自身所固有的建设性力量和积极品质,让人学会分享幸福、创造快乐,使生命过得更有意义。[4]将积极心理学融合于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为高校生命教育开拓了全新视野,转变了原先单纯关注大学生自杀问题的教育理念,提倡以前瞻性眼光与积极的姿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品质,使他们过上更加理想和幸福的生活。因此,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生命教育,其真正目的在于让大学生正确认识并珍惜生命,促进他们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鉴于此,本研究的理论假设是,通过调查大学生的生命观现状,了解他们的生命态度取向,在此基础上,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理念,通过严格的参数估计和模型检验,从实证分析的角度构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理论模型。意义疗法创始人Frankl认为,对生命意义的追求是人类生命的驱动力,只有当个体找到自身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时才会珍视生命;主观幸福感指的是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出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增强,有助于他们关爱自我和他人的生命。因此,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引入了生命意义感和主观幸福感两个积极心理学的概念,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的研究技术探讨它们对大学生自杀态度的影响机制,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探索一条帮助高校教育者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生命教育的路径,以期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提供借鉴。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福建省内五所本科院校的一至四年级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60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3.3%,调查样本的基本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样本基本情况汇总表(单位:%)

(二)研究工具。研究使用的问卷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个人基本资料及生命教育需求情况调查,第二部分为生命意义感量表,第三部分为自杀态度问卷,第四部分为幸福感量表。

1. 生命意义感量表。生命意义感量表(Purpose in Life Tes,简称PIL),是Crumbaugh&Maholic根据Frank的意义治疗理论编制的。本研究采用台湾省学者董文香修订后的生命意义感量表,量表共有18个项目,分为4个维度:生活目标(个人对生活目标掌控的程度)、生命价值(个人对自己生命价值的肯定感)、生活热忱(个人对目前生活的感受)和生活自主(个人的生活自主性);采用Likert 7点计分法,总分介于18~126分之间,分数越高表示生命意义感越高。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5]

2. 自杀态度问卷(QSA)。由4个分量表构成,本研究只采用了其中一个分量表,即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这一维度;量表采用Likert 5点计分法,在分析结果时以2.5和3.5两个分界值,将对自杀的态度分为三种:≦2.5分为对自杀持肯定、认可、理解和宽容的态度;2.5至3.5分之间为矛盾或中立态度;≧3.5分认为对自杀持反对、否定、排斥和歧视态度;该量表被广泛运用于各个人群对自杀态度的调查研究中,具有良好的信效度。[6]364

3. 幸福感量表。采用Diener等人1985年编制的生活满意度问卷(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SWLS),包含5个项目,如“我生活中的大多数方面都接近于我的理想”等;采用Likert7点计分法,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别计1~7分,5个项目得分之和为总分,20.0分为中值“一般”,20.0分以下视为“不幸福”,20.0分以上视为“幸福”;该量表在不同文化、不同年龄的群体中都有较好的信效度。[6]127

(三)数据处理。运用社会科学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 20进行统计处理,和AMOS017.0进行结构方程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的幸福感和生命意义感的现状分析

表2 大学生的幸福感、生命意义感现状

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总分为18.2,相对中值(20.0)而言明显偏低(p<0.001),可见大学生对目前生活的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低水平。郑雪[7]、陈小异[8]等人的研究结果也发现了同样现象。大学生的幸福体验是其自身主观因素与外部诱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心理状态。从外部诱因来看,大学生面临经济、就业、学业、人际关系、情感等种种社会压力,内心期待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使其感到前路迷茫和无力感增强。从主观因素看,大学生的幸福目标模糊化、幸福价值异质化的现象比较突出,幸福价值取向有功利化倾向,在物质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即可能对生活产生不满意。另外不少大学生缺乏追寻幸福或感知幸福的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其幸福感体验。

在生命意义感方面,数据显示,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总分为84.4,经显著性检验高于理论中值72.0,可见,当前大学生的生命观总体来看呈积极向上状态。这并不像有的研究者所认为的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不足。[9]在生命意义感的四个维度上,大学生在生命价值、生活热忱以及生活自主三个方面均显著高于其理论中值,由此显示当前大学生对生命抱着一种珍惜的态度,具有一定的生活热情,对个人的未来具有信心,也能对生活具备一定的掌控能力。

另一方面,调查结果也显示出大学生生命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大学生的“生活目标”维度仅略高于中值16.0,但并没有达到显著性程度,说明他们对生活目标还不够明确。研究者在访谈中也发现,部分大学生对未来的生活目标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得过且过,表现出消极的一面。其原因可能在于,在高考以前,能否升入理想的大学是生活的中心,学习成绩是唯一的衡量标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目标也因此比较明确和清晰。进入大学后,高校不再给学生制订统一的目标,也不再一味强调唯学习成绩论,这就需要大学生自己去寻找大学生活乃至未来终生的目标,因此必然出现大学生在一定时期内缺乏生活目标的现象。当前大学生很少思考人生理想、人生信仰等深层价值问题,而是更多地将精力投入到培养能力和学习实用知识上,以期获得好工作,赚到更多钱。因而,如何生存和发展成为了很多大学生思考和学习的主题。正是由于缺乏科学的人生信仰的指引,部分大学生在大学里无所事事、上课睡觉或玩手机。

(二)大学生对自杀行为的态度认知情况分析

表3 大学生对自杀行为的态度认知情况

调查发现(见表3),在对自杀的认知中,赞同自杀是“一种疯狂的行为”、“对人生命尊严的践踏”、“对家庭和社会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对亲人、朋友的背叛”等正确说法的大学生比例均在七成以上(统计按“完全赞同”和“比较赞同”的比例相加,下同);同时,不赞同“个体为某种伟大的、超过人生命价值的目的而自杀是值得赞许的”、“自杀只是一种生命现象,无所谓道德上的好和坏”、“人有时为了尊严和荣誉而不得不自杀”、“当生命已无欢乐可言时,自杀是可以理解的”、“人应该有选择自杀的权利”等错误说法的大学生比例也在50%以上。由此可见,大多数大学生能够比较正确地看待自杀行为,具有比较正确的生命意识,他们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并对家庭和社会有较强的责任感。

然而,调查数据也显示出一些问题。首先,无论对正确的说法还是错误的说法表示“不确定”的大学生仍然占有一定比例,例如“自杀只是一种生命现象,无所谓道德上的好和坏”,这种错误说法仍有20.0的大学生表示“不确定”。其次,对于一些错误说法,如33.7%的大学生认同并赞许为伟大目的而自杀,20.9%的大学生认同人可以为尊严和荣誉而自杀,甚至有35.0%的大学生认为人有选择自杀的权利。这样的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仍有一部分大学生对于自杀行为的认知还存在误区,对自杀的危害认识比较模糊。当前的大学生面临着学习、生活和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自身又缺乏应对挫折的经验和能力,当他们对自杀行为的认知存在偏差时,一旦发生生命中的危机事件,他们就有可能选择逃避,把自杀看成是解决矛盾、化解问题的一种方法。为帮助人们了解诱发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增强对不良生活事件的应对能力,预防自杀行为,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将9月10日定为首个“世界预防自杀日”,并提出“自杀一个都太多(One is too many)”的口号。同样地,大学生的生命观需要积极的引导与教育,生命教育亟待开展起来。

(三)大学生自杀态度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分析

为进一步探究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四个维度、主观幸福感与自杀态度之间的因果关联性,本研究运用结构方程建模的方法,建构三者之间的关系模型。根据Joreskog和Sorbom建议的模型设定策略,即事先设定多个模型进行评价,通过模型比较得到一个可以接受的相对有效和节俭的模型,[10]本研究采用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对模型中不显著路径及外因变量予以删除。经过反复多次比较、拟合和修正,得出较为稳定合理的模型(见图1)。从拟合指数来看,该模型拟合度较高,为可接受。模型路径图表明主观幸福感在自杀态度和生命意义感之间起着中介作用。

图1 大学生自杀态度的结构方程模型

表4 最终的修正模型评价结果

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的影响效应分析可以看出,生命意义感中的“生命价值”既直接影响自杀态度,也会和“生活热忱”共同通过主观幸福感的中介效应来影响自杀态度。谢杏利的研究[11]发现了相似结果;王地的研究也认为,选择自杀的大学生对人生意义和生活目的的理解模糊,对生命普遍存在着一种漠视态度,缺乏人生责任感[12]。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可发现,具有积极乐观的生命价值观、对生命充满热情和期待的大学生,更能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其主观幸福感的体验越强烈,就越能对自杀持否定态度。相反,如果大学生找不到生命的积极价值,就不容易体验到主观幸福感,反而容易引发各种心理危机,甚至陷入绝望。

(四)大学生对生命教育的需求情况分析

生命教育很重要,那么大学生自身又是如何看待生命教育的呢?表5中显示,在高校开设生命教育的必要性方面,42.6%的大学生认为“十分有必要”,51.2%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而分别只有3.5%和2.7%的大学生认为“不必要”和“完全没必要”。由此可见,九成以上的大学生渴求生命教育,认为生命教育很有必要而且很有意义。

在家庭教育方面,家人对生命知识的教育问题上,数据显示,41.7%的大学生认为家人既了解又重视,15.6%的大学生认为家人了解但不重视,33.1%的大学生认为家长重视却不不了解,还有9.6%的大学生认为家长既不了解也不重视。调查数据显示,家长仍需重视并加大对大学生生命知识方面的教育。

表5 大学生对生命教育的需求情况

在学校教育中是否接触过生命教育的问题上,数据显示,只有6.4%的大学生表示学校教育中开设生命教育的课程比较多,而54.2%的大学生表示较少开展相关课程,28.6%的大学生表示几乎没有开展,甚至有10.8%的大学生表示完全没有开展。这说明我国生命教育的理论和课程体系还没有形成系统,当前高校生命教育的开展还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多数大学生想接受但没有明确途径来指引他们。

四、在积极心理学理念下构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新模式

我们的调查结果发现,九成以上的大学生认为生命教育很有必要而且很有意义,他们迫切希望得到有效的生命教育;大学生的真实状态并不都是消极、病态、负性等不良心理状态。因此,高校生命教育除了教育大学生珍惜生命外,还应引入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品质、积极乐观的性格,使其感受希望、快乐和幸福,从而在教育理念、培养路径以及培养内容等方面构建积极的生命教育新模式。

(一)理念:借鉴积极的理念,激发大学生的生命正能量

积极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念。借鉴积极心理的核心理念,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可从根本上激发大学生的生命正能量。

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了解自然生命,理解生命之珍贵和不易,充分认识到人的生命是唯一、不可复制、不可替代的,因此要敬畏死亡,不要轻易放弃生命。面对自己生命中的困难和挫折,要强调用积极的心态、豁达的胸襟和开阔的视野去看待,更多地关注生命中的美好历程,从而懂得尊重生命、关爱和善待生命。

另一方面,更要引导大学生理解生命价值的重要性,不断地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挖掘自身内在的优秀品质和潜能,获取生命的意义。当前不少大学生总感觉无聊空虚、没有目标、没有动力,存在虚度年华、浪费生命等现象。因此,要激发大学生的生命正能量,建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提升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实现自我的人生理想,收获幸福和快乐。

(二)路径:以体验为载体,强化生命体验教育,提升幸福感

数据分析发现,提升幸福感可有效减少大学生自杀的消极态度。积极心理学强调快乐、幸福、满足等积极的情绪体验,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模式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路径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即在强调积极理念、生命知识传授的同时,还要结合大学生自身认知和情感的特点,注重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对生命的积极体验和感受,才能对生命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从而深化其生命感悟,培育大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生命情感。

以体验为载体,强化生命体验教育,就在教育路径和形式上要组织各种体验活动,如:组织大学生观看婴儿诞生全过程的录像,让大学生知晓生命降临的过程,感知生命诞生的艰难,体会母亲的伟大;结合大学生渴望认识和了解社会的愿望,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提升大学生的生活热忱;通过角色扮演等体验活动,让大学生在模拟情境中体会他人的处境,感悟生活的真谛;借鉴团体心理训练的形式,如“盲人旅行”等团体心理活动,引导大学生换位思考,体验他人,在人际互动中认知自己和他人,从而增加对他人的关爱;利用寒暑假,组织大学生参与弱势群体,如帮扶特困家庭、孤寡老人等的社会实践活动,扩展大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总之,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体验系列活动,引导大学生在与环境的互动中,积极地体验生命,体会喜怒哀乐,感知生命的可贵,从而帮助大学生感悟生命的积极意义,从情感上体验幸福滋味,积极对待生活。

(三)内容:关注生命价值教育,激发生活热忱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生命价值和生活热忱既直接影响自杀态度,也会通过主观幸福感的中介效应来影响自杀态度。大学生自杀态度结构方程模型的建立,为大学生生命教育和自杀危机干预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在教育内容上,积极心理学强调的是认知教育与积极情感、体验式行为并重的原则,因此,生命教育可借鉴积极心理学中乐观、希望、感恩、宽恕等内容,充实生命价值教育的内容,提高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激发大学生的生活热忱。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内容应该由以下三个方面构成:认知内容上关注生命价值教育,情感内容上注重积极情绪体验,行为内容上以感恩行为激发生活热忱。首先在认知内容上,关注生命教育,要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并鼓励他们为之努力奋斗,在有价值感的活动中理解生命存在的真正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同时要进行人生责任教育。承担和履行责任的过程也是探索生命价值的过程。通过生命责任教育,引导大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生命不是“无意义、无所谓”,而是对自己的家庭和整个社会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生命责任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承担起对自己生命的责任,对生活负责,对家人、他人和社会负责;其次,情感内容上注重积极情绪体验,要引导大学生学会悦纳自我,欣赏自我,增加其掌控自身及周围环境能力的信心,学会自立、自强、自尊、自爱,珍惜生命,积极乐观地化解危机,提高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第三,行为内容上以感恩行为激发生活热忱,要进行生命感恩教育。生活需要感恩,常怀感恩之心,才能领悟美好,体验幸福。感恩是大学生要对自然和社会心存感激,由此热爱生命,珍惜生活;感恩作为生命的一种品质,是对生命的敬畏和感悟。当感恩成为一种习惯,大学生才能更加珍惜生活中的美好,而不会把它们当成理所当然。[13]

[1] 何英奇.生命态度剖面图之编制:信度与效度之研究[J].台湾师范大学学报,1990(35):71-94.

[2] 天下杂志编辑部.“生命教育大调查”人生迷航:近半大学生不知要做啥[J].天下杂志,2009(11):78-95.

[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10-07-29].http://news.xinhuanet. com/edu/2010-07/29/c_12389320_4.htm.

[4] 张小平,邵雅利.网络时代下的“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及教育创新[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2):69-76.

[5] 董文香.生死教育课程对职校护生生命意义影响之研究[D].台湾南华大学.

[6]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7-367.

[7] 郑雪,等.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2):105-l07.

[8] 陈小异,李明蔚.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78-183.

[9] 徐洁,常美玲.大学生生命意义与死亡态度的关系[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128-132.

[10] 吴文丽,郑希付,殷华西.大学生网络成瘾相关问题与网络使用、情感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5):492-495.

[11] 谢杏利,等.主观幸福感在贫困大学生自杀态度与生命意义感中的中介作用[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1): 78-83.

[12] 王地.我国大学生自杀原因综述[J].中国青年研究,2009(11):82-85.

[13] 沙哈尔,汪冰.刘骏杰,译.幸福的方法[M].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2.

(责任编辑 王魏红)

View on the Life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Experiential Life Education Research: Vision of positive psychology

Shao Ya-li
(Mental Health Center,Fujian jiangxia University,Fuzhou Fujian,350108,China)

Using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s,we investigated 560 university students.The results show that,happi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was in the middle of the low level;their view of life is positive;but there are no clear goals in life.On suicide attitude,the majority of students able to properly treat suicidal behavior,but there are some college students commit suicide hazard perception blurred.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to analyze the attitudes of college students commit suicide found that,”value of life “and”life enthusiasm “either directly influenced the attitude of suicide,also mediating effect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to influence the attitude of suicide.Therefore,with positive psychology concept,we proposed experiential life education mode.

happiness;sense of meaning in life;suicidal attitudes;positive psychology;life education

G645.5

A

2095-2082(2015)01-0105-08

2014-07-18

2014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A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课题(JAS14516);福建江夏学院2013年度教育教学改革一般资助项目(J2013B030)

邵雅利(1977—),女,福建厦门人,福建江夏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教授。

猜你喜欢
幸福感心理学态度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